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连奎
第十三章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凯恩斯学派(中)
第六节 凯恩斯本人的核心经济学贡献
凯恩斯作为当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创立者,对经济学是有巨大贡献的,在笔者看来,凯恩斯对经济学最大贡献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宏观干预思想让当时非常流行的“阶级调和理论”突然退出历史舞台,比如在李嘉图、穆勒、马歇尔的经济思想中都提倡阶级调和,但这些思想在凯恩斯之后的经济学著作中再也找不到了,因为凯恩斯提出的经济危机干预措施极大的缓解了当时的阶级矛盾,让阶级矛盾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另外凯恩斯经济学让经济危机不再频繁爆发,也促进了中产阶级社会的形成,没有频繁发生的巨大的经济危机而带着的巨大社会矛盾,阶级调和和阶级对立的经济思想自然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二、凯恩斯发现了“资本边际效率崩溃”这是重大的经济现象,并利于这一现象最早论证了货币政策失灵,“资本边际效率崩溃”可谓凯恩斯《通论》一书最具灵魂性的发现,也是凯恩斯战胜哈耶克,并进而一统经济学界的关键。“资本边际效率崩溃”也是《通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经济学词汇。但是现代经济学教材无论是哪个版本都是浅浅的谈一下经济周期,甚至对“经济波动”代替经济周期的概念,而对“萧条”和“萧条”治理中的问题都缺乏探讨,因此“资本边际效率崩溃”问题,以及由“资本边际效率崩溃”导致的货币政策失灵问题,都退出了经济学教材,这也是经济学的重大损失,但是民间“资本边际效率崩溃”的概念却在广泛使用。
第三,凯恩斯将需求定义为“投资+消费”,总“有效需求不足”的概念代替了“消费不足”的概念,经济学家以前只强调“消费不足”,而凯恩斯明确提出“有效需求”不足,这样就将投资不足也纳入了需求不足,而经济危机时期民间是没有投资增量的,只能靠政府投资,因此这就为经济危机时期实行政府投资找到了学理基础。凯恩斯“需求=投资+消费”的概念也为后来的GDP统计奠定了基础,不过后来在GDP公式中增加了“政府购买”项,导致偏离了经济学的本质。以至于经济学中谈到“总需求”时总是按照GDP公式进行探讨,而忽略了“投资=民间投资+政府投资”的本质,只有中国在进行国民经济统计时,仍然将政府投资纳入投资统计,这是科学的,因为政府购买字面上更多的给人以政府消费的概念,其实政府购买更多的是政府投资。
除此之前,凯恩斯还提出了灵活偏好,流动性陷阱,动物精神、工资刚性等一系列核心的概念和理论,都是对经济学的巨大贡献。
第七节 对“资本边际效率崩溃”的新解释
凯恩斯的《通论》解释经济危机是从供给侧解释的,他提出了“资本边际效率崩溃”的问题,但提出解决经济危机方案时却是从需求侧提出的,他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这两部分自然就很难统一起来,凯恩斯在《通论》中,只是将“资本边际效率崩溃”作为一种事实提出,但是对其背后的原因却没有深挖。
笔者对其思考后得出的结论是“一种影响宏观经济全局的产品创新的初代需求与换代需求之间的巨大需求差是导致资本边际收益率崩溃的重要原因,每一次科技革命后都会出现一些新的产品,这些产品的初代需求是非常大的,是需要大量的厂商进行生产的,但这些产品都是耐用品,他们的换代需求不强,当初代需求基本结束,进入换代需求阶段时,其需求就会有一个断崖式的下跌,这时就会出现大量的产能过剩,这种产能过剩就会导致“资本边际效率崩溃”。早期的经济学即使是由资本市场泡沫引起,但根本上也是产业波动导致的,即使到了现代也是如此,任何一次产业的潮起和潮落,都会伴随着资本边际效率的巨大波动。
