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还会持续繁荣

2015年09月15日 09:42  作者:清华EMBA  (0)+1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机构专栏 清华EMBA作者 彭剑锋(清华EMBA教授)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仍然非常旺盛,发展空间仍然宽广。经济和政治体制深化改革还在带来改革红利,国企市场化改革将带来各种性质企业平等竞争的红利。中国企业对环境的成长适应力与成长创新力仍然令人期待。

中国经济还会持续繁荣中国经济还会持续繁荣

  这20年来,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对中国经济形势一直有着两派观点,一派是悲观主义者,一派是乐观主义者。悲观主义者的极端观点就是天天唱衰中国,时时认为中国经济将硬着陆、经济早晚会崩盘。唱衰二三十年了,中国经济并没衰,中国经济的持续成长让唱衰者大跌眼镜,这两年中国经济增速减缓,让唱衰派开始找到一点自信,纷纷预言这一次中国经济真要衰、真要崩盘了,使得乐观派也不得不用谨慎乐观这个词了!

  而我对中国经济形势的持续繁荣仍然持乐观态度,坚信中国经济崩不了盘,是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判断:

  第一,我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仍然非常旺盛,发展空间仍然宽广。一个是动力旺盛,一个是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第二,经济和政治体制深化改革还在带来改革红利,具体的就是国企市场化改革方向带来的各种性质企业平等竞争的红利。第三,中国企业对环境的成长适应力与成长创新力仍然令人期待。

  一、中国价值创造的动力没有衰竭

  我认为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经济体能不能持续发展,最关键的是看整个社会对财富的渴求与动力是不是衰竭了。其次是看还有没有巨大发展需求空间存在。

  1.对财富、对价值创造的渴求

  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我认为中国人对财富的追求仍然没有衰竭,大家还是想要发财致富,而且还有机会致富,普遍还在追求更富有、更好、更有尊严的生活,这就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我到欧洲去考察时,感受很深刻。为什么希腊等欧洲国家会破产?虽然福利很好、老百姓很富足,贫富差距小,幸福指数高,但确实它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老百姓对财富的渴求不强烈,国家的财富价值创造动力衰竭了,人人都在享受生活,国家破产了,靠举债度日,但老百姓还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周五就开始度假晒太阳,但你看我们这里,星期六、星期天,企业家和高管们还在清华、北大[微博]读EMBA,一些创业团队还在6×12小时的工作,这些都体现了对财富、对价值创造的渴求,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没有衰竭。

  只要一个社会的价值创造动力机制没有衰竭,它乱一点都没有太大关系。就像我们说一个企业有没有发展前景,最关键的是看有没有活力。如果你到一个企业,员工悠闲自在,不思进取的同时还在抱怨公司和老板,对公司所制订的目标、业绩没有挑战的欲望,外部市场竞争的压力员工浑然不知,自我感觉良好,只关注福利好不好,不关注业绩好不好,没有价值创造的活力,那这个企业离死亡就不远了。

  所以,企业最重要的变革叫“持续激活”,只要大家持续的有价值创造的冲动和动力,这个企业短期内就死不了。

  国家、社会也是如此,虽然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阶段,很多结构性矛盾开始突出,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让人头疼,许多方面确实显得混乱无序。但只要企业和社会还有价值创造的活力,它就不会崩盘。所以有人就开玩笑的说,在欧美是“好山好水好寂寞”,在中国是“好脏好乱好快活”。他为什么还好快活?因为乱当中其实孕育着机会和创造活力及潜力。正如我所认识的一位台湾企业家所言:在大陆,你只要一心做企业,老百姓的乐子和挣钱的机会还多得是,自由自在得很!

  衡量一个国家经济能不能持续发展,一个关键要素是看它内在的价值创造动力有没有衰竭,另一个关键要素是看有没有发展差距。有发展差距就有发展需求,有需求就有经济发展的源泉,这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

  中国现在虽然GDP已经全球第二,但你按照人均GDP来算,跟世界的差距还很大。就国内而言,城乡差距、中西部差距还很大,这些差距蕴含着巨大的国内需求。从这一点来讲,经济发展成长空间仍然是很大的。如果我们要把中国的农村发展得跟日本和美国的农村一样,把我国东部和西部的发展差距缩小,这里面将产生多少商业机遇?

  还有,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层次和水平的提升,中国人对于追求更有品质的生活与我们现在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品质还有非常大的差距。看看在各个商品类别里,没有科技与技术含量的同质化产品充斥市场,假冒伪劣产品横行,危害老百姓健康的不安全食品屡禁不止,高能耗、高环境污染的企业仍是产业的主体,如果中国的企业的产品能做到日本和德国企业的产品那样精良,像美国企业的产品那样具有科技含量和品牌价值,像欧洲企业的产品那样安全,无污染,中国各个产业都产生像华为公司那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把现在赖在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都灭掉、将高污染、高能耗企业淘汰掉,这对中国的好企业将带来多大商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在过去经济高速成长的市场环境下鱼龙混杂,劣币逐除良币,而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有利于良币驱除劣币,有利于好企业做大做强!

