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跌破7% 楼市危机四伏!

2015年10月19日 10:54  作者:张宏伟  (0)+1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张宏伟

  繁荣景象的背后潜伏着楼市危机。而这场危机极有可能在2016年爆发,届时,楼市将陷入新一轮的调整周期。

房企投资意愿继续回落房企投资意愿继续回落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5年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4877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已经跌破7%。从三季度来看,三季度增长6.9%。当前我国宏观经济仍然处于触底阶段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

  同时,从2015年楼市表现来看,多轮“救市”措施出台后,尤其是“330新政”之后的二季度,一线城市、部分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好转,全国的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也开始转正,但是同时,从投资增速来讲,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1-9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7053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2%),增速比1-8月份回落0.9个百分点,增速继续小幅回落,房企投资意愿继续回落。

  在今年“金九十银”及楼市年底翘尾之后楼市怎么样?2016年以后的房地产市场怎么样?这才是当前经济触底阶段应该关心的话题。

  我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环境已经今非昔比,如今,楼市供求基本面已经基本平衡,短期内来看,楼市仍然面临去库存的问题,即使有限购取消、降准降息等“救市”政策,也改变不了中国楼市“去库存”的基本现实。

  今年8月底“双降”之后,虽然市场成交量价在“金九十银”有所表现,会促使楼市一线城市、部分二线城市楼市出现繁荣景象,但这繁荣的背后是“救市”政策不断刺激不断透支楼市需求的结果,这繁荣景象的背后潜伏者楼市危机。而这场危机极有可能在2016年爆发,届时,楼市将陷入新一轮的调整周期。具体来讲,有以下六大理由:

  理由之一: 楼市供求基本面已基本平衡,今年楼市基本面复苏好转的“大年”不可持续

  同策咨询研究部结果显示,2010年左右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住房户均套数已经达到1.0套,按照国际标准,城镇家庭户均套数达到1.0,也就意味着中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已基本平衡,楼市开始进入下半场,未来楼市增量房增速将递减,房地产市场将逐步进入存量房时代。这对于未来房地产市场需求特征来讲,就会体现出增速较为平稳、需求更加差异化的市场特征。

  从楼市大趋势来看,当前楼市已经进入下半场,供求基本面来看已基本平衡,市场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今年由于多轮“救市”政策导致楼市基本面复苏好转的“大年”不可持续。

  从投资增速来讲,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1-9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7053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2%),增速比1-8月份回落0.9个百分点,增速继续小幅回落,房企投资意愿继续回落,这也反映出楼市下半场的市场背景下,楼市需求不足导致房企投资动力不足,今年楼市基本面复苏好转的“大年”不可持续。

  理由之二:货币政策宽松,楼市需求将大量透支,楼市在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疯狂后将陷入调整期

  今年

  “330新政”以来,大中城市(一线城市、部分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成交量价的回升主要是过去积压需求的集中释放,以及由于需求的集中释放而带来的市场需求的透支,如果房企据此以为未来楼市一直会保持这样的量价走势,那其实就是对于市场的误判,就极有可能在未来市场出现变化之时陷入被动局面。

  今年以来货币政策持续宽松,央行[微博]累计至今已经有五次降息四次降准,此外,央行在今年年底发行2015版新版人民币、宣布推动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等措施,意味着新一轮中国式量化宽松来临。从市场发展趋势来看,待本轮市场需求在第四季度集中释放完毕之时,下一轮市场的阶段性调整也就来临了。

  笔者认为,央行“双降”、930新政降首套首付之后,本轮楼市量价齐升最多持续到今年第四季度末,也就是说,央行货币政策宽松将导致楼市需求在今年下半年大量透支,楼市在下半年疯狂后将陷入调整期,从时间的角度来看,2016年初开始新一轮的房地产市场调整极有可能会来临。届时,如果企业没有在今年下半年做到“未雨绸缪”,那么,房企就有可能会因此陷入被动推盘的局面,企业的资金面也会因此遇到问题。

  因此,在央行降准降息、930新政降首套首付等政策利好“窗口期”,对于房企来讲,首先应积极调整推盘节奏,把控好五次降息四次降准之后的跑量去库存的“窗口期”,增加“银十”甚至年底最后几个月销售业绩在全年的比例,防止市场环境在第四季度末甚至2016年初出现变化而导致企业被动推盘的局面。

  理由之三:美元加息预期强烈,全球资产配置方向转向美元资产或房产,中国楼市被美元“做空”

