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到底还能不能爱了

2016年01月06日 11:44  作者:侯本旗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侯本旗

  如果说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元年,2015年是互联网金融风险积累和暴露的“次次年”,2016将会是融合创新的回归年。

1互联网金融到底还能不能爱了

  随着互联网金融领域经营和欺诈风险的暴露,一些原来欢呼互联网金融春天,宣扬互联网公司颠覆银行的专家,已改口大谈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和规范。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央行[微博]近日表示将牵头开展互联网金融领域专项整治,如果说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元年,2015年是互联网金融风险积累和暴露的“次次年”,2016将会是融合创新的回归年。

  跨界 VS 跨期

  今后的几年,P2P、第三方支付“会有一个洗牌的过程”,这是笔者2015年1月份演讲时的核心观点。当时虽然看到了演讲逻辑,但没想到P2P会这么快在这么大的范围出这么大的问题。事实上监管缺失的P2P网络贷款似乎已经引发局部系统性风险,三分之一的平台出问题,泛亚,金赛银,e租宝接连停止取款,动辄上百亿,引发的社会问题引起最高层关注,金融风险的突发性和外衍性再一次残酷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这是央行牵头开展互联网金融领域专项整治的直接原因。

  国内外无数事实证明,缺乏监管的融资必将导致灾难。幸而监管部门及时出台众筹管理办法,否则众筹会成为另外一个P2P。中国缺多方面人才,唯独不缺骗子,互联网带来信息和交易便利的同时,也给骗子插上了翅膀。

  当然,骗子只是互联网金融进入者的少数,主流金融机构也会发生欺诈事件。更多进入者的动机,是探索新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探索新的金融服务模式,拓展个人和公司发展的空间。这些公司中,有一些取得了预期的成功,如支付宝[微博],微信支付,京东众筹,更多的则是在享受跨界进入的快感之后,默默咀嚼跨期损失的风险。

  基本的逻辑在于,收益的当期性和风险的滞后性是金融的内生特征,跨期对冲内生于金融本身,对这一点没有洞察和应对,失败在所难免。靠快速规模扩张掩盖稀释风险,使一些公司走向庞氏骗局邪路,尽管其初衷不是这样。这类公司跑路的原因,是无知,而不是无耻。

  “跨界容易,跨期不易,且行且珍惜”,笔者曾经这样提醒从业者。

  海水 VS 火焰

  在主流金融机构眼里,市场已经是红海一片。随着经济下行,信托风险开始暴露,刚性兑付难以为继;中信证券高管救市丑闻让证券公司颜面扫地,网上开户和线上佣金竞争正在挑战证券公司靠牌照通道盈利的传统模式;激进保险公司开始偏离保障职能,靠投连险万能险走上“融资+投资”险途,竞争使资金成本提高,但高收益资产难寻,风险正在聚集。

  连最为稳健的商业银行,也正在面临不良贷款攀升的压力,有传言称银行业集体要求银监会放松拨备覆盖率比例,号称机制灵活风控能力强的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攀升的压力一点不比大型商业银行小,银行资产质量情况比报表数字表现得更差,已经是公开的秘密;集团混业经营的大公司如全球最受尊重的公司之一GE在2015年4月宣布,将在未来两年内剥离旗下价值3630亿美元通用资本(GE Capital)的大部分金融业务,以期更加专注于高端制造业。

  而另一方面,中国民营企业近两年来在大踏步的进军金融,除BAT等互联网公司外,大连万达[微博]、TCL[微博]、泛海控股等大型公司,也先后提出了自己的金融业务战略和架构,将金融,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看做潜力巨大的蓝海。

  作为浸淫风险管理多年的主流金融机构,尚且面临盈利增长下降的趋势,个别冒进的城商行农商行甚至可能出现亏损或倒闭。新进入者的竞争优势在哪里?以信贷创新名义大量发放小微企业贷款的个别银行正在忍受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暴露的煎熬,不良贷款核销也许会吃掉过去的盈利。

  基于电商平台,号称以大数据模型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某小贷,不仅利率是银行的两倍,5年规模也只做到300多亿,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没有找到有效的风控模式,其信贷模型的信度和效度都在摸索优化中,公开宣称的4000亿贷款实际上是5年累计放款额。

  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过程中,企业经营情况短期内难以有明显改善已成定局。熟悉客户的主流银行和开发模型的互联网公司,都没有找到理想的风控模式。如果没有金刚钻,新进入者眼中的蓝海,可能是火坑。

