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会议细节诸多不寻常

2013年12月15日 21:36  作者:徐彪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徐彪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细节中透露着诸多不同寻常。从细节出发,穿越迷雾,笔者试图梳理出会议背后的逻辑主线。沿着逻辑主线,我们去探寻明年最重要的工作安排。基于政府工作安排,最终推演出明年全年宏观经济的节奏,而行文至此,我们年度投资策略也就静悄悄地浮出了水面。

  一年走到尽头,每个单位都需要年度工作总结,同时部署来年工作,政治局也不例外。这就有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个大会不仅政治局委员们参加,军委委员及省部级单位头头们悉数到场。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有关部委和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中央管理的部分企业和金融机构负责人,军队及武警部队有关负责人。

  这是一个大规模扩大化的政治局会议,有一个大家所熟知的名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任务很简单:党中央验收国务院过去一年工作成果,党中央给国务院布置下一年度工作任务。之所以喊那么多人来,是为了让各条线及各省主要领导人更好地落实来年的经济工作,甚至可以将其理解为党中央为国务院开展工作创造便利的例行站台行为。

  既然是扩大会议,一般来说,在此之前会有一个“小会”,那就是政治局会议。为了表达广泛征求意见虚心听取意见的姿态,同期还会开一个党外人士座谈会。过去这么多年,领导人都是这么做的,也就成了不成文的惯例。

  政治局会议重在“分析研究”2014年经济工作,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在“部署”2014年经济工作。那么,这次会议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地方呢?你还别说,上来就有三个既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的变化。

  首先,这次会议开了整整4天。要啥会开这么长时间呢?因为中间有个搭车的----全国城镇化会议。每个会议各开两天,加起来不就四天么。至于为啥要搭车开会,我猜是为了补课赶进度。

  去年底,克强总理对媒体说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之后,市场就在翘首以盼城镇化大会召开。一年时间过去了,全国城镇化大会终于不再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由此可见,城镇化背后涉及的各方博弈有多激烈。

  其次,笔者在通读新闻稿的时候,关注到一个很细微没有新意但极端重要性的变化:习近平总结2013年经济工作。要知道,按照惯例,过去这么多年,中央经济工作的年度总结都会由总理来完成。当然,这也早已不是什么新发现。2013年一季度政治局常委会分析经济形势、年中经济工作会议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我们都能观察到类似的蛛丝马迹。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出炉后,这种趋势更为明显。

  最后,还有一个更为奇怪的变化:12月3日政治局会议对2014年工作总体要求的表述和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4年工作总体要求的表述居然有变化,这是极其罕见的状况!历史上看,包括2012年(习总主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第一年),两者表述都是一字不易。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总要求嘛,岂能随意变更?让我们看看具体变化在哪儿:

  变化之一,“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改革促创新发展”修改成了“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别小看这么微小的变化,其内涵变化之显著,堪称天壤之别!我们甚至可以这么理解:明年工作重心从单一目标转变成双目标。前后短短一周时间,为何会有如此显著的变化?

  变化之二,“完善调控方式手段”的提法不见了,要知道,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改善宏观调控始终是中央经济工作的头条。任何事物改变需要过程,如果说12月3日政治局会议上还留有一个小尾巴的话,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干净利落地将改善宏观调控请出了总体要求队伍。而我们都知道,宏观调控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传统上都归国务院管。

  变化之三,多出了“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这句话。

  凡此种种,我们可以做正面的理解:中央权威大幅提升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在经济事务上的决策效率大幅提升。可以打个比方,部门和部门之间打交道尤其是布置任务,一定要有书面通知讲究正式。既然你正式,就不容随意更改。但是呢,如果部门和部门之间融合达到一定程度,甚至已经成为同一个部门同事,有啥事儿说一声就好,有变化也很容易。

  凡此种种,我们也可以做负面的理解:内部分歧过大,从而导致总体要求不得不短时间内几度易稿。就我个人而言,比较倾向于第一种理解。因为12月3号会议才是决策会,如果有内部分歧的话,措辞等各方面就会很慎重,至少留有余地,而不应该等到12月10日这种布置会上再做调整。