  美元加息预期强烈,从全球投资客或财富阶层的资产配置方向来看,购置美元资产或增加美元资产成为他们的最优选择,美国房地产市场更加具有投资价值。在此市场背景下,全球投资客或财富阶层对比中美楼市的投资价值,还是会选择投资价值较高的美国房产,不会选择中国楼市。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楼市已经被美元“做空”,投资客即使选择中国楼市进行投资,也只是关注一线城市及极少数二线城市当中的中高端物业,难以改变楼市大趋势。

  此外,在美国经济基本面复苏好转的背景下,美元加息预期强烈,而中国经济环境仍然处于低迷阶段,此时中国货币政策不得不通过量化宽松应对美元加息。这对于中国楼市来讲,确实是短期内的利好,市场需求也会借机集中释放,但是,短期内的需求的集中释放势必会留下更多的后遗症,也就是后期经济再度触底低迷,楼市再度回到的调整期。因此,在美元加息周期即将来临的市场背景下,中国楼市已经不再被看好,在本轮需求集中释放之后,楼市的调整期即将来临。

  理由之四:“地王”频出是楼市疯狂的体现,楼市疯狂之后必然出现调整期,楼市将现大萧条的周期

  今年以来,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合肥、南京、武汉等城市“地王”频现。笔者认为,今年以来土地市场高溢价、“地王”现象确实在商品住宅市场成交量回暖的市场背景下出现,如果今年市场成交量刚刚反弹就导致开发商在土地市场疯狂拿地,如果这样的“地王”的拿地成为常态,那么,市场可能很快将走向另外一个方向:疯狂之后的市场调整期。

  无论何种形式以何种方式让土地市场出现“高溢价”、“地王”现象,笔者认为,在房地产市场仍然还在复苏的市场背景下,土地市场出现“高溢价”、“地王”不是一件好事情。土地市场“高溢价”、“地王”是魔鬼,如果当前土地市场正在酝酿2009-2010年、2013年土地市场复苏的行情,这极有可能是市场走向出现偏差,这或将导致楼市调控政策由当前的“救市”为主的时期转为再度收紧,市场也将再度陷入低迷。

  从历史经验来看也是如此,2009-2010年、2013年土地市场“地王”频出疯狂之后,2011年、2014年楼市包括土地市场陷入大萧条。从今年土地市场表现来看,如果土地市场“地王”现象在今年下半年持续频现,那么,这也就意味着2016年楼市将陷入大萧条的调整期。

  理由之五:楼市“救市”政策越频发,反而说明当前楼市形势越严峻,未来楼市面临的问题越多,未来仍然会隐藏更多的市场风险

  去年下半年以来,尽管大部分城市限购政策取消、“央四条”出台限贷政策也松动、330新政出台、各地方政府也在发布“救市”措施、央行已经累计五次降息四次降准,货币政策宽松与楼市相关的各种政策层面的利好纷沓而至,但是,这这些政策的效果都是短期的,并不代表未来楼市基本面会一直持续回升,不代表未来问题会越来越少。笔者认为,楼市“救市”政策越频发,反而说明当前经济形势依赖楼市越严重,中国未来的楼市形势越严峻,未来楼市面临的问题越多,未来仍然会隐藏更多的市场风险。

  理由之六:对于大多数大中城市来讲,仍然面临较大的去库存压力,楼市基本面并没有实质性改变,这是楼市基本“国情”,这也决定了未来楼市仍然会面临阶段性调整的市场压力

  事实上,从短期内来看,当前楼市仍然是调整期,市场基本面并没有明显改变,“去库存”仍然为市场主旋律,这个基调并不会因为一线城市、部分二线城市成交量回升而明显改变;此外,今年下半年以来,一线城市、部分二线城市需求被透支,待市场需求在第四季度集中释放完毕之时,下一轮市场的阶段性调整也就来临了。笔者认为, 2016年初开始新一轮的房地产市场调整极有可能会来临。届时,楼市仍然有较严重的去库存问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9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66510万平方米,比8月末增加18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减少387万平方米,办公楼待售面积减少71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待售面积增加483万平方米。

  对于房企来讲,无论是此时还是2016年,仍然面临较大的去库存压力,甚至当前部分房企比如浙江广厦等房企选择退出房地产市场;而从中长期来看,经济基本面下滑的压力还会导致2016年期间楼市需求动力不足的问题继续表现出来,迟早还会面临去库存的压力。

  (本文作者介绍: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楼市美元金九十银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北京上海房价为啥难下跌 秦朔:我为什么要辞职创业? 中国金融全面崛起的关键时机 股市里危险的唯指数论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凡人如何在资本市场里求生 美国实体经济状况已接近加息门槛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 陪同胡耀邦考察江西和福建 A股为何“牛失前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