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革命:货币革命的再革命》第一章: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学术问题

2024年09月09日15:24    作者:高连奎  

  第一章: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学术问题

  第一节 弗里德曼的两大学术遗憾 

  如果说经济学是整个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的话,那么货币学则是经济学皇冠上的明珠,货币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

  当前人类对货币学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弗里德曼对货币学的解释上,但弗里德曼的货币经济学却存在着很多的错误。弗里德曼在性格上是一个攻击性很强的人,在面对面的辩论中他从未输给过任何人,但他在学术上却是一个非常谦卑的人,他从没有像其他经济学家那样对自己的理论充满自信,甚至在晚年还承认了自己的学术错误,而且他在自己的论文中也清醒的意识到他有些领域尚未探索,而这些他尚未探索的领域,一旦被人探索出来,他的研究结论也将被推翻。

  本书名为“货币革命的再革命”,旨推翻弗里德曼在“货币革命”中的研究成果,其实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从来不是什么先进理论,而是一种古老的保守主义理论——货币数量论的再包装,人类一直试图推翻这种理论,曾经的信用创造学派、熊彼特、内生货币学派等都为之奋斗过,但都因为历史的局限性没有完成任务,因为他们都是试图建立一种与货币数量论对立的理论,而不是建立一个更大的框架,将货币数量论统一这个新的框架之下,而这正是本书的突破。

  弗里德曼的第一学术遗憾:没能建立起“动态货币数量论”

  谦虚的弗里德曼从没有将其理论称为“终极真理”,在他的论文中也提出过他的两大遗憾,第一个遗憾出现在他1953年发表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论文中,弗里德曼在论文中写到“在我看来,目前经济理论最薄弱的,也是最令人不满意的部分在于货币的动态分析。货币的动态分析关注的是经济整体对情况变化的适应过程,以及对总体活动的短期波动问题,在这个领域中,我们甚至还没有一种理论能被适当地称之为现有的动态货币理论”。尽管弗里德曼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点,但是他却没有致力于完成动态货币数量论的构建,而是走向了对静态货币数量论的进一步深化研究。正如他在论文中写的“在静态货币理论中,也还有可以扩展范围和改进现有理论精确性的巨大空间”。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弗里德曼就是按他给自己规划的学术路线进行研究的,他后来的学术精力就用在了“静态货币数量论”的完善上,1956年弗里德曼发表了题为《货币数量论——一种重新表述》的论文就是对“静态货币数量论”的完善,他的研究不仅重新复活了静态货币数量论,也让弗里德曼成为静态货币数量论的忠实代表,这也是我们批判他的原因,经济本身是动态的,静态货币数量论肯定不能解释大部分经济现象。

  因为弗里德曼的这个“学术遗憾”没有出现在他的货币学论文中,而是出现在了他的经济学方法论论文中,因此也少有人知道他这个学术遗憾,因为这个学术遗憾提出的时间比较早,笔者称之为“弗里德曼的第一学术遗憾”,笔者在这里将其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将其明确提出,主要是想说明,本人的学术研究不仅旨在反对弗里德曼,从另一个侧面也是在完成弗里德曼没有完成的学术任务。

  弗里德曼第二学术遗憾:没能研究清“货币变动的传导机制”

  弗里德曼关于人类缺乏“货币变动传导机制研究”的遗憾出现在他1963年发表的《货币与经济周期》论文中,在这篇论文中弗里德曼写到“无论货币变动与经济变动的关系多么一致,并且无论货币变动的自发性证据多么确凿,除非我们可以详细说明把一者和另一者联系起来的机制,我们将不应该被说服相信货币是经济变动的根源,我们的知识仍然相当贫乏,而不容许我们精确的描述这种机制”。尽管如此,弗里德曼将进行一定的探索,他将他的探索称为《货币变动传导机制的初步纲要》,他在论文中写到,他进行这样的探索主要是基于三方面原因,一是为实证研究提出一些可信的合理化的说明,在这里他并没有将他的研究称为“研究成果”,而是谦虚的称为“合理化说明”,二是用周期波动的货币解释经济的周期波动,三是可以激励其他学者致力于此项理论并将其细化完善。