  而且此次会议有这么一段话:

    “李克强在讲话中阐述了明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

  一方面“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两个地方入手,一个是布置工作,另一个是评价工作),另一方面,似乎增强了国务院在财政和货币两大政策上的自主权。用一句我们所常用熟知话概括,就是加强结果管理,弱化过程管理

  说到这里,插播一小段个人看法:很多人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法很关心,说句不好听的话,基本上把这句话当真的人,都没做最基本的功课——看历史公告。

  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来年实施“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结果第二年一把将油门踩到底,来了个货币和财政政策双积极。2009年底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结果过完年就开始踩刹车,整个上半年国务院都在收紧。因为有句话说的好,形势比人强。政治局常委也是人,没人能够预测到未来一年的国际国内形势,无论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本质上都是应对的结果。

  说完这些零零碎碎的东西,照例需要做一个牢牢抓住牛鼻子的工作,回答一个问题:就全局而言,明年最主要的经济工作思路(请注意这里的用词并非“国务院经济工作思路”,而是具有全局意义的“经济工作思路”,在内部分工深刻调整的今天,这句话值得所有投资者细细体味)是啥?

  新闻稿很长,提到的东西也不少:改革、创新、农业生产、淘汰落后产能、防控债务风险、区域协调发展、改善民生、对外开放……

  这么多东西的背后,一定有一条主线将其串联起来。这条主线是什么呢?就是短短一句话:

    “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最核心的是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

  翻译一下,明年的基本思路是这样的:你首先得把经济增速维持在“稳”之上,到底多少算稳呢?答案将在明年两会期间揭晓,如果非要找个究竟的话,其实也可以把克强总理对经济增速的系列表述翻出来:经济增长的“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

  就业这东西由什么来决定?很简单,实际增速和潜在增速的差,低于潜在增速一般来说就业就要出问题。现在的潜在增速是多少呢?比较公认的数字是7-7.5%之间。经济增速跌至目标区间之前,以改革和创新为主。经济增速跌至目标区间后,以稳增长为主。

  但是哪怕必须稳增长的时候,也必须追求“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反正别像过去那样,稳增长的时候的确稳住了,但留下一堆债务问题、产能过剩问题。

  今年3季度经济增速达7.8%,根据已经发布的工业增加数据,4季度GDP几乎可以确定也在7.5%以上,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到经济形势显著下行之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两个:改革和创新。

  细心的投资者一定已经发现,会议布置明年经济工作的六项主要任务时,没有出现哪怕一个“改革”字样。为啥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

    “党中央已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工作。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指定一个机构负责改革工作,主要领导同志要亲自抓”。

  改革的活儿,主要归党中央管,具体由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来完成。都说明年是改革实施元年,三中全会出炉的改革涵盖16个方面、60大条、300多点,齐头并进显然是天方夜谭,必须有个先后顺序,所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闻稿中才会出现以下原则:

    “对方向明、见效快的改革,属于地方和部门可以授权操作的改革,明年和近期就可以加快推进;对涉及面广、需要中央决策的改革,要加快研究提出改革方案,制定具体改革策略,全面统筹和审定后,明年适时加以推进;对认识还不深入、但又必须推进的改革,要大胆探索、试点先行,找出规律,凝聚共识,为全面推开积累经验、创造条件。”

  简单来说就是部门和地方能定的改革,马上动手开搞。需要跨部门跨区域协调的,中央来完成,深改组来推动完成。对于党内分歧过大的改革,先试点。

  我们无法准确判断最核心的土地改革、财税改革、国企改革分别属于哪一个层级,但是可以大致猜测:地方国企改革属于第一类(原则上省属国企改革省委书记可以打发令枪,市属国企改革市委书记可以打发令枪),央企改革以及混合所有制整体方案属于第二类,土地改革和财税改革要么属于第二类,要么属于第三类。

