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央行无底线滋生的全球风险

2015年09月25日 10:22  作者:陈建奇  (0)+1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陈建奇

  危机以来超宽松的货币环境与经济的低迷暴露了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着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各国应该重视推动结构性调整,而不是简单将稳增长放在突出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央行逐步回归常态,也才有可能真正降低近年来央行超常规行为的负面风险。

警惕央行无底线滋生的全球风险警惕央行无底线滋生的全球风险

  央行[微博]的行为直接引发货币松紧,容易对对经济社会构成较大影响,因而如何约束央行的行为备受关注。早期通过货币与黄金挂钩来约束央行的发钞行为,但20世纪70年代美元危机后黄金不再是货币,各国央行发钞依赖于各国的主权信用,央行的行为失去了黄金的硬约束,央行常常成为政府的“钱袋子”。

  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率先开启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大肆购买国债及其他债券,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此后其他世界主要经济体央行纷纷效仿。尽管央行超常规宽松政策是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巨大冲击的无赖之举,但截至目前央行长达七年多的持续的干预就值得担忧,央行如此长期大规模释放货币可能引发巨大风险。

  央行资产暴涨引发无底线担忧

  尽管各国央行大多有其各自的货币政策规则,比如通过就业水平、物价水平及经济增长等指标来决定央行货币政策的松紧度。但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复苏分化,外部环境持续动荡,内生增长动力有待夯实,在财政债务高位运行引发财政政策空间缩窄的背景下,很多国家开始将宏观经济稳定的任务寄希望于央行。

  央行独立性开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这在近几年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表现中得到了验证。宏观经济下滑期待央行通过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环境不佳引发的坏账期待央行来购买,商业银行等金融风险希望央行来救助,股市风险、债务危机希望央行宽松政策买单,结果是美联储为代表的主要央行持续实施超常规宽松货币政策,截至目前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大多没有回归常态,央行资产的大幅暴涨增大了央行无底线的担忧。

  从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央行资产来看,大多经历了巨幅上涨的现象。美联储资产从2008年8月的9100亿美元上升至2015年8月的44751亿美元,七年时间增加了3.5万亿美元左右,增量是美联储在2008年之前所有时间积累的资产总和的近四倍左右,体现了美联储资产巨幅增长的特征。

  日本央行资产从2008年8月的10048亿美元上升至2015年8月的29387亿美元,增长了19399亿美元,增量是2008年之前所有时间积累的资产总和的一倍左右。欧洲央行资产从2008年8月的21302亿美元上升至2015年8月的28658亿美元,增长了7356亿美元。中国央行资产从2008年8月的29175亿美元上升至2015年7月的54770亿美元,增长了25595亿美元。

  本次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曾经将失业率降至6.5%作为调整超宽松货币政策的时点,美国失业率早在2013年就已经降至6.5%以下,但截至目前美联储仍然没能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央行也没有明确退出宽松政策的时间表,如此长期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引发的央行资产暴涨确实释放了无底线的事实,由此引发的潜在问题值得提前研判。

  央行非常规行为的潜在风险正逐步显现

  前几年美欧日等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央行大量发行货币导致全球货币环境极为宽松,大量资金进入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但随着近期美联储加息预期的增强,新兴市场面临着资本大幅流出的考验,巴西等新兴国家货币危机风险剧增,不少新兴经济体汇率出现大幅贬值震荡的局面,国际金融风险显著放大,预示着央行非常规行为的潜在风险已经开始释放。

  美元是全球最主要的国际货币,美联储的宽松政策不仅诱发国际资金的宽松局面,还促使国内的资金过于充裕,美国存款机构现金和储备金额分别从2008年7月的3089.6亿美元和459.8亿美元,急速飙升到2015年7月的27282.8亿美元和26493亿美元,分别是2008年7月份的8.8倍和57倍,表明商业银行资金过度宽松的现象,由此引发的风险不容忽视,尤其是在此背景下美国股市屡创新高,滋生的资产价格风险难以低估,美国能否有效避免类似2007年房地产资产价格泡沫破裂风险有待观察。

  更为重要的是,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仍然处于衰退边缘,中国等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宏观经济减速分化,除美国之外的世界主要央行仍将持续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由此将进一步推升本已高位运行的央行资产负债表,央行的独立性将进一步受到影响,央行的底线将遭受更大的挑战,如此宽松的局面会继续引发什么潜在风险,或许没有人可以预见,而这才是最大的不确定性。

  央行尽快回归常态才是遏制潜在风险的根本。假如国家可以无限发行货币,那么国家就不必再征税,社会也就不必再发展,通过政府印钞就可以无限为老百姓社会福利买单。然而从历史来看,没有哪个国家央行能够长期印钞,现在也没有理论支撑央行长期宽松的合理性。央行必须认识守住不能超发货币的底线,应为社会构建健康的金融环境。

  结合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实际来看,商业银行等诸多金融中介“不差钱”是普遍的现象,危机以来超宽松的货币环境与经济的低迷暴露了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着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而不是简单的总需求不足问题。因而,各国应该重视推动结构性调整,而不是简单将稳增长放在突出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央行逐步回归常态,也才有可能真正降低近年来央行超常规行为的负面风险。

  (本文作者介绍: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世界经济室副主任、副教授。)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稳增长央行货币环境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五个美国人击沉德国大众 大众遭遇做空的复仇时刻 美国联邦政府再度接近被迫关门 泛亚430亿逃不掉的陷阱 一位基金经理写给儿子的投资书 股市里危险的唯指数论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凡人如何在资本市场里求生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 陪同胡耀邦考察江西和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