  在经济下行与经济新常态下,有些人看到许多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日子不好过,甚至一些企业死掉了、老板跑路了,就觉得中国经济前途暗淡而没有信心。

  其实要看死掉的都是些什么企业,跑路的是哪一类老板或企业家,如果死掉的是那些做假冒伪劣的企业,高能耗、高成本,没有技术没有品牌的企业,跑路的是那些天天想挣黑心钱,靠钻国家政策法律空子,靠行贿搞定政府官员获取特殊资源的企业家跑路了,那就该让这类企业死,该驱赶着这一类老板跑路。

  如果一个行业上万家企业在那里折腾,随便弄弄都能赚钱,那这个行业肯定是没前途的,产业不可能整合升级,技术也不可能创新,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自然也不可能是高品质的。

  所谓转型升级,本来就是一个提高产品和服务品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优胜劣汰。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到,真正的围绕客户价值,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的企业,还都活着,而且活得更好,如华为、联想、海尔、格力、腾讯、阿里巴巴[微博]等无数的好企业在新常态下将发展得更好。

  好企业在新常态下,只要坚定信念和追求,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行自我变革与内在能力提升就一定能抓住转型升级中的新的战略成长机会,从而活得更好、更健康、更强大。

  2.文化生生不息和结构性创新思维领跑

  现在国内外有一批学者一是批判中国企业没文化,只想做暴发户,二是批判中国企业没技术,尤其是原创性创新。对这两种批判我都不敢苟同。

  我个人认为,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而没有断绝,最核心的原因是中华文化是以实用主义为核心的开放、包容的杂交文化,儒家、法家、道家与佛家乱炖,信仰对许多人来说往往不是人生的目的而是生存的手段,而且手段和目的可自由互换,精神追求时是目的,回归现实生活时是生存手段,可以将很功利的事表现得境界与追求很高,也可以将高尚追求变得很功利,求神拜佛离不开升官发财,连忠义为上的红脸关公也演变成了人们供奉的财神爷。

  本质上是一种活着是硬道理的实用主义生存观,凡是能让我生存下去、能让我活得更好的东西我都可以拿过来、融进去,包容开放、兼容并蓄。

  欧洲人说,欧盟一体化以后他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不亡国,但可能亡种,即小国家文化的消失。而中国数千年来从来都是亡国不亡种。原因还是实用主义文化与活下去的文化致胜——打不过时可妥协、可认怂、可通婚,先活下来再说,凭借强大的文化融化力与同化力,将种悠回来,可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因此阴阳、灰度、妥协、包容,韬光养晦,但心中的目标与追求始终不放弃的生存策略使这种文化生生不息而具有生命力。

  我个人觉得,邓小平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掌握并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内生理想的实用主义。搞改革开放,提出发展就是硬道理,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让一部分先富起来,但终极目标是共同富裕和国家强大等等,释放了中国人价值创造的活力,不争论姓资姓社把世界先进的东西吸收过来,运用全球资源运作及全球市场渗透,盘活了中国经济和社会。

  再说中国企业技术,我们现在在一些领域是有实力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华为今年第一、二季度手机市场销售额增长了97.8%,而三星[微博]今年跌了3.6%。我今年去美国时专门了解了一下美国手机市场的情况,看到一些卖场里卖的都不是三星手机,而是华为手机,我觉得特别振奋。当然苹果手机还是挺厉害的,但起码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开始有实力跟三星这样的跨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短兵相接了。

  再一个就是我认为我们的结构性创新思维很厉害,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高铁。

  虽然我们每一个模块都不是原始创新,但我们把德国技术、法国技术、日本技术融合到一起,通过结构化创新整合成一个全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让德国人、日本人和法国人觉得这技术像我的但又绝对不是我的,这就是中国人的智慧与结构创新思维。

  这种结构性创新思维某种意义上也是原创,它恰恰适合互联网时代与全球化时代的思维。

  总之,我认为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发展空间还很巨大,国外市场同样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中国企业靠产品和服务去拓展。

  二、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做企业必须研究国家政策方针和形势动态。当前国家进行的体制改革形势和深化反腐等动向,我认为是能够给企业带来改革红利的。对“习李体制”采取的政治上集权,政府行政上放权所进行的系列体制改革动作我是持乐观态度的。

  1.国企垄断破冰与市场环境优化

  首先就是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我认为这个政策如何持续推进、落实的话,就能解决国有企业的根源性的内在矛盾。大家知道李荣融当国资委[微博]主任的时候一直在推动两项改革:国有企业的董事会建设和EVA 考核,但成效不显著,很难推动,为什么?因为在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的条件下,党管干部的原则是不可能改变的,由党和政府任命董事会成员这个底线就突破不了。

