鼹鼠与熊猫: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 全球观

2016年04月01日16:00    作者:  (0)+1

文/陈晓晨

国家主席习近平刚刚完成了对捷克共和国的访问。这让我想起了2009年和2014年两度到访这个国家的经历。一次自西向东,一次自东向西,倒是暗合某种隐喻。

沃尔塔瓦河

? ??在地图上,捷克是中东欧向西欧的一个凸角。捷克经常被称作“欧洲的心脏”,不仅是因为国土形状,更重要是因为坐落在欧洲的中心。向北是波德平原,向南是奥地利和匈牙利,以及更南方的巴尔干半岛,连接着西欧和东欧。捷克人最讨厌被归入“东欧”范畴。在他们的深层次意识里,他们一直是西欧的一部分。

我第一次去捷克是从德国东部城市德累斯顿坐火车进入捷克。一路上,火车都沿着沃尔塔瓦河峡谷行径。时值秋季,漫山被树叶染成红色和金色,在平静的沃尔塔瓦河水中显出倒影,脑海中一直萦绕《沃尔塔瓦河》的旋律。那画面太美。

《沃尔塔瓦河》是捷克音乐家斯美塔那的交响乐《我的祖国》的第二乐章。我是先知道《沃尔塔瓦河》,后知道捷克这个国家的。“多年以后,我站在布拉格广场上,准会想起小学音乐老师用老式录音机放《沃尔塔瓦河》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沃尔塔瓦河是捷克的母亲河。斯美塔那本人为《沃尔塔瓦河》写了如下题记:“两条小溪流过寒冷呼啸的森林,汇合起来成为沃尔塔瓦河,向远方流去。它流过响着猎人号角回响的森林,穿过丰收的田野。欢乐的农村婚礼的声音传到它的岸边。”这是作曲家本人用音乐涂写的绘画。“歌以言志”,斯美塔那用音乐的方式表达了对捷克民族独立的祈盼。

捷克人对“独立”的追求由来已久。不过,一直未能如愿。当这块土地还被叫作“波西米亚”的时候,她就是新旧秩序对立的前线。天主教与新教,帝国秩序与主权国家,捷克就像一块铁砧,打出了近现代的欧洲乃至整个现代国际关系体系。

直到“一战”结束,奥匈帝国解体,捷克(连同斯洛伐克)才成为一个独立国家。捷克人对来之不易的独立极为珍视。不过,另一方面,捷克作为欧洲的“荆州”,向来在各种势力的十字路口,又难以维护这种独立。先是德国,后是苏联,最后是美欧,捷克都必须依靠外力才能维护自己的独立。

而今天,当过度依赖西方的捷克再次反思与西方关系的时候,“向东看”、与中国发展关系就成为题中之义了。

布拉格广场

? ?《沃尔塔瓦河》的主旋律后,紧接着一段圆舞曲。这段圆舞曲就代表着沃尔塔瓦河在流出峡谷后进入布拉格——并不比维也纳逊色的音乐之都。

布拉格是捷克的首都。对中国80后、90后一代来说,《布拉格广场》可能代表了他们对布拉格这个城市的想象。其实,没有一个叫“布拉格广场”的地方,我也没找到“许愿池”。最接近的可能是布拉格旧城广场,就姑且称之为布拉格广场吧。

火车一路晚点,到达布拉格广场已经过了黄昏。逆行的飞车提醒我,已经离开德国、进入波西米亚人的世界。第一件事是要换钱。

捷克至今游离在欧元区外,这多少是拜反欧洲一体化的捷克前总统、同时也是著名经济学家克劳斯所赐。不过换汇点倒是很多,布拉格广场周围就有几家。我看到一家挂着“0兑换费”牌子的兑换点,就进去了——当时我海外旅行经验还远远不够。换了100欧元(又是一个错误),还特地数了,没错。琢磨这回是赚到了。

到了付钱的时候,才发现,数量确实没错,但一沓钱里面被塞了好几张匈牙利福林——币值比捷克克朗差十几倍。这笔兑换坑了我43欧元,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笔巨款,记忆犹新。