资本边际效率是针对宏观经济危机提出的,但却是一个微观概念,后来的经济学科教科书中大部分都是采用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将经济周期归结为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需求的移动,这样“和稀泥”的解释不能说是错,但不够本质,也不符合凯恩斯经济学的精神,笔者对“资本边际效率崩溃”的补充解释才更符合真实情况。
第八节:凯恩斯经济学的问题与不足
但凯恩斯经济学作为一种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提出的“危机经济学”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在笔者看来,凯恩斯经济学存在的问题更主要是其“体系的不完善”,凯恩斯经济学并不是一种“全面的经济学”。 从“危机经济学”向“全面宏观经济学”发展是凯恩斯学派面临的一个长期任务,在这方面萨缪尔森、曼昆等后来比较知名的凯恩斯学者做的也并不出色,笔者的很多研究是为了弥补凯恩斯经济学的很多短板,进一步完善凯恩斯学派的不足,特别弥补其在货币与财税理论的短板。
凯恩斯学派在货币与财税研究方面的短板导致了后来货币学派与供给学派的崛起,但是这两个学派本身却是不科学的,是有着明显的缺陷的,当凯恩斯学派的货币理论和财税理论建立起来后,这些在反对凯恩斯学派基础上崛起的理论也必将最终被边缘化,本文主要讲凯恩斯经济学的自身缺陷。
首先,“有效需求不足”立论,难以自圆其说
在笔者看来,凯恩斯从整体上提出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存在先天缺陷,经济的本质是“交易”,是“物物交换”,而不是供给与需求,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解释经济周期问题本身就偏离了经济的本质,因此他对经济危机的解释不可能是本质性的。
其次,凯恩斯从心理预期上解释“有效需求不足”本身就容易被人攻击,因为心理问题是很难说清楚的,当然凯恩斯的经济学也并非无法补救,笔者建议将“有效需求不足”修正为“短期有效需求不足”,“短期有效需求不足”是存在的,是可以用心理,边际等解释的,但这些分析对“长期有效需求不足”没法解释,当然凯恩斯的“三大心理定律”本身针对的也是“经济危机时期”,但他著作中并没有说明,如果凯恩斯说的明明白白,就不用发生弗里德曼用“恒久收入”假说对他进行的攻击。
根据笔者在平衡经济学中的研究:“经济危机是本质是交换不平衡”,这个观点将在其他书籍中进行阐述。
第二、货币理论先天不足
凯恩斯学派在货币理论研究上比较落后,凯恩斯的《货币改革论》、《货币论》、《通论》三部著作的书名中都包含有“货币”一词,但是凯恩斯对货币的了解仍然并不透彻,因为凯恩斯研究货币的视野非常窄,而且剑桥学派在这方面也是先天不足,当时主流的货币研究是货币信用创造的研究,凯恩斯也知道这个理论,但是他理解的不深刻,剑桥大学在货币理论上的短板,一直影响到了凯恩斯,凯恩斯在放弃了瑞典学派的货币研究路线之后,沿着剑桥大学庇古的“货币余额方程”构建了“货币需求函数”,凯恩斯虽然在对货币的“投机需求”的研究上有重要发现,但是“剑桥方程”这种基于“外生货币”的研究注定很难把握货币经济学的核心,货币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研究“内生货币”,而不是“外生货币”,只要将“外生货币”作为核心研究对象,注定难以产生伟大的学术成就。凯恩斯研究过金本位等货币发行问题,研究过货币的利率均衡问题,但是对以“信用创造”为主要特征的货币运行问题的研究始终很少,而这却是同时代其他人的研究重点,但由于《通论》之后凯恩斯影响极大,其实人的货币研究其实也被埋没了。