  金融创新 VS 监管套利

  余额宝[微博],支付宝,微信支付,天天基金网等互联网公司的金融服务,让习惯于主流金融机构的传统服务的客户眼前一亮,也给主流金融机构带来业务和观念方面的强烈冲击。互联网公司基于用户痛点,应用新技术,探索新模式,推出新服务,方便快捷的客户体验以及免费甚至补贴的推广方式,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余额宝不是什么有吸引力的产品,很多银行产品都可以提供同样或者更高的收益,可是,它为什么这么受欢迎?”2014年春节前后,很多银行人士表示看不懂。

  余额宝吸引客户的,是高于存款的收益,更是产品背后体现的理念和精神,“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基于“用户思维”的便捷流程设计,基于网络普及的长尾客户大量聚集,基于客户心理需求的及时反馈,都是主流银行原来不太重视的因素。余额宝广受欢迎最底层的原因是,通过将储蓄存款转化为机构存款,为客户创造价值,而且所有参与者(客户、阿里、基金公司、存款银行)无缝连接分享价值。余额宝是新产品,更是新模式,新思维。

  金融创新只能解释互联网金融近两年快速发展的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因素则是监管套利,包括支付宝余额宝在内。监管宽松鼓励了创新,也形成了套利,便利了欺诈。很多大型公司宣布进入金融领域,除了其主业发展遇到瓶颈外,很重要的原因是看到监管宽松带来的套利空间,以及自建金融带来的融资便利。

  互联网金融 VS FinTech

  Gartner报告《迈向数字化未来银行》指出,“互联网金融在中国以外地区并没有严格定义”。

  在英国,类似的业务被称为Alternative Finance,在严格的金融监管下处于边缘和补充地位 。在美国,业界将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改善金融服务称为FinTech,金融科技融合的情况和中国类似,“银行想成为科技公司,科技公司想成为银行”,FinTech产品和服务成为华尔街近几年关注的焦点,如PayPal,Square,Lending Club,Prosper,Sofi等。

  实际上,国内很多所谓的金融创新,是借鉴美国公司的实践,在中国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快速发展起来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便利也埋下了风险隐患。由于美国对科技公司和主流金融机构采用相同的监管标准,Fintech在美国并没有像互联网金融在中国这样发展迅猛,也没有像中国这样似乎已经引发局部系统性风险事件。

  由于互联网金融领域连续发生风险事件,一些公司开始与互联网金融切割。2015年10月20日,在京东金融成立两周年会议上,CEO陈生强称京东金融现已将自己定位为一家“金融科技”公司。随着前两年酿下的风险逐步暴露,估计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改口。同时,随着监管逐步到位,依靠互联网金融的幌子进行监管套利的现象将会减少,科技金融创新将回归科技与金融融合的本源。互联网金融颠覆银行等说法也许不会再出现。

  冬天 VS 春天

  央行近日关于支付账户和网络贷款的文件面世后,业界普遍认识到,监管部门的态度已经由宽松转向审慎。事实上,市场更早地看到了趋势,从2015年三季度开始,网络贷款投资人的投入额度和久期明显下降,网络融资成本明显上升,创业公司高估值融资状况发生逆转,在VC和PE眼里,一些业务和公司由掌上明珠变为烫手山芋。央行牵头开展互联网金融领域专项整治的消息传出后,一些业内人士声称,互联网金融的冬天过早到来。

  其实,这些大部分是迷雾,所谓互联网金融的冬天,其实是打着互联网金融幌子获取监管套利的投机者冬天。在野蛮发展过程中,多数网络贷款已经偏离了Peer to Peer的本源,借助资金池走上了融资投资的类银行之路;一些第三方支付公司走上套码和挪用客户资金的歧途;一些互联网公司消费贷款以赊销的名义将风险转移给银行,所以招行和交行停止了此类信用卡付款业务合作。所有这些都与金融科技创新没有太大关系,更大程度上是监管套利。在风险频发后强化监管和规范,给野马套上笼头,是保护投资者和从业者的必然选择。

  真正的科技金融融合创新正在蓝海中快速扩张,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正在凭良好的客户体验和低廉的收单价格蚕食银行收单,基于电商平台的小额消费贷款“花呗”、“京东白条”便利了客户支付,并通过资产证券化实现风险转移和规模扩张。对于真正致力于科技金融融合创新的主流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公司而言,即将到来的不是冬天的肃杀,而是春天的萌发。

  (作者供职于中国工商银行,本文原载于《21世纪经济报道》,仅代表个人观点)。

  (本文作者介绍:投资经济学博士,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供职工行近20年,关注互联网金融、战略与经营、金融与投资等领域。)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自我反思之前少骂证监会 政府“鼓励”降房价有用吗? 不能简单否定熔断机制的实践 中国一亿中产阶级还远远不够 老艾侃股:大盘已企稳 继续抄底等待反弹 A股大跌不能怪熔断机制 放开涨跌停限制熔断才有效 股市下跌与熔断机制无关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航企为何暂停与去哪儿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