  这就意味着,明年两会之前,资本市场投资的焦点很可能会聚集在省属以及市属国企改革上,试点地区的土地改革或许也有表现。

  这么一番比较下来,结合中央布置下来的明年经济工作六项主要任务,我们基本可以按照主次梳理出明年国务院层面将会主抓的几件事(注:常规性的如粮食安全、提高民生、加大开放之类的姑且放在一边):

  第一件头等大事:创新驱动发展(为何首先是创新而非淘汰落后产能呢?要知道,在六项任务的第二项表述中淘汰落后产能摆在创新前面呢。原因很简单,新闻稿里有两句话:“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出路是创新”算一句,“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算另一句。),创新的内容到底包含哪些呢?一共三项:

  1、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速传统行业优化升级。这个不是啥新提法,但是在具体用词上,显然有不用。从 “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行业”到“发展战略新兴行业”虽然只有一字之差,折射出来的变化可谓昭然。培育就是走老路,走什么老路呢?走国家出钱搞创新体系的老路。发展就是走新路,走什么新路呢?就是走市场化培育的新路。前者意味着国家卷袖子亲自上场,后者意味着国家佩领带出面做裁判。

  2、创造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啥这么说?因为很简单,资本是逐利的。你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必须让人家搞创新有利可图。两种办法,一种办法是倒逼,你不创新就亏损,大家自然会去搞创新。一种办法是利诱,你给全民创新制造一个良好的退出机制,大家不必等到项目产生现金流,通过资本魔方找到下家,也是一条出路。第一条路可以通过环保成本上升来实现,反正也要淘汰落后产能。第二条路则需要新三板以及注册制推进来完成。

  3、政府要做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促进企业创新的税收政策等工作。没啥好说的,略过。

  4、强化激励,用好人才,使发明者、创新者能够合理分享创新收益,打破阻碍技术成果转化的瓶颈。国企改革强调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员工持股,无疑是有益的。

  总结一下,创新发展成为明年国务院层面推动的首要任务,新三板对应的园区和券商或有一轮大行情!(12月13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12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的决定》,新三板全国扩容方案正式出台。是巧合么?显然不是!

  新三板的事情,早有酝酿。一个月前,证监会[微博]主席就已经跑过一圈各大机构,为三板扩容造势。我相信肖钢主席的讲话稿,大多数人都曾看过。就等着恰当时机出炉呢,毫无疑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第二天就是一个绝佳的时机。

  我相信,很短时间内应该就能看到证监会和全国股份转让系统的相关配套规则出台。如果说我们12月3日解读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提出“新三板明年或将迎来大发展的元年。相关投资机会值得高度关注,主要包括券商和园区公司”大家还将信将疑的话,短短十天,逻辑已经被事实论证!(注:虽然《决定》提出非园区企业也可以在新三板上市,但我相信,各类机构投资者在寻找机会的时候,还是会优先考虑园区。)

  第二件头等大事:化解落后产能。化解落后产能不是什么新提法,2013年提出以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以及船舶为突破口落化解落后产能。

  年中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5天,中央举行党外人士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有这么一句话:

    “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把化解产能过剩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2013年即将收官,效果如何呢?基本上口号很响动作很少。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正增长2.2%,比2012年还不如,好歹去年还是负增长呢。

  所以新闻稿里才会有这么一句话:

    “坚定不移化解产能过剩,不折不扣执行好中央化解产能过剩的决策部署”。

  重点在不折不扣四个字上,很显然,中央对今年淘汰落后产能的进度是不满意的。既然董事局不满意,管理层自然应该加码去落实。一共三个发力点:

  市场竞争优胜劣汰:该死的就让它去死,地方政府别想着救。所有让过剩行业苟延残喘的救援性动作,都将被视为逆中央政令而动;

  环保安全硬约束:环保和安全都是提高成本的手段,如果过剩行业公司死的不够快,那就通过提高成本来推它一把;

