沪深港互联互通 研究资讯还需监管配套

2016年11月01日10:40    作者:杜劲松  (0)+1

  文/新浪港股专栏作家 杜劲松 微信公众号(xlgg-sina)

  因此,我们期盼两地监管机构能够进一步发挥创新思维,借鉴当代金融科技,在“沪深港”互联互通项下的证券研究与资讯服务方面再迈出“一小步”,让中小投资者、特别是内地的中小投资者能有参与公开、公平和公正市场的机会。

  深港通进入倒计时,两地的市场参与者纷纷摩拳擦掌,内地投资者不仅跃跃欲试、更有成竹在胸者先行入货:今年1-10月港股通按月连续录得净流入,累计已逾2022亿港元(数据来源:港交所)。但是,从沪港通开通至今,“沪深港”市场交易互联互通项下、证券投资研究与资讯服务在监管方面还缺乏相应的配套机制。

  证券研究资讯也是证券投资的重要环节

  具体来说,目前沪港通、深港通主要是从交易与结算的角度,制定了互联互通的机制,例如适用的交易规则、结算方式、投资标的、额度、合资格投资者等。在监管合作方面,目前强调的是完善违法违规线索发现的通报共享机制、对跨境违法违规行为的调查合作、双方执法交流与培训等。众所周知,证券投资并非一个简单的买卖行为,完善的证券投资研究服务、及时全面的证券市场资讯等对于投资者是不可或缺的;事实上,市场资讯、研究与交易、结算等一起才构成了证券投资的生命周期。

  在沪港通已经开通近两年、深港通即将启动之际,两地监管机构的确需要认真思考如何以创新的理念来推进有关的配套措施:

  首先,港股与内地A-股是截然不同的市场。即便有两地同时挂牌的A-H股存在,两地股票所遵循的法律制度、投资者群体组成、交易规则、与其它海外市场的关联程度、以及相关的衍生产品市场规模与深度等等,所有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内地投资者需要专业的港股分析,正如其需要专业的A-股分析一样;反之,对于投资和准备投资A-股的香港或其它海外投资者也一样。

  其次,由于沪港通、深港通作为新生事物,出现时间并不长。在两地证券市场的监管主体没有进一步明确的指引之前,两地市场中严格遵循合规的证券研究与资讯服务机构是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换言之,当大量的内地投资者需要及时全面客观的港股资讯和研究服务时,能提供这类服务的持牌机构和人士却主要身处香港;而过往内地投资者所倚重的A-股研究、资讯服务提供者,要么暂时没有能力提供港股研究服务、要么没有香港监管机构的相关牌照。

  第三,内地证券市场以散户为主,中国证监会也一直将维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作为其三大核心使命之一。但是,在港股通研究与资讯服务方面,内地中小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并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造成事实上的不平等。这是因为,机构投资者往往拥有更多、更及时的渠道和服务,例如传统的基金公司、保险资管等已经在香港建立了走出去的“桥头堡”。依托原有在香港的研究服务,这些机构投资者可以很方便地将交易执行通道从原来的QDII转为港股通。相比而言,中小投资者则没有获得“公平”的机会。

  创新思维一小步 共同市场一大步

  10月底,香港证监会发出通函,允许香港券商使用内地及香港官方认可的电子签署证书的电子签名来签立客户协议及作为核实客户身份的文件之一。在深港通即将启动、金融科技日趋进步的大背景下,香港证监会的这“一小步”其实是跨境证券服务的“一大步”,它将有力推动两地进一步迈向“共同市场”。因此,我们期盼两地监管机构能够进一步发挥创新思维,借鉴当代金融科技,在“沪深港”互联互通项下的证券研究与资讯服务方面再迈出“一小步”,让中小投资者、特别是内地的中小投资者能有参与公开、公平和公正市场的机会。

  (以上数据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作者介绍:海通国际证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责任编辑:刘耀东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港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绩效主义让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华人温哥华拆房为何引发抗议 20万新三板投资者必关注:刘士余亲自站台意味着啥?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中投为啥从加拿大撤走千亿投资? 统一金融监管体系不会一蹴而就 新三板动真格了:国资投券商被祭旗 刘士余磨刀霍霍向豺狼 2016年换美元小心踏错节奏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