  因为弗里德曼的这个学术遗憾提出的时间比较晚,比上一个遗憾大概晚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因此笔者称之为“弗里德曼的第二学术遗憾”,笔者之所以指出他这个学术遗憾,是因为笔者在本书中也建立了货币变动的传导机制研究,并且取得了研究成果。

  弗里德曼两大学术遗憾长期没有解决的原因

  弗里德曼的两大学术遗憾,零散的分布在他的学术论文中,这两大学术遗憾既是弗里德曼本人的遗憾,也是弗里德曼指出的人类经济学研究的遗憾,这两大遗憾长期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与解决,首先是因为大部分经济学者对阅读经济学大师的原著缺乏兴趣,绝大部分人压根就不知道弗里德曼有这两大学术遗憾。不仅弗里德曼的原著没人阅读,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原著也少有人阅读,比如在中国,凯恩斯的《通往繁荣之路》长达八十年的时间都没有得到出版,直到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才被出版,弗里德曼的学术代表作《最优货币量》也是处于长期断货状态,当然这样的情况也不只出现在中国,在西方学术界也是如此,人们更加愿意将精力投入到研究一两个月就可以出成果的计量经济学领域,而对研究数年都可能一无所获的基础理论研究则很少有人愿意下功夫,因此弗里德曼的两大学术遗憾虽然在上世界五六十年代就已经提出,但是至今没有人将其解决,甚至至今无人知晓,笔者可能是第一个在在学术界将弗里德曼的两大学术遗憾总结出来的经济学家。

  弗里德曼的两大学术遗憾长期没有得到解决另一大原因还在乎货币学研究的难度,货币学是经济学研究中难度最高的部分,在绝大部分自称经济学家的人中极少有人敢于说自己是货币学家,因为货币学的研究难度要远远高于其他微观经济学或宏观经济学,货币学研究也很难产生研究成果,因此极少有人将资金的研究领域定位在货币学上,笔者也是经历了了长达十几年的不间断思考,才不断构建起相对完善的货币思想体系。

  笔者在货币学上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建立起了动态货币数量论,从而从宏观上统一了外生货币理论和内生货币理论,同时在微观上也建立了货币政策传导理论,可以说弗里德曼的两大学术遗憾在本书中都已经得到解决,然而笔者这些新的理论一建立,弗里德曼的学术理论也将被推翻,弗里德曼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掀起货币主义革命,当时他的理论创新被称为“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如今他的理论也将面临着“被革命”的危险。

  当然笔者进行货币学理论创新的初衷不是为了完成弗里德曼的学术遗憾,相反笔者是现实经济研究中发现了弗里德曼货币理论的明显缺陷,然后再进行的理论创新,如果将笔者的学术创新与弗里德曼的“两大遗憾”相对照,也更能凸显笔者的理论创新的学术价值。

  第二节 弗里德曼批判——弗里德曼货币理论的四大缺陷

  弗里德曼的代表作《最优货币量》虽然包含了弗里德曼的不少经典论文,如《货币政策的作用》、《货币数量论的重新表述》等,但那些论文的影响主要局限在“学术界”,对于在学术界动摇凯恩斯学派的统治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真正让弗里德曼在政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他的《美国货币史》一书,这本书真正导致了人类对货币政策的“再认识”,同时也导致了“货币政策”的起死回生,让货币政策重新回归主流,同时也为后来的“量化宽松”的滥觞奠定了基础。

  其实回顾历史,一个成功的学术研究,必须同时具备学术影响力和政策影响力两方面的影响力才行,凯恩斯经济学两方面的影响力皆具备,而费雪、卢卡斯的经济学则只具备学术影响力,不具备政策影响力,而弗里德曼的研究则一部分具备学术影响力,一部分具备政策影响力,具备学术影响力的主要是他的“自然失业率”研究和货币数量论的重新表述,而具备政策影响力的则是其在《美国货币史》一书中大萧条期间美国货币数量变化的实证研究。

  虽然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研究影响巨大,但笔者仍然认为弗里德曼在货币理论方面仍然存在着四大缺陷。