庇古方程的研究路线与当时主流的“信用创造理论”完全不能比,凯恩斯货币研究的路径选择对后来的凯恩斯主义者、货币主义者都造成了实质上的“路径依赖”,以至于后来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者”虽然以“货币”之名建立学派,但对货币的研究也是隔靴搔痒,浅尝辄止,弗里德曼也受到了庇古、凯恩斯的“剑桥研究方法”之害,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本质也是基于“外生货币”研究的,这就导致“货币内生研究”在主流经济学界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断代。凯恩斯之后萨缪尔森、索洛、托宾等对货币研究也没有兴趣,直到后来以卡尔多、温特劳布等为代表的“内生货币”学派的崛起,凯恩斯学派才慢慢才补上这一课。
第三 对税收问题的“研究逃避”
凯恩斯学派在税收问题的研究上也是模棱两可,凯恩斯始终没有放弃减税,凯恩斯本人也是赞成减税的,凯恩斯经济学最早提出了“财政调控”,后来勒纳用“功能财政”一词概括了凯恩斯学派的财政观,但是财政投资是需要资金的,在财政保守主义盛行的年代增加一些赤字不会对国家财政造成多大问题,但是现在世界各国都是赤字横行,再实行凯恩斯主义就困难很大,而凯恩斯学者在税收理论上也是乏善可陈,虽然汉森提出了“补偿财政” 理论,但在现实中很难实行,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即使在经济繁荣时期,财政也没有盈余,补偿财政根本无法实行,财政投资的钱只能累积成赤字。对税收问题的“研究逃避”不仅发生在了凯恩斯身上,也延续到了后来的新古典综合派以及新凯恩斯主义、后凯恩主义等派别身上,至今凯恩斯学派仍然在逃避税收问题。
萨缪尔森甚至给肯尼迪政府提出过“减税”的施政建议。“萨缪尔森减税”经过萨缪尔森的弟子蒙代尔的“发挥”变成了后来的“供给学派”,“供给学派”又在蒙代尔的弟子拉弗那里变成全面的减税,从政策层面对凯恩斯学派形成了巨大冲击。
凯恩斯学派只研究财政问题,财政投资肯定对“税收”问题有重大影响,但凯恩斯在税收问题上选择了“研究逃避”,这都导致在税收领域并不能抵挡“供给学派”的冲击。
凯恩斯经济学的三大先天不足,都为后来凯恩斯学派失去宏观经济学的主导地位埋下了“雷”,后来这些“雷”相继被引爆,虽然货币学派、供给学派这些学派无法从根本上否定凯恩斯学派的政策有效性,但是后两个学派的崛起却分散了凯恩斯学派的政策影响力,在经济政策领域,凯恩斯学派从“一家独大”,变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
第四、没有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动态性”
在经济学中,“短期主义”绝对是个贬义词,虽然“长期主义”也算不上褒义词,凯恩斯并没有成功回应“短期主义”的质疑,其实凯恩斯经济学不能陷进“长期主义还是短缺主义”的辩论框架,而是应该用“静态分析,还是动态分析”替代,其实“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很早在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那里就已经出现,只是凯恩斯不知道,如果凯恩斯强调自己的经济学为“动态经济学”,而不是“静态经济学”就可以摆脱“短期主义”的污蔑。由于凯恩斯对当时美国的“静态与动态经济学研究”并不了解,所以面对质疑,只能留下“长远是对当前事务错误的指导,从长远看,我们都已经死了”的名言。宏观经济学的特殊之处不是长期与短期问题,而是动态与静态问题。
萨缪尔森在其名著《经济分析基础》中曾经指出“动态”是个褒义词,“静态”是贬义词,萨缪尔森虽然理解“动态”与“静态”,但更多是将其利用到微观均衡研究,而不是宏观分析,以至于在宏观经济学领域,凯恩斯学派一直存在短板,以至于弗里德曼才可以堂而皇之的从“长期主义”视角对凯恩斯主义进行攻击。弗里德曼的理论无非是建立在三个长期之上:消费从长期取决于恒久收入,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不变,经济长期存在自然失业率,弗里德曼其实又将经济分析拉回了静态分析,凯恩斯学派如果熟练掌握动态与静态分析,学术领地不仅不会丢失,还可以对弗里德曼的长期分析形成有利的声讨。