  但现在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后,情况就不一样。比如当国有资本只占20-30%后,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对这些企业的董事长就只有推荐权,没有任命权了。

  这是一个本质上的改变,突破了国有企业干部管理体制、人才管理体制的体制制约,为国企管理机制改革创新创造了条件。

  如果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将来国有企业的资本就能实现多元化了,那么国有企业对资源的垄断就很难形成了。现在民营经济之所以遇到很多障碍,就是因为国有企业在一股独大的条件下可以垄断资源、垄断市场,民营企业没法跟它竞争。实行混合制所有经济以后,国有企业就不可能垄断资源,因为整个干部体制发生变化了,干部不会仅听行政命令,而是听市场的,听其他股东的。从这一点来讲,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为民营企业跟国有企业在同等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去竞争创造了前提条件。

  当然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一个渐进式改革的过程,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民营企业也不要干等政策,主动创造机会和条件,参与改革、推进改革进程。

  其次,李克强总理任职以后,大家观察下会发现他一直在进行行政审批制度的简化与放权,而不是直接进行政府机构精简。

  我认为这种思路是对的,为什么?把行政审批权真正简化、放权后,很多政府部门就没有存在价值了。现在很多审批权掌握在各个部门手里,等于把国民经济的咽喉掐住了,而行政审批权的简化和放权,为精简政府机构创造了条件,也为未来中国市场环境的优化提供了前提条件。

  第三,必须看到国家推进自贸区建设的背后考量。现在上海自贸区在推进,福建自贸区也在搞,还有亚太自贸区,这些说明什么?全面的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

  2.深化反腐和依法治国带来的红利

  今年我去台湾时,跟台湾的民主人士及学者有过深入交流,大家觉得,政党的利益有时候凌驾于法制利益之上,这是大陆和台湾现在都面临的问题。但你看美国不管怎么样折腾,老百姓的法制意识是深入骨髓的,所以它不会乱。

  党和政府正在进行的深入反腐对市场秩序的维护,以及对商业环境的优化是能带来很多好处的。很多企业界人士就跟我说,现在办起事来,比过去少行了很多贿,少喝了很多酒。

  起码从我们做咨询来讲,现在没人给我们提出要回扣的问题,过去可能会明目张胆地提出来。虽然他也想要,但他不敢要,我觉得这就是一个进步。

  反腐以及依法治国的理念会为民营企业带来更多平等竞争的机会。总的来说,我对国企体制全面深化改革、深化反腐及依法治国等国家现在正在推进的改革政策是乐观的,我认为这些都会给我们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带来更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民营企业还能分到改革红利。

  三、创新创业精神回归

  虽然近年来,企业家们有些焦虑和迷茫,但我对中国企业家精神及中国企业的转型能力是乐观的。我们发现,在互联网时代,新一轮创新与创业精神正在回归。有两个现象:一个是调查显示,“90后”比“80后”、“70后”的创业意识更强。“70后”、“80后”的创业愿望大概不到1%,但“90后”的创业愿望是6%,美国是25%。虽然跟美国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我们的“90后”自主创业愿望超过上两代人,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另一个现象是,现在大量“海归”不再仅仅把政府或央企作为就业的选择,选择回国自主创业。

  这两个现象显示出一个新趋势,会给中国社会带来新一轮的企业家精神及创业意识。

  目前,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新型产业与互联网企业正在蓬勃发展,同时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与升级,这里面都蕴含着新的机会。

  所以我始终认为,不要仅仅看到宏观经济指标下行,还要看到经济结构正在朝着优化的方向发展。比如,新型产业、互联网经济的速度远远超过传统经济;服务行业的发展势头仍然不错。不要看到一批企业死了就觉得悲观,你还要分析死掉的企业都是些什么企业,为什么死的。我天天跟企业打交道,我认为现在有很多新型企业、有很多好企业还是有着非常旺盛的生命力。这些好企业有几个共同点:

  第一是企业家的层次比过去更高,企业家都是有追求、有理想的;第二,他们所从事的产业是代表未来新型产业发展方向的;第三,这些企业都舍得在人才、技术上投入。

  总的来说,我对中国未来20年的繁荣是持乐观态度的,因为持续繁荣的动力还在,空间还很巨大、改革红利还有。

  (本文作者介绍:清华EMBA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面向在职高级管理人员推出的专业学位教育项目。)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国企改革企业创新需求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富人无需抱着羞愧之心做慈善 股市中长期底部在2400点左右 国企改革指导意见23大亮点 奥巴马如何看习近平访美? 股市里危险的唯指数论 面对中国市场调整需保持头脑冷静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 陪同胡耀邦考察江西和福建 A股为何“牛失前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