  第一,弗里德曼研究美国货币史,但对利率的理解并不深刻,弗里德曼的《美国货币史》一书中没有对利率的统计,只有对货币数量和存款准备金的统计。因此他最终回归到了古老的“货币数量论”,而不能对货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但笔者认为,利率是影响经济结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要素,甚至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关于这一点笔者在第四代经济增长理论、货币政策的传导理论等中已经详细论述,而对于一个货币学研究者来说,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范畴。

  第二,弗里德曼只研究货币,不研究金融,弗里德曼本人对金融机构的运作机制非常不了解。其实金融机构对货币政策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金融机构才是货币政策的执行机构。制定货币政策时,如果不把“金融机构”这个因素考虑在内,货币政策的实施很可能是失败的。在本书中,笔者将指出弗里德曼的货币宽松主张也因为“与金融机构激励不相容”而必然会走向失败,而且笔者的货币理论则有很大篇幅是从“货币政策与金融机构激励相容”的角度展开的。

  第三,弗里德曼在批判凯恩斯经济学时,指出通胀是因为投资过度造成的,后来却没有从投资的角度认真总结和认识通胀,而是又将通胀归结为货币问题。将通胀归结为货币问题不仅是片面的,而且很多经济现象会无法解释。笔者在通胀理论中,直接将通胀分为“内生性通胀”和“外生性通胀”两种,并指出“内生性通胀”是经济增长过快所致,提出了“内生性通胀是一种经济增长现象”的观点,即使是货币型通胀,笔者也对其进行了辩证研究,提出了“有效货币通胀”理论。笔者的通胀理论比弗里德曼的通胀理论要科学与精细的多。

  第四,弗里德曼研究货币发行问题,却不研究“货币流通”问题,“货币流通速度”或是“货币周转速度”才是决定市场上需要多少货币的关键因素。 如果不考虑货币流通速度,而只关注货币发行规模,本身就是错的,我们平时观测的货币的总量应该是“运行货币”的数量,而不是“发行货币”的数量,这中间与“货币的流通速度”的关系非常重要。因为弗里德曼没有研究利率, 没有研究货币变化的传导机制,所以他也无法建立起关于货币流通速度的函数模型。

  总之,弗里德曼虽然写了一本厚厚的《美国货币史》,发表了不少关于货币的演化论文,但他仍然研究的仍然是货币的皮毛,并没有深入到货币的核心进行研究,也将货币学向前推进多少,反而是倒退回了古老而又保守的“货币数量论”。导致了“内生货币”研究路线一时的中断,当然弗里德曼的倒退也促使了后凯恩斯“内生货币”学派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固守“货币数量论”的货币学派对经济学的影响就犹如欧洲历史上的“蛮族入侵”,它们虽然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却中断了文明的进程,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没有太多实质贡献,反而造成了不少历史灾难。

  第三节 本书提出的原创货币学概念与理论概览

  1、有效货币:央行发行的货币成功转化为企业或政府的投资资本的那一部分,也就是货币转化为了资本的那部分,其中有效货币又分为高效货币和低效货币两种情况。

  2、无效货币:央行发行的货币没有转化为政府和或企业的投资资本,而是被窖藏或只转化为存款的那一部分。

  3、低效货币:央行发行的货币虽然成功转化为企业或政府的投资资本,但是信用创造倍数比较低。

  4、高效货币:央行发行的货币充分的转化成为了政府或企业的投资资本。

  5、有效货币供给不足理论:央行发行的货币转化为企业或政府的投资资本比较少,有效货币供给不足也会造成经济萧条和通缩,有效货币供给不足既有需求侧原因,也有供给侧原因。