凯恩斯经济学缺乏研究体系的后果
宏观经济学是一个研究范围十分狭窄的学科,这点与微观经济学极其不同,微观经济学可以很容易开辟出新的研究领域,新旧学说并不一定直接冲击,但宏观经济学基本上都是围绕经济危机、经济增长、通胀等几个大问题进行研究,宏观经济学“新理论”势必会对“旧理论”形成冲击。宏观经济学的“内部冲突性”远远强于微观经济学。
笔者对凯恩斯经济学的评价是“一脚踏进了自己的经济学里,另一只脚还停留在别人的经济学逻辑里”。凯恩斯学派如果要推行财政投资主张,就必须对货币政策和减税政策进行彻底否定才行。如果这“两个否定”无法做到,凯恩斯学派始终会面临其他学派的冲击。凯恩斯学派在遇到“通胀”和“税收”问题时会毫无招架之力,只能放任其他学派的政策主张对其冲击,事实也是这样发展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遇到通胀问题时,凯恩斯主义被货币主义代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遇到减税问题时,凯恩斯主义被供给学派代替。
凯恩斯经济学缺乏体系,不够全面的问题,并没有在他的继承者中得到重视,他的继承者们没有发现凯恩斯学派的“核心问题”所在,也没有要去解决这些问题,只能眼看着原本属于凯恩斯经济学的领地一块块被其他人占领,其实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崛起的时候,美国的新古典综合派的学者们都还年龄不大,出生于1915年萨缪尔森比弗里德曼还年轻三岁,如果他真的是“大师”就应该有反击的能力,费雪六十多岁的时候还能提出“债务通缩”理论,卡尔多晚年的时候还能写成《货币主义的惩罚》,创立“内生货币”理论,尽管绝大多数学者的核心成就都是在二三十岁时产生的,但年龄与创新能力也并不一定产生冲突。
当然“人无完人”,我们没必要对古人过度苛责,凯恩斯虽然伟大,但毕竟也是凡人,他的理论缺陷正好为后人提供了学术研究的空间,但可惜凯恩斯的后人中,能力平平者太多,萨缪尔森和罗宾逊夫人是凯恩斯经济学在美国和英国的两大代表人物,但他们对凯恩斯经济学的实质性贡献都非常小,反而是卡尔多、曼昆等贡献更大。
澄清对凯恩斯经济学的一个“缪传”
经常见到一个“缪传”,就是说凯恩斯的《通论》中根本没有提到过“财政投资”,这显然是错误的,“财政投资”是凯恩斯经济学最核心的东西,《通论》整本书都在论证“财政投资”主张的必要性,而且凯恩斯本人多次直接提到“财政投资”,凯恩斯在《通论》第十章 《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中的第二节“乘数对就业量的重要作用”中都明确提到了政府投资,在第二十二章《略论经济周期》的第三节《降低失业率的方法》也明确提到了财政投资,另外凯恩斯在《通往繁荣之路》以及在美国进行的一系列演讲中都提到了财政投资的重要性,关于这个常识问题,学术界是不会搞错的。
凯恩斯之所以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不在于他提出了“财政投资”的政策主张,而在于他构建一套理论体系去支持其“财政投资”的主张,“财政投资”很多人都提出过,甚至在芝加哥学派上书罗斯福的建议中也强调过财政投资,霍特里也提出过财政投资,但是他们都没有为“财政投资”建立理论体系,而凯恩斯是唯一为其建立理论体系的,而这套思想体系就是我们熟知的《通论》。
第九节 萨缪尔森、希克斯等为凯恩斯学派埋下的“新雷”
凯恩斯经济学兴起后,英国、美国众多经济学家开始参与到凯恩斯经济学的研究,“凯恩斯学派经济学”也开始脱离“凯恩斯本人的经济学”独立发展,但是这些研究大部分是偏离凯恩斯本人的主张的,而这些硬塞进来的主张最后炸毁了凯恩斯学派,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菲利普斯曲线”的引入、“IS-LM”曲线的引入以及减税等,相反,真正出于《通论》的凯恩斯经济学反而瑕疵不多,凯恩斯学派后来遭到货币学派等攻击,几乎没有一项是来自《通论》,而且直到现在也没有比较知名的对《通论》的批判,美国的新古典综合派被英国的罗宾逊夫人称为“冒牌的凯恩斯主义”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引入“菲利普斯曲线”导致了货币政策的回归
