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昆平:中国银行业全面缩表的可能性不大

2017年05月24日07:13    作者:周昆平  (0)+1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周昆平

  未来,加强监管的协调性以及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将是监管政策的理性取向,以保持商业银行平稳健康发展,避免产生叠加共振效应,导致信用环境的矫枉过正。

周昆平:中国银行业全面缩表的可能性不大周昆平:中国银行业全面缩表的可能性不大

  近期金融界都在关注和议论银行的“缩表”,这里所说的银行业缩表是指央行和商业银行:一方面,就是央行公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2017 年第一季度央行再度出现“缩表”,2 月和3 月末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较1月末分别下降了0.3 万亿元和1.1 万亿元。另一方面,最近披露的中信银行一季报显示,其总资产和总负债均出现下滑,被视为国内缩表的首家银行。这些都引起外界的格外关注,甚至有声音认为这预示着中国银行业缩表将成为趋势。笔者认为,目前谈中国银行业的缩表还为时尚早。

  首先,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的缩表是多重因素造成的,持续性有待观察。中国人民银行在《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专栏1中回应: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要受到外汇占款、调控工具选择、春节等季节性因素、财政收支以及金融改革和调控模式变化等更为复杂因素的影响,中国央行“缩表”并不一定意味着收紧银根,比如在资本流出背景下降准会产生“缩表”效应,但实际上可能是放松银根的,因此不宜简单与国外央行的“缩表”类比。对此应全面、客观看待,并做更深入、准确的分析。由于第一季度“缩表”受季节性及财政收支等短期因素影响较大,从目前掌握的数据看,4 月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已重新转为“扩表”。

  其次,未来央行仍有扩表可能。目前,美联储的紧缩政策可能使得美元升值,吸引新兴市场国家的外汇资金流出,可能导致我国央行被动缩表。实际上,央行的缩表自2014年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就开始,当时央行的外汇占款就开始下降,2015-2016年尤其明显。预计今年外汇资产是继续下降的。因此,基础货币会被动回笼,央行还需要投放新的基础货币或降准进行对冲。

  但另一方面,虽然外汇占款下降而需要投放流动性,但是去杠杆仍是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央行希望维持整体稳健中性而结构性偏紧的货币政策。因此,不宜采用降准的方式投放流动性,以免给市场释放错误的信号。可采取的方式仍然是通过各类工具对银行放款。其实,从2014年之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最大变化是央行外汇占款占总资产的比例从83%下降到63%,而央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占总资产比例从4%上升到24%。这改变了基础货币的投放方式,提高央行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力。

  也就是说,和4年前相比流动性投放的配方换了。因此,为对冲美联储的缩表行为,央行反而可能进行扩表。当然,这种“扩表”是相对于外汇占款被动下降而言的,不能过度解读为货币政策取向有变。央行在《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1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打消市场对未来进一步紧缩的担忧,稳定市场预期,避免货币市场过度波动,为后续的金融去杠杆工具创造平稳的货币环境。

  第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有调整,但并未全面缩表。从目前的公开数据看,除中信银行总资产较2016年末下降3.7%外,其余银行均未出现所谓“缩表”现象,其中发放贷款占总资产比重提高,反映经济基本面向好所带动的信贷需求有助于银行资产端“软着陆”,及资产配置上非信贷资产为信贷资产让路的倾向。

  从数据来看,今年一季度五大行总资产比去年年末增长3.4%,上市全国股份制银行和大型城商行总资产较去年年末增长0.9%,尽管增速出现了大幅放缓,但还不致引发银行业“缩表”。从银行自身的角度看,尽管面对监管压力,但只要经济基本面不出现大的调整,融资需求就会稳定增长,银行就有能力通过资产端循序渐进的调整,找到新的可持续的资产扩张路径。

  第四,未来商业银行扩表和缩表将出现分化。在强监管的背景下,各家银行都会或多或少对资产结构进行调整,业务扩张激进的小银行面临的调整幅度会最大一些,但可能不至于引起银行业全面的“缩表”,各家银行对贷款和类信贷资产配置意愿仍然较强,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类信贷业务本身占比不大,无显著收缩非信贷债券资产的计划。

  大型商业银行以传统业务为主,特点是负债成本低,信贷占资产比重高,在市场利率上行的过程中,虽然负债端的存款会受到各种理财产品的挤压,但资产端的信贷也能在贷款基准利率之上适当上浮,所以大行受利率上行的冲击较小,甚至投资利差还可能扩大,因此五大行仍有扩表的空间。与大行不同,股份制、城商和中小行的负债依赖同业,资产依赖投资,在同业负债利率上行和委外回报率下行的时候,资产负债收益率会发生倒挂,导致浮亏甚至实亏,因此股份制、城商行和中小行调整资产负债表的诉求更强,对这些行资产负债表会产生结构性影响。

  最后,从政策角度看,保持商业银行平稳发展是主基调。今年以来,政府要求金融去杠杆去风险,金融监管雷厉风行,这些已经在市场上引起了信用的收缩,导致股市、债市的下跌,加强监管的统筹协调也呼之欲出。

  监管部门必须考虑到,缩表对信用创造的影响。一是由于过去几年中国经济的信用扩张基本上靠表外扩张完成的,这次表外收缩必然导致信用断流,这无异于对经济踩急刹车,在目前经济还不稳定的背景下,使经济失速的风险是比较大的。二是信用债成本的飙升和融资能力的下降。

  过去两年,中国经济的整体杠杆水平还在上升,现在将融资平台从理财产品转向信用债使融资更规范了,但是,信用债市场环境突变,可能令严重依靠借新债还旧债的部分企业的违约风险大幅上升。三是储蓄增长明显放缓,银行争夺存款异常激烈,负债成本的上升必然会传导到实体经济。因此,未来,加强监管的协调性以及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将是监管政策的理性取向,以保持商业银行平稳健康发展,避免产生叠加共振效应,导致信用环境的矫枉过正。

  (本文作者介绍: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副总经理。)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金融风险 银行 缩表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绩效主义让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华人温哥华拆房为何引发抗议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中投为啥从加拿大撤走千亿投资? 统一金融监管体系不会一蹴而就 新三板动真格了:国资投券商被祭旗 刘士余磨刀霍霍向豺狼 2016年换美元小心踏错节奏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 陪同胡耀邦考察江西和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