  6、货币生产的第一车间:指的是央行,央行通过印钞发行货币。

  7、货币生产的第二车间:指的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通过信用创造生产货币。

  8、发行货币:指的是央行生产的货币。

  9、运行货币:在经济体中运行的货币。

  10、商业银行负激励:是指央行实行与商业银行利率偏好相反的货币政策,具体主要是指低利率货币政策。

  11、资本边际收益率崩溃:资本收益率下降到资本不再追求投资收益的情形。

  12、资本边际收益率崩溃式萧条:由资本收益率崩溃导致资本不再积极从事信贷和投资,从而形成整体性的经济萧条。

  13、资本边际效率崩溃式萧条:由企业的资本效率崩溃导致的整体经济萧条,传统的生产性经济危机往往是企业资本效率崩溃造成的。

  14、资本收益率崩溃式通缩:由于资本收益率崩溃导致有效货币供给减少而形成的通缩。

  15、萧条理论:经济萧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企业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导致的萧条,一种是资本边际收益率下降导致的萧条,前者为自然原因,后者为人为原因。

  16、投融资货币方程:基础货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投融资货币数量,建立基础是现代货币更多充当投融资货币,而非只是用于商品交易,现代货币进入了银行体系就转变为了投融资货币。

  17、无感调控:在企业和民众毫无感觉的情况下对经济调控,这种调控不会对民众和企业造成任何痛苦。

  18、惩罚式调控:以给企业和民众造成痛苦的方式达到调控的目的,货币紧缩就是典型的惩罚式调控。

  19、动态货币数量论:以动态的视角看待货币数量的一种货币理论,动态货币数量论衡量的是“运行货币”的数量,而非“发行货币”的数量,动态货币数量论主张将运行货币数量做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指标。

  20、货币周期:货币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个像经济周期一样的周期,主要表现为经济繁荣时运行货币数量增加,经济萧条时运行货币数量下降。

  21、货币补偿:主要针对经济萧条时期运行货币数量下降的情况进行货币补充。

  22、运行货币总量管理规则:依据动态货币数量论提出的货币管理规则,主张保持运行货币的总量稳定,主要是通过投资补偿、货币补偿和制定合理的利率政策等方式达到运行货币总量稳定的目的。

  23、内生性与外生性通胀理论:将通胀分为内生性和外生性通胀两种,内生性通胀是由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的工资提高而产生的通胀,外生性通胀是由生产要素短期或外生货币因素导致的通胀。

  24、有效货币通胀理论:通胀与通缩并不取决于发行货币的数量,而是取决于“有效货币”的供给数量,发行货币数量与有效货币的数量增减情况并不一致,有时也会出现悖离,发行货币数量增加的情况下,有效货币也可能下降,发行货币数量减少的情况下,有效货币的数量也可能增加,因此用有效货币的数量衡量通胀才准确,有效货币数量增加时,经济通胀,有效货币减少时,经济会通缩。

  25,外生性通缩: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故意少发行货币,这种情况比较少见,第二种情况是实行低于自然利率的货币利率政策导致货币流通速度降低而导致的通缩,日本通缩就是典型的外生性通缩。

  26、第四代经济增长理论:第四代经济增长理论也称为创新资本经济学,主要强调“创新资本”在经济创新与增长中的作用,一个国家的“创新资本”的聚集能力和聚集数量越多,这个国家的创新能力越强,经济增长越好,反之,经济发展的就越差,决定一个国家创新资本聚集能力的是一个国家的货币利率政策。

  27、新型国家间竞争力理论: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创新资本总量的竞争,如果一个国家在创新资本总量总量被其他国家超越,这个国家的经济也将很快被其他国家超越,新型国家间竞争力理论主张一个国家必须保持创新资本总量上的领先。

  28、“货币资本转化比”指标:是衡量央行发行的货币向投资资本转化程度的指标,货币资本转化比=社会融资规模/基础货币数量。

  29、货币资本转化理论:主要研究货币与投资资本相互转化的理论,一个国家的货币资本转化程度是衡量央行货币政策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一个国家应该尽可能的提高货币向资本的转化。

  30、反向用力经济政策:指的是不能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这类政策用力越大,经济反而增长越差。

  31、政府支出的资本创造效应:政府通过贷款进行投资支出的资金可以成为民营企业的投资资本金,我们称之为政府支出的货币创造效应,政府贷款对企业贷款没有挤出效应,因为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极限足够大,而且政府支出比较大的时候,往往是民间企业信用创造能力不足的时候。

  32、民间资本来源理论:民间资本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政府投资的资本创造效应,二是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

