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能见债市曙光?

2017年04月28日10:01    作者:赵博文  (0)+1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赵博文

  贷款不行“非标”兴,“非标”灭了同业兴,同业灭了还会有其他的“创新”层出不穷。只要银行资产方,尤其是贷款的诸多非市场化因素仍然存在,银行为求生存,猫鼠游戏就会一直继续下去。

何时能见债市曙光?何时能见债市曙光?

  4月以来,债市曾被寄予的季初会有一轮上涨行情的热望,首先被严厉的监管政策浇灭,继而被靓丽的经济数据冰封,最后被委外的大规模赎回粉碎。

  虽然我们从去年10月以来一直建议机构谨慎操作,目前的债券走势也完全符合我们之前的判断,但作为债市的一员,看到债市如此命运多舛,我们更觉需要尽力拨开当前的浑沌,找寻债市的曙光。因此,我们尝试对当前横亘债市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问题一:同业不死,债市不兴?

  最近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同业不死,债市不兴。想起2013年“钱荒”的时候,我还在申万,团队提出了“非标不死,债市不兴”的观点。我也曾在当年的报告《正本清源,变不离宗——对传统债券研究体系的澄清与完善》中,从流动性的角度,阐述了“非标”进入银行表内同业项下后,如何引发“钱荒”,并导致债灾。

  如今又看到了类似的提法,似乎又是同业这个科目在兴风作浪。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认为当前的“同业套利”和当年的“非标激增”既有相同亦有不同。

  相同点是二者都是2012年以来银行息差大幅收窄的结果。以2012年6月央行重启降息周期并首次允许银行存款利率上浮1.1倍为起点,形成了“经济下行周期 + 存款利率市场化推进 + 贷款投向和规模非市场化”的大格局,导致银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息差大幅收窄。

  2012年底,为规避监管对表内贷款的限制,“非标”应时而生。但2014年监管层对“非标”的严厉治理,使其迅速萎缩。断了这条利润来源的银行,依然面临实体衰退和追逐利润的矛盾,使得银行转道资本市场。

  但2015年的“资产荒”导致资本市场收益率迅速下降,而资金成本却因较强的粘性而下行缓慢,加之2016年央行施行了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导致资产负债息差进一步收窄。最终银行只能依靠各种套利和加杠杆去规避监管,放大收益。

  因此,我们想说的是,贷款不行“非标”兴,“非标”灭了同业兴,同业灭了还会有其他的“创新”层出不穷。只要银行资产方,尤其是贷款的诸多非市场化因素仍然存在,银行为求生存,猫鼠游戏就会一直继续下去。

  不同点是二者对资金面和债市的影响。“非标”的影响我们在此前曾多次谈及,这次我们主要谈一下同业的影响。

  同业分为银行同业和非银同业。银行同业属于基础货币的流动性层级,原本是司库的职能,银行之间的资金往来,更多是为抹平头寸,本不具有直接盈利的目的。但2015年以来,银行通过互持对方资产,比如互换同业存单,来做大资产规模,导致资金空转,从而确实会导致资金链条加长,在途资金较多,经常会对银行间市场流动性造成压力。从流动性方面,确实对债市不利。

  但另一方面,银行更需要生息资产,“非标”被压之后,债券就是首选。所以一条典型的路径可能是A银行买了B银行的同业理财,B银行去配置债券等资产。尤其是很多对配债有严格限制的小银行,可以借此间接进入债券市场。因此,如果监管层将后面这种情况鉴定为同业套利,则对其的打击反而对债券形成利空。

  非银同业属于广义货币的流动性层级,对于这方面我们在《钱又“荒”了吗?》有较为详细的说明。我们此处想强调的是,广义货币是银行可以自主派生出来的,因此,2015年以来大量非银机构承接银行委外,如果来自银行自营资金,实际上首先会形成非银同存的派生,后续这些非银存款会被机构逐渐配置成债券。因此,相当于配债资金可以被银行放大供应。

