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报结构性机会推升7月港股表现

2016年07月19日10:07    作者:赵文利  (0)+1

  恒指过去10年中7月上涨次数占比达到90%,涨幅平均达到3.6%,仅次于10月的3.8%,为第二高涨幅月份。

  2016年盈利预期整体悲观,仍存结构性改善

  自2016年初开始,伴随着宏观经济减速及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港股上市公司盈利预期也一路下滑。但从下调幅度来看,可以发现,下调幅度最大的时间以年初为主,之后整体呈现趋稳走势。分行业看,所有大类行业自年初以来都呈现盈利持续下调趋势,其中以工业品,新能源及环保,硬件科技,医药等行业下调幅度相对较小,而能源,交运等下调幅度最大。但结构性的分化在过去一个月较为明显。随着上游去产能的推进,商品市场的价格在产能收缩的作用下获得中期支撑,对工业品行业盈利复苏有实质作用。以钢铁,煤炭为代表的工业品及能源行业出现了较大的盈利预期回升。相关公司股价近期反弹幅度也较大。

  业绩前看预期变化幅度,业绩后看超预期幅度

  港股作为离岸市场,对资本流动的限制相对较少,因此长期股价的走势主要受公司盈利的推动。港股业绩前短期股价表现主要与盈利预期变化相关,但仅在预期变化幅度较大的情况下,相关性才较为明显。港股业绩后短期股价表现主要受盈利超预期幅度影响。盈利大幅超预期且历史记录较好的公司,在业绩后也会有超额表现。从过去6年来看,超预期次数占比超过75%的股票共20只,占比18%,平均超预期中值达到13%。其中,安踏(2020 HK),中国生物制药(1177 HK),中国建筑国际(3311 HK),中国财险(2328 HK),吉利汽车(175 HK),华润置地(1109 HK),舜宇光学(2382 HK)等有较完整的盈利预期及较好的历史记录。实际盈利与预期一致或仅有小幅差别,对业绩后股价的作用并不明显。

  8月中报季情绪谨慎,7,9,10月季节性走强

  从整体来看,业绩后一个月的表现要好于业绩前,主要由于业绩期的不确定性使得市场情绪较为谨慎。而业绩公布后风险偏好的普遍回升使得市场反弹。因此港股历年下半年的表现也围绕8月中报季存在一定季节性特征。从过去10年恒指表现来看,8月中报季是下跌次数最多且幅度最大的月份,下跌次数占比80%,下跌幅度达到3.2%,远高于5月Sell in May所造成的下跌。而临近的7月,9月及10月在过去10年间的表现都较好。市场提前布局中报季的结构性投资机会推升7月市场表现。恒指过去10年中7月上涨次数占比达到90%,涨幅平均达到3.6%,仅次于10月的3.8%,为第二高涨幅月份。

  (本文作者介绍:2008年6月加入招商证券(香港)有限公司,先后任海外宏观经济分析师、海外宏观研究主管、首席港股策略分析师、研究董事、证券研究部副主管。拥有香港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特许金融分析师(CFA)资格。)

责任编辑:黄建华 SF178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中报 港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绩效主义让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华人温哥华拆房为何引发抗议 20万新三板投资者必关注:刘士余亲自站台意味着啥?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中投为啥从加拿大撤走千亿投资? 统一金融监管体系不会一蹴而就 新三板动真格了:国资投券商被祭旗 刘士余磨刀霍霍向豺狼 2016年换美元小心踏错节奏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