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银行不利经营局势不必忧虑

2016年11月08日10:46    作者:莫开伟  (0)+1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莫开伟

  就目前而言,企业尤其民营企业准确把握当前银行所面临的经营困局及急于转型的客观现实,结合供给侧改革及国有企业改革,主动调整产业布局,加快去产能步伐,优化产业结构,控制扩张规模和速度,使自己成为吸引银行信贷服务对象,获得金融服务支持。

对当前银行不利经营局势不必忧虑对当前银行不利经营局势不必忧虑

  10月底,21家A股上市银行2016年三季度经营业绩全部出炉:5家国有控股大型银行除中行净利润增速超过2%以外,其他4家银行的净利润增速均在1%左右,而股份制银行的净利润增速也都没超过10%。与此同时,部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在攀升,资产质量拐点未现;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多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跌破或逼近150%监管红线。

  从上述披露数据可看出,当前中国银行业经营已进入相当艰难时期;且这种不利经营局势往后可能还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因为经济决定金融,目前的经济运行状况尚未出现明显有利于促进银行业经营形势向好转变的积极因素;且当前银行陷入不利经营态势是在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营改增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尤其, 目前企业在去库存、去产能、调结构方面仍面临较大压力,其负面效应也传导给了银行,对银行盈利产生不利影响。

  尽管银行业当前处于不利经营局势,但也不必过分担忧:一方面,国有控股大型银行净利润仍然较大,具有较强持续盈利的基础和能力。如工行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2227.92亿元,同比增长0.46%,成为我国上市银行中赚钱最多、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中行净利润增速最快,达到2.48%,建行、农行、交行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19%、0.52%、1.03%;且在上市银行中,股份制银行的盈利增速普遍好于大型银行。如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分别为483.85亿元、406.82亿元和187.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38%、9.47%和5.52%。

  另一方面,在息差不断收窄的背景下,为保持业绩增长,各家上市银行纷纷发力中间业务,非息收入成为拉动盈利增长的重要引擎。如今年前三季度,工行实现非利息收入1664.16亿元,同比增长15.02%,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137.48亿元,同比增长2.31%;建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923.1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09%;平安银行实现非利息净收入274.05亿元,同比增幅19.43%。且从非息收入占比来看,有10家上市银行的非息收入占比达到了三成以上,其中,占比最高的民生银行,达到39.09%;另从非利息收入细分看,最为重要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长较快,常熟银行贵阳银行杭州银行江苏银行宁波银行等5家银行增幅达到了五成以上,分别为315.51%、 86.23%、 64.26%、 61.51%和61.41%。

  再一方面,银行业信贷资产不良率在持续攀升3年之后,增速已有所放缓,不良率数据出现积极变化。如三季度报显示过去延续10多个季度不良“双升”态势呈现分化走势,数据有升有降。大型银行只有工行不良贷款上升较多,增幅最大,农行与上年持平、中行仅上升0.01个百分点,建行下降0,02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只有平安银行不良贷款率连续3个季度持平,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宁波银行则分别下降了0.03个百分点、0.1个百分点、0.01个百分点。

  而且,如果换个角度看当前银行经营不利局势,并非全是坏事,可促使商业银行将不利经营局势转化成推动经营脱困和转型的动力,变经营被动为经营主动,为商业银行再次走向繁荣和辉煌奠定基础。同时,银行利润下降从宏观方面来讲,是向实体企业让利的一种表现,让实体经济“休养生息”,有利于减轻实体经济负担,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从当前看,至少可在四方面体现这种作用:

  首先,催促商业银行不再拘泥于传统经营模式,加快经营转型。商业银行出现今天这种不利经营局势,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作为反作用于经济的银行业应不再拘泥于传统经营模式,而应开动脑筋,积极调整经营发展战略,包括收缩资产规模、优化信贷结构、转变信贷支持方向,合理布局机构网点,在有效降低经营成本的基础上扩大科技设施投入,走“扁平化”发展之路,把经营重心转向到支持实体经济上来,克服盲目追逐高利、高回报不良倾向,稳打稳扎,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开创一片经营新天地。

  其次,催促商业银行不再坚守原有信贷经营模式,加快信贷转向。商业银行陷入今天信贷资产质量不断恶化的困局,是高度受制于中国产业经济格局及自身经营理念的;要尽快跳出信贷资产质量持续恶化怪圈,最好的办法就是围绕中国产业经济转型和升级做文章,把信贷资产从产能过剩、僵尸企业及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等产业项目中“抽离”出来;并从骨子里改变“重国企轻民企”理念,做到“一碗水端平”,将更多资金向中小微实体经济倾斜,为优化信贷资产结构、确保信贷投放质量创造条件。

  同时,把经营重点转向到中间业务上来,继续做大做强资产托管、代客理财、代理保险、理财产品、信用卡、电子银行等业务产品,并将产品不断升级,推陈出新,满足广大客户需求;同时,继续加大对交易型债券、外汇挂钩产品等产品的推广与配置,不断提高综合化能力和综合化板块对利润的贡献度,为自身创造更多非利息收入、增加盈利奠定坚实基础。

  再次,催促商业银行不再走资本高消耗经营模式,加快资产转变。商业银行今天的经营困局,与盲目走资本高消耗信贷扩张之路存在很大关系;商业银行要摆脱困难、降低经营风险,应走低资本消耗的轻资产业务扩张模式。目前,除搞好中间业务之外,应把经营重点放在不良信贷资产处置工作上,有效遏制拨备覆盖率持续下滑,止住经营上的“出血”:一要对产能过剩行业,严格实施名单制管理,落实差异化信贷政策,做到“有保有压”;在客户和行业选择上,倾向于将信贷资金投向风险较低的行业,包括房产按揭贷款、债券投资等,压缩过剩产能、限制性行业和不良贷款率高的行业的贷款规模。二要在负债业务更趋主动性和多元化,资产业务更注重结构调整和策略创新,这一切将对资产质量风险控制形成有利影响。

  最后,催促实体经济抓住银行转型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就目前而言,企业尤其民营企业准确把握当前银行所面临的经营困局及急于转型的客观现实,结合供给侧改革及国有企业改革,主动调整产业布局,加快去产能步伐,优化产业结构,控制扩张规模和速度,使自己成为吸引银行信贷服务对象,获得金融服务支持;并利用债转股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优化股权结构,减轻债务负担,加大去杠杆力度,使自身能轻装上阵,度过经济艰难时期。同时,讲究诚信,防范发生各类道德风险,杜绝任何逃避银行债务行为,加强与银行金融机构交流协作,构筑利益与命运共同体,共同打破当前经济僵局。

  (本文作者介绍:知名财经评论人、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琛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商业银行 实体经济 债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绩效主义让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华人温哥华拆房为何引发抗议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中投为啥从加拿大撤走千亿投资? 统一金融监管体系不会一蹴而就 新三板动真格了:国资投券商被祭旗 刘士余磨刀霍霍向豺狼 2016年换美元小心踏错节奏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 陪同胡耀邦考察江西和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