  当然,资金放大的结果一定是超储的消耗,从而导致收益率曲线短端上行,长端下行,期限利差大幅收窄。而未来对非银同业的治理,让银行暂时收回委外,利空长端利率,但同时也会缓解短端流动性。因此我们看到4月以来虽然长端利率大幅上行,央行也在不断回收流动性,但资金面却一直比较宽松。

  综上,同业的兴起对债券,尤其是长债的利好远胜于利空,因为资金无论在同业之间如何流转,最终还是会流向债券这样的生息资产去产生收益。而“非标”却是对配债资金的直接分流。

  “同业不死,债市不兴”在逻辑上的重要一环是“同业不死”会让监管趋严。但我们认为未来监管“严”与“不严”,主要取决于未来经济“好”与“不好”,而与同业是不是真的“死了”关系不大。

  从目前出台的监管文件看,几乎没有定量的监管条款,主要还是定性的监管,并给出一定的时间让机构自查。这就为监管层在执行力度的把控上更有可进可退的主动权。而未来究竟是进是退,看的还是经济。就像2016年虽然出台了MPA考核,但2016年的执行却没有预期中严厉,反倒是今年1季度执行趋严,主要还是与今年1季度经济数据向好有关。由此引出了第二个问题。

  问题二:未来经济是否继续向好,何时出现拐点?

  今年1季度的经济数据超预期,无论是总量还是价格,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反弹。但我们更倾向于将这种复苏定义为供给侧推动的经济弱复苏。我们通过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来考察历史上的几轮库存周期:2003-2004年的补库存得益于房地产投资和国企改制,2006-2007年得益于内外需求的拉动,2009-2010年得益于“4万亿”基建投资带动。

  可以看出,每一轮补库存都主要由于需求拉动导致,而且容易形成强周期。而当前的补库存是由于供给侧去产能导致的工业品价格反弹,导致上中游企业利润改善,但由于并非需求侧拉动,因此并未传导到下游,从而造成PPI和CPI差距的拉大。

  而3月PPI已经出现拐点,未来大概率将以更快的速度回落,导致企业利润在未来1-2个月内增速也将回落,最早可能从4月开始,企业将从主动补库存转向被动补库存。而如果看前几轮强周期,被动补库存的时间一般至少在10个月以上,但如果观察2013-2014年的弱复苏,被动补库存仅持续了2个月时间。

  因此,我们认为未来的被动补库存可能只会持续到6、7月份。而从收益率向下的拐点看,一般都出现在被动补库存临近结束,或略早一点的时间。考虑市场可能对6月季末因素以及美联储加息提前反应,收益率拐点可能反而提前到来。

  问题三:大行收回委外,冲击会有多大?如何应对?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有观点认为短期利空,但长期来看,收回的资金还要配债。我们认为要区分委外资金原本来自银行什么部门。如果是银行理财部门的委外,那么由于理财负债端成本刚性,资产端赎回后,不可能一直以现金形式持有,最终一定还会配债。但由于银行自身投资受到各种限制,可能会以放回购、同业存单,以及短久期的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为主。

  而如果是银行自营部门的委外,如果收回,体现的是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同时消除,相当于银行缩表,因此也不存在收回的资金。当然,由于缩表导致的超储的节省,会有利于短端收益率的下行。

  因此,上述无论哪一种形式的委外回收,虽然都对收益率曲线长端冲击较大,但会对短端形成一定的利好。未来的较量将从资产端配置转到负债端管理,建议机构首选短久期品种。在收益率大幅调整后可考虑快进快出,遇大事件冲击可通过国债期货和利率互换进行对冲。

  (本文作者介绍:蓝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研究总监。)

责任编辑:冯梦雪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债市 同业 银行 负债 “非标”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绩效主义让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华人温哥华拆房为何引发抗议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中投为啥从加拿大撤走千亿投资? 统一金融监管体系不会一蹴而就 新三板动真格了:国资投券商被祭旗 刘士余磨刀霍霍向豺狼 2016年换美元小心踏错节奏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 陪同胡耀邦考察江西和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