  发挥政府作用:如果以上两个市场化手段还是不好使,人家就是能活着,那就木得办法,政府卷袖子上场。硬性规定下任务呗,这路子,前十年都耍过无数次,熟得很。

  算起来,如果严格实施的话,大概率来说在明年的某一时刻(我倾向于下半年,因为市场化手段如果大规模发挥效用,也要到下半年。如果没有效用,下半年政府卷袖子上,也是那个时间段),我们将观察到工业增加值会有一轮较为显著的下行。

  但两类公司将受益于化解落后产能,一类是突破口的五个行业:水泥、平板玻璃、钢铁、船舶和电解铝。如果措施落实到位的话,我们倾向于认为水泥行业的整体供求关系最容易逆转。因此从淘汰落后产能的角度看问题,水泥行业基本面明年值得高度期待。一类是突破的推手行业:环保和安全。

  第三件头等大事:防范地方债务风险。中国的地方政府向来善于创造奇迹,传统上看,他们的债务久期平均只有五年。这是什么概念呢?我们举个例子,考虑融资成本后,地方政府今年借3个亿,明年开始大概要还1个亿。

  今年6、7、8月,审计局排除调查组赴各地审计地方政府债务,转眼已近年底,但数据却迟迟出不来。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体制内多有传达,体制外多有流传,无论哪个版本都是一个不低的数据。

  为避免误导投资者,这里不再深究具体数字。但我们可以强调一点:这种债务扩张的速度,显然不可持续。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已经到了央行[微博]受不了的程度,周小川同志发现投放再多货币下去,都有大量进不了实体经济,也就是总理所说的货币空转。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可以认为债务问题已经严重到影响货币投放以及全社会资金价格的程度。所以呢,债务的病,得治!怎么治?把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

  长期应对措施很简单,无非编制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然后允许发债。用长久期的市政债替代催命鬼式的短久期债务。但是我们都知道,无论编制资产负债表,还是地方政府发债上规模都需要时间。所以呢,就涉及一个短期应对的问题。短期应对很麻烦,假设地方政府性债务总规模20万亿,明年维持债务链条不崩断就需要6万亿,这还没考虑地方政府新增投资所需资金。所以就有了这段话:

    加强源头规范,把地方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严格政府举债程序。明确责任落实,省区市政府要对本地区地方政府性债务负责任。强化教育和考核,从思想上纠正不正确的政绩导向。

  归纳一下就是三个办法:

  办法一:把债务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摁住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冲动,这个主要解决新增投资冲动高企的问题,防止新增那块抬头;

  办法二:调整考核办法,改变唯GDP论,还是防止新增那块抬头。前几天中组部调整地方考核的文,大家可以去看看;

  办法三:谁家的孩子谁抱走,明确责任,一级管一级。省区市政府对本地区地方政府性债务负责任;

  由此带来的影响,我相信明年固定资产投资将会比较显著地受到负面影响。总需求堪忧,时间应该就在上半年,一季度本来工作日就少,大家还要过春节,层层布置落实需要时间,所以一季度或许难有大动作。

  二季度开始正式实施,导致当季总需求回落,传导到生产端需要一段时间。大概率来说从2季度末3季度初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将逐渐增大。结合我们此前对淘汰落后产能的分析,说实话,明年下半年的状况实难乐观。

  用我们年度策略的话说,下半年改革阵痛将显现。当然,这个不乐观也是相对的,毕竟还有稳增长稳就业的底线摆在那里,只是大的政策决策一般来说都是滞后数据的。从担忧到证实需要时间,从证实到采取行动需要时间,从采取行动到产生效果还是需要时间。

  至此,我们的年度策略也就静悄悄浮出水面:上半年至少还可以做热点性投资(军工、国企改革、新三板和土改),下半年则需规避风险为主,行业上选择化去杠杆受益相关行业(如建材),或者轻资产的服务业(如医疗、餐饮旅游)。

  (本文作者介绍:华泰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fenxishixubiao)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徐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城镇化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