凯恩斯的《通论》最大的贡献就是证明了利用“货币政策”进行“经济周期调控”的不可行。但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在引入“菲利普斯曲线”后,实质上是造成了“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学的回归,重新给予了货币政策在“凯恩斯经济学”中的“合法地位”,这其实是偏离了本来的凯恩斯主义。萨缪尔森虽然发现了“菲利普斯曲线”的问题,但他没有妥善处理,而是将问题掩盖了起来,最终导致了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的“致命一击”。
菲利普斯曲线虽然总结了宏观经济学的一些特征,但本质上不是凯恩斯学派的,凯恩斯学派的核心特征是通过“财政政策”解决经济问题,而不是通过“货币政策”解决问题。后来弗里德曼推翻菲利普斯曲线也与凯恩斯经济学无关,也无损凯恩斯经济学,但对凯恩斯经济学在美国的代表——新古典综合派却是个打击。新古典综合派遭受这样的打击主要是因为他们并没有将精力放到扩展凯恩斯理论上,而是在构建其他的不严谨的理论。
菲利普斯曲线作为一个实证结果是没有问题的,但作为政策建议就有很大问题,将“提高通胀作为降低失业”的手段即使不受到学术攻击,在道德上也是有风险的,因为利用通胀解决经济增长,本身就是充满争议的事情,不仅是菲利普斯曲线,GDP公式本身也不是用于政策建议的,但最终都与经济增长政策建议挂钩了,这都违反了研究者的初衷。
二、“IS-LM”曲线与凯恩斯经济学核心无关
“IS-LM”曲线是希克斯在《通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希克斯1936年10月将他的论文《凯恩斯先生与古典经济学:一种建议的解释》给凯恩斯,直到1937年3月31日凯恩斯才回信,回信的原话是“我觉得这篇文章非常有意思,但就批评而言,我几乎真的无话可说”。可见,凯恩斯本人就根本不认同希克斯用IS-LM模型来程式化他的思想的做法。
卡恩以及琼·罗宾逊认为把《通论》的思想简化为:“曲线图和代数碎片”是一大悲剧。在一次访谈中,希克斯对他曾犯下的两个错误做出了解释:“那两条曲线不应该放在一起。一个是产品市场均衡,另一个则是货币市场均衡。没有理由把它们放在同一个图表上。”希克斯最终也承认“IS-LM”曲线是瓦尔拉斯主义的,而不是凯恩斯主义的。
在笔者看来,“IS-LM”曲线其实最大的问题不是在于利用了“均衡”的研究方法,也不在于将理论变成了模型,而在于“IS-LM”中的思想不是凯恩斯的,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经济思想是资本效率崩溃,是“需求不足”理论,是“乘数”理论,这才是凯恩斯想通过《通论》一书要表达的经济思想,也是凯恩斯“独有”的思想,“IS-LM”曲线却不包含这些核心思想。
“IS-LM”曲线的本质不是凯恩斯学派的,而是瑞典学派的,是凯恩斯已经放弃的思想。凯恩斯经济学在形成过程中是瑞典学派转变过来的,凯恩斯学派与瑞典学派是“内核”完全不同的两个学派,凯恩斯从《通论》开始已经从“维克塞尔主义”走向了“马尔萨斯主义”,但是他的转变并不彻底,他在文章中他不可避免的存在瑞典学派的痕迹,而这些痕迹恰恰是凯恩斯想摒弃的,而“IS-LM曲线”恰恰是表示了凯恩斯继承的瑞典学派的那一部分,凯恩斯看到这个曲线其实是很“尴尬”的,这些理论虽然出现在了他的著作中,但最终归属权是瑞典学派,就像亚当斯密的著作也出现了曼德维尔的思想一样,但这些思想终究不是亚当斯密的。在凯恩斯经济学形成的过程中,凯恩斯好不容易完成了自我否定,自我蜕变,反而又被希克斯和汉森拉回了瑞典学派,因此当面临希克斯的书评时,凯恩斯肯定是“无言以对”的。其实我们生活中传播的最广的哈耶克的名言,其实也是哈耶克引用其他人的,而不是哈耶克的。
