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黄群慧
2016年和2017年第一季度取得工业经济增长成绩是值得肯定和来之不易的。但是我们还必须意识到,由于发展阶段原因、体制改革不到位原因、经济增长周期原因等而引起的制造业“寒流”警报并未解除。
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工业经济出现了“开门红”,各方面指标都大大好于预期。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不仅比去年同期快了1个百分点,而且还比2016年全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2017年3月份更是达到了7.6%。从企业利润看,2017年 1-3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7043亿元,同比增长28.3%,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996.3亿元,更是同比增长高达70.5%。
如果追溯整个“十三五”,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看,2011-2014年分别为13.9%、10%、9.7%和8.3%,分别下降1.8、3.9、0.3和1.4个百分点,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下降到6.1%,不仅延续5年来同比下滑态势,而且相对2013年和2014年,呈现加速下滑的态势,2015年已经是自1992年以来两个周期长达23年中的最低工业增速。
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6.0%,基本趋于稳定,告别了这种加速下滑的态势。2017年第一季度工业增加值达到6.8%,更是给人以很大的信心,基本呈现出“L”型增长端倪,甚至还表现出一些“V”型反弹势头。但是否可以认为工业经济已经步入“L”型增长的新常态了呢?现在这些判断还为时过早。
一个合理的判断应该是:2015年的“非正常”的工业加速下滑,2015年工业经济运行所呈现出的工业品价格下降、工业出口下降和工业企业利润下降,现在都得到了明显的扭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工业行业结构继续呈现高级化趋势,结构趋优、新旧动能转换的经济新常态的特征更加显著。
但是,考虑到2016年下半年以来PPI的大幅回升,以及房地产“泡沫”对工业上游的大幅拉倒,2016年全年和2017年“暖春”数据还无法支撑中国工业经济已经实现动能转换、结构优化的经济新常态。
从今年第一季度的工业企业利润数据看,国有企业利润大幅增长,在其背后应该看到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仍任重而道远。我国国有工业企业大多分布在上游,在采矿、原材料和重化工占比还较高,之所以在2015年利润大幅下滑,而2017年第一季度利润又大幅增长,应该和PPI的大起大落有很大关系。
我国已经从工业化中期发展到工业化后期,在后期战略性产业已经不再是资金密集型的重化工主导,更多地应该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主导,我国国有经济要积极推进战略性重组,适应这种转变。
应该说,2016年和2017年第一季度取得工业经济增长成绩是值得肯定和来之不易的。但是我们还必须意识到,由于发展阶段原因、体制改革不到位原因、经济增长周期原因等而引起的制造业“寒流”警报并未解除。
从2016年的三个数据——2016年国内制造业投资增长4.2%(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2015年制造业投资8.1%增速低3.9个百分点)、我国制造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为-6.1%、我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为116.7%,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中国制造业外移、制造业空心化的风险正在加大。
在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大背景下,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中国工业中制造业投资增速大幅回落,其影响不仅仅是工业转型升级,更为重要的是会影响到未来经济增长新动能培育和新经济的发展。如果考虑到美国特朗普的“新政”,尤其是刚刚公布的大幅减税的措施,未来中国制造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将更加残酷。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冯梦雪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新浪警示:任何收费预测彩票会员等广告皆为诈骗,请勿上当!点击进入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