  33、学术干扰:在不切实际的前提假设基础上得出的研究结论,这类理论会干扰人们对世界的正确认知。

  34、自然通胀率:自然通胀率也就是内生通胀率,是指由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工资升高推动的通胀膨胀。

  35、货币政策的“推力”理论: 货币的推力是通过提高货币利率,加速货币流动提高,提高企业投融资效率实现的,货币政策的推力是在高货币利率的激励下由信贷类金融机构实现的。

  36、弗里德曼问题:弗里德曼在面对经济萧条、通胀和经济正常时期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学术主张,这些主张相互矛盾,在现实中难以把握,最终其目标也难以实现。

  37、金融系统性风险模型:金融系统性风险=货币调控*金融产品嵌套

  38、利率偏好理论:指的是不同的市场主体对利率高低存在不同的偏好,企业与信贷类金融机构的利率偏好正好相反,企业偏好低利率,而信贷类金融机构偏好高利率。

  39、最优央行货币利率理论:只有一个位于中间的央行利率才可以兼顾到货币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利益,才可以保障有效货币供给的最大化,这个利率就是最优央行货币利率,央行的利率政策一旦偏离了最优利率,就会导致有效货币供给的降低,央行利率偏离最优利率越远,有效货币供给降低的就越多,经济发展也就越差。

  40、货币政策的作用曲线:不同的央行货币利率政策对有效货币供给的影响不同,货币政策的作用曲线是描述的不同利率水平下有效货币供给变动情况的曲线。

  41、政府债务-央行利率螺旋:央行实行低利率可以促进政府高负债,而政府高负债会导致央行很难提高利率,政府债务和央行利率之间会形成一个螺旋关系,螺旋关系是单向的,只能朝着政府债务越来越高,央行利率越低越低的方面发展。

  42、政府债务对央行利率的“压制效应”:当政府债务高到一定程度时,央行就不能随意提高利率,因为央行提高利率就会导致政府债务利息大幅增加,有引发政府债务崩盘的风险,与此同时,央行政策制定者也会受到来自财政部门的政治压力,因此政府债务会对央行利率政策的实施产生有形和无形的压制。

  43、“政府高债务-央行低利率陷阱”:当政府债务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央行只能实行低利率或零利率,这既是一种政策陷阱,也是一种经济陷阱,“政府高债务-央行低利率陷阱”的危害是通过政府高债务和央行低利率两方面产生的。

  44、央行利率的债务锁定:央行因为政府债务太高而不能再提高利率的情形,央行利率会被政府债务锁定在极低利率或零利率状态。

  45、央行独立不可能性原理:央行虽然表面上享有制定货币政策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面临来自政府债务的压制,因为央行无法控制政府债务,所以央行最终也将不能自由的调节利率,因为在政府高债务的情况下,央行加息可能会导致政府债务爆炸,央行一般不能这么做,所以央行的独立性最终是不可能维持的。

  46、积极中立的货币政策: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既不站在企业一方,也不站在信贷类金融机构一方,而在持中立态度,央行的职责就是找到一个最优央行货币利率,并将市场利率引导到可以达到有效货币供给最大化的利率水平上。

  47、经济增长的存量贡献因素:只对保持经济总量不下降有作用的经济因素,比如消费和不具备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

  48、经济增长的增量贡献因素:可以对促进经济增长有作用的经济因素,比如投资,比如中大型企业和创新性企业。

  49、发行货币与运行货币的悖离现象:发行货币增加时,运行货币可能是减少的,发行货币减少时,运行货币也可能是增加的,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称之为发行货币与运行货币的悖离,发行货币与运行货币的悖离属于正常经济现象,背后是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发行货币与运行货币的悖离是导致货币数量论破产的主要原因。

  50、弗里德曼第一学术遗憾:指的是弗里德曼指出的人类缺乏对动态货币数量理论的研究,出自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论文。