后来知道,布拉格广场周围的兑换点都是犹太人的地盘——在此我没有任何贬低某个群体的意思——在我眼里,这恰恰说明这是一个有悠久金融传统的地方。

布拉格拥有欧洲最大的犹太人社区,也是欧洲中部仅存的没有被“二战”彻底破坏的犹太人社区。我在犹太墓地里,听犹太人导游讲述犹太人在布拉格的故事。是犹太人让这个城市富庶,成为近代中欧金融中心,“东边的小巴黎”。

布拉格广场旁是一座小教堂,仍然保留19世纪的管风琴,这是莫扎特等一批欧洲音乐家曾经驻足过的地方。“Moderato, Andantino, Portmento, Fortissimo”……阳光透过教堂的彩色玻璃窗,照出上上个世纪的繁华。音乐、歌剧、咖啡馆、波西米亚人,这大概是布拉格这个城市“小清新”的源头。

在金融资本的助力下,波西米亚成为奥匈帝国下最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地区之一,为后来独立的捷克建立了雄厚的工业基础。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间歇期,捷克的人均产值可以比肩英法。此外,捷克还是欧洲军火生产大国。“捷克式”轻机枪曾经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抗日三大宝”之一。

熊猫与鼹鼠

? ? ?布拉格市中心的瓦茨拉夫广场,如今完全是云集国际品牌的购物中心区。若不是有号称“千塔之城”的建筑屋顶,恐怕以为自己在巴黎某个地方。在广场路灯上面,挂着一个博物馆的引导招牌画,画上原本可爱的套娃变成了青面獠牙,上面写着:“共产主义博物馆”。

前文说到,发达的工业和发达的金融是“二战”前捷克的优势。不过,这种优势在“二战”后逐渐退潮。一方面,纳粹治下的犹太人虽然保留了街区,但因迫害和饥寒交迫而死亡的仍然不少,且战后不少犹太人移民去了以色列,带走了财富,更带走了金融人脉。另一方面,苏联在东欧建立了与资本主义全球市场相对的“平行市场”,捷克在其中属于发达地区,承担着向整个集团输血的重任。这解释了捷克后来的相对没落,也解释为什么捷克至今“恐共”意识如此强烈。

苏东集团解体后,捷克人把对苏联的感情投射到中国身上。捷克是前苏东阵营中对“恐华”意识形态色彩最强烈的国家,也一直被认为是中国-中东欧关系中的“硬骨头”(Hard Case)。

捷克在苏东剧变后具有较为独特的政治体制,总统个人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力很大。在以“反共”著称的剧作家哈维尔长期担任捷克总统时,中捷关系一直面临很多困难。不过,当反欧元的经济学家克劳斯当总统后,对华关系明显转变为务实。而2013年现任总统泽曼当选后,两国关系发展迅速。2015年9月,泽曼不顾欧盟“一致意见”,突破阻拦,成为唯一一个赴中国参加抗战阅兵式的欧盟成员国领导人。而半年之后,中捷领导人就实现了互访。

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中,泽曼一直手持一只小鼹鼠。这是《鼹鼠的故事》的主人公——不知伴随了多少人的童年,也不知暴露了多少人的年龄。鼹鼠已经成了捷克的一张名片。

如今,中捷合拍的《熊猫与鼹鼠》已经开播。从青面獠牙的套娃,到熊猫与鼹鼠,画风转变太快,画面太美。

对了,“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也是《布拉格广场》中的一句歌词。用于形容今天的中捷关系,再合适不过了。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qspyq2015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qspyqswhz

  (本文作者介绍:)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老艾侃股:二次行情成功启动 3200是下一目标位 老艾侃股:社保不承担救市任务 等待二次启动 绩效主义让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华人温哥华拆房为何引发抗议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中投为啥从加拿大撤走千亿投资? 统一金融监管体系不会一蹴而就 2016年换美元小心踏错节奏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