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梁海明
中国“走出去”海外投资,遇上日本海外投资,将是一场长期的鏖战,不但需要企业自身努力从多角度寻求突破口,同样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援与协助。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亚洲的东盟国家率先成为众多中国企业投资的重点区域。由于东盟国家同样是日本企业重点投资的对象,关于中日两国在同一项目上,如大家熟知的高铁项目展开激烈竞争的消息不时见诸报端。让人不免有中国企业走到哪,日本企业如影随形跟到哪的感觉。
不过,这其实是个错觉。东盟秘书处数据显示,早在2014年,日本已是东盟十国的第二大投资者,仅次于欧盟。根据日本银行数据,2015年共有约20.1兆日元的日本资金投入东盟,较5年前几乎翻了两倍,这也是连续第三年日本投资在东盟的金额高于在中国和香港的投资。日本也是泰国、印度尼西亚的最大海外资本来源,对菲律宾、马来西亚则是第二大投资者。
为何日本企业对东盟国家的投资持续加大?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日本企业也要“走出去”。日本经济“迷失廿年”,增长乏力,而且国内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萎缩,日本企业一直在邻近的亚洲其它国家寻找投资机会。东盟国家发展潜力较大,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预测,东盟2015年至201年平均年增长率为5.6%,东盟国家的发展潜力,加上低劳工成本对日本企业吸引力很大,而且日本储蓄过剩,促使多余的资金流入东盟市场,投入东盟国家的投资金额持续增长。
其二,日本希望重塑新角色。日本政府推动企业加大对东盟国家的投资,带动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希望能够帮助日本摆脱战败国历史,通过塑造日本在东盟国家的新角色,同时重建日本国民对未来的信心。
其三,东盟国家对日本有需求。快速发展的东盟国家对产业技术普遍存在巨大需求,但各国当前的技术都较为匮乏,不足于为其经济提速,亟需外力支持。东盟各国期待日本的投资同时可带来先进的技术、经营管理理念,提升产品质量以及开拓环球市场的能力等。对于东盟国家此类既差技术,又差钱的情况,日本企业无疑可同时满足它们的两个需求,自然受到东盟国家的青睐,且Made with Japan(与日本共同制造),也令东盟各国觉得比较“高大上”。
我们也必须清楚认识到,日本加大对东盟市场的投资,也有制衡在本地区势力日益增强的中国之意。因此,当中国的“走出去”,遇上日本的“走出去”,对中国企业而言,当然是一场硬战。
可能令人意外的是,中日企业相争,对东盟国家而言,有时也非喜事,而是一件相当头痛的事情。
不少读者或许还记得,中日两国在东盟某国争夺高铁项目之时,曾发生一件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某国将要修建高铁,中国、日本企业相继介入,中国提出的方案是:50年期贷款,利息为2%。日本提出的条件是:贷款期40年,利率低至0.1%,且有10年的还款宽限期。
如果以在商言商的角度思考,日本的方案较优,但是,某国却迟迟下不了决心选择,这是因为虽然日本方案较优,也是该国最大的投资国,但中国是该国的最大贸易国,无论选择中日哪个,都是艰难的取舍,该国在中日相争之下,最后只好选择暂时搁置高铁项目,避免陷入顾此失彼的难局。
对此,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未来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尤其是到东盟国家投资,面对日本企业的竞争,如想取得优势,或可参考日本企业投资东盟的做法,也就是“C.I.D”。中国企业首先需要明白自身的实力(capacity)在哪,如此才能扬长避短。其次需要有明确的意图(intention),如此才能坚定海外投资的信心。最后,需要了解投资国念兹在兹的需求(demand),如此才能增强投资的针对性。
此外,在政府层面也应进一步出台支持中国的企业“走出去”措施。如日本政府为鼓励该国企业“走出去”,一是提供信息支持,为企业提供投资潜在国整体投资环境及个体产业状况等数据,二是后援支持,对于那些资金、技术较为缺乏的中小企业,日本政府设有专门的支持计划,不但提供资金及各种实质协助,也提供投资前市场调查等补助,务求全方位协助本国企业“走出去”。
中国“走出去”海外投资,遇上日本海外投资,将是一场长期的鏖战,不但需要企业自身努力从多角度寻求突破口,同样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援与协助。
(本文作者介绍: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盘古智库学术委员,近著《“一带一路”经济学》)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