  51、弗里德曼第二学术遗憾:指的是弗里德曼指出的人类缺乏对货币变动的传导机制的研究,出自弗里德曼的《货币与经济周期》论文。

  53、高利率的激励效应:是指在央行实行高利率时期,高利率导致的“高利差”会导致信贷类金融机构更加积极的开拓信贷业务,并放松风控,从而导致社会信贷总量的增长。

  54、资本报酬结构扭曲:人为将货币利率压低到自然利率以下,让资本不能得到应有的报酬,导致资本缺乏服务实体经济的动力,资本报酬过高也是扭曲,会造成实体企业杠杆率上升,过度冒险。

  55、货币政策失灵:低利率货币政策会因为与信贷类金融机构的利益有冲突,出现激励失灵,从而导致货币政策失效,不能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56、货币政策的激励相容理论:是指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在制定时必须考虑金融机构的利益,必须与金融机构实现激励相容,否则货币政策将不能发挥效果。

  57、货币市场的机制设计理论:通过最优央行货币货币利率制定,保障货币市场供需双方利益最大化,保障有效货币供给的最大化。

  58、干预性市场理论:现实中很多市场并非自由的,而是有政府干预的,比如货币市场就是典型政府干预性市场,政府干预性市场有着与自由市场不同的运行规律。

  59、合意均衡理论:是指政策制定者通过对市场的干预达到一种想要的均衡,这种合意均衡可以是低价格,也可以是高供给。

  60、均衡优化或均衡改进:均衡优化理论认为自由经济下形成的均衡并非全是最优的,市场均衡存在被改进或被优化的空间。政府可以通过供需或价格干预让市场从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改进,让均衡更加符合经济效率或社会公平等人类设定的目标。

  61、均衡劣化:在市场势力不均等的情况下,比较强的市场势力过度侵犯另一方的利益。

  62、利率引导:是指央行利用宏观货币利率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微观利率进行引导,以达到市场利率处于最优利率状态。

  63、企业家“无预期”状态:是指企业家对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变动不做任何预期的状态,“无预期”与适应性预期、理性预期相对应,是企业家面对经济变动时一种独立的预期状态,也是更符合经济现实的预期状态,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前提。

  64、精准调控理论:是指运用货币政策除外的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和行政政策对具体的经济问题进行辩证调控,精准调控理论是建立在对经济通胀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的创新之上的。

  65、货币到资本“惊险的一跃”:货币只有转化为了资本才对经济增长有贡献,货币并不天然转化为资本,货币向资本的转化也是货币运行过程中“惊险的一跃”,通马克思描述的商品市场中商品向资本的转化是一样的。

  政府干预经济学的道德意义:国家的功能是止恶,而止恶必须止贫,而政府干预经济学就是从减轻贫困的角度改善民众的道德,从而达到国家在止恶上的功能。

  66、货币利率扭曲指数:货币利率偏离最优央行利率的程度。

  67、资本效率崩溃的解释:初代产品需求与换代产品需求的巨大差额是导致产能过剩和资本边际效率崩溃的绝大原因,有效需求不足是对的,但其原因并非三大心理定理,而是由初代需求向换代需求过度时的需求骤减。

  68、凯恩斯可能三角,只有实行凯恩斯主义,才可以实行社会正义、经济效率和个人自由的最大程度的统一,三者单独推崇任何一者都是对社会的巨大伤害。奥地利学派只要自由,马克思主义只要公平,新古典经济学侧重效率,但都实现不了。

  (本文作者介绍:经济学家,美国麻省大学达特茅斯CIE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北京海归协会副会长,中国原创经济学论坛发起人)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快讯:百度短线下挫跌超7% 文心一言正式发布 315晚会曝光假香米、非标水泥管等,多地连夜处置涉事企业 一图读懂丨“315晚会”都曝光了什么?点名了哪些企业? 刚刚!林毅,被查!2000亿白马跳水!上海突发!警方出手:刑拘! 女学员单飞歼11B向家人报喜笑得真甜 河南某县美术馆馆长群聊发不雅照 解释称手机中病毒 补壹刀:今天最大的国际笑话,但可能是一盘大棋! 视频|红色通缉犯郭文贵在美国被捕 奇葩的创维汽车:碰撞试验0分,专攻司机养生,创始人豪言“开车可续命” | 次世代车研所 “反华五人帮”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