凯恩斯经济学本身就带有“综合”的性质,凯恩斯在历史上实现的是宏观经济学的“第一次大综合”,就像亚当斯密实现了经济学的第一次“大综合”一样,他的“利率理论”来自瑞典学派,“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来自马尔萨斯,“工资刚性”在庇古的《工业波动论》中已经有探讨,货币的“三动机”理论源于霍特里,“资本边际生产效率”的概念来自马歇尔、“乘数”理论来自卡恩,他还受到过曼德维尔、霍布森的影响,凯恩斯将这些理论进行了综合和深入研究,才有了《通论》的集大成。
总之,凯恩斯学派的两大核心模型——菲利普斯曲线和“IS-LM”,一个违背凯恩斯的意愿,一个压根就不属于凯恩斯,这两个曲线后来成为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都“带偏”了凯恩斯经济学研究,而且让我们忽略了凯恩斯经济学更为核心的东西。
第十节 凯恩斯的《通论》是一部逻辑非常清晰的著作
《通论》虽然内容庞杂,但是总体逻辑却异常清晰,《全书》总共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古典学派“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理论错误,并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的观点,这是第一到三章的内容,第二部分主要是证明为何会“有效需求不足”,这主要是八章、九章的内容,第三部分主要讲为何政府投资会解决“有效需求不足”,这是第十章的内容,“乘数”理论就是在这章中提出的,第四部分是论述“货币政策为何无效”,这主要体现在第十三章中,特别是第三节《货币与几种因果关系》一文论述非常精彩,凯恩斯在这节中对“货币政策”进行了明确的否定。第五部分是论述投资对通胀膨胀的影响,这主要是第二十一章《物价论》的内容,这也是非常精彩是章节,也是凯恩斯写的特别用心的章节,第六部分是论述经济周期时应该加大投资,这主张出现在第二十二章《略论经济周期》中,总之,通论是一个逻辑非常清晰,而且是层层递进,一以贯之的著作。当然在笔者所说的以上七个核心部分外,凯恩斯还穿插了一些内容,比如对收入储蓄的分析,对就业的分析等,导致内容不是那么连贯,但是瑕不掩瑜。
我们有非常理由怀疑希克斯没有读懂通论,而是借《通论》书评宣传自己的私货,我们要知道,希克斯是研究“均衡”理论的,他在1972年获得诺奖也是因为他在一般均衡领域的巨大贡献,可能希克斯并没有研读过瑞典学派,他根据《通论》悟出了宏观经济的均衡理论,但是这些理论并没有出现在凯恩斯的著作中,也与凯恩斯的著作无关。
很多人说自己读不懂通论,萨缪尔森也承认很长时间读不懂这本书,在20世纪50年代还说:“在麻省剑桥,没有任何其他人真正知道该书的内容是什么。”另外,制度经济学大师张五常十分欣赏凯恩斯的天才、文笔、赚钱之道和广泛兴趣,但他也说一直读不懂《通论》。这些人都是以微观经济学为专业,当然他们突然跨越到宏观经济学,当然读不懂,这就如研究牛顿力学的物理学家读不懂电子工程一样,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原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虽然都属于经济学,但研究的课题、研究方法完全不同,研究微观经济学的人看不懂宏观经济学非常正常,比如在微观经济学里没有任何关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内容,而在宏观经济学中这是最主要的,那些看不懂通论的人,同样也看不懂弗里德曼的《最优货币量》等书。
(本文作者介绍:经济学家,美国麻省大学达特茅斯CIE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北京海归协会副会长,中国原创经济学论坛发起人)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