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原创互动 > 拯救股市 > 正文
 

梁守民:投资银行应承担起重振市场重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2日 16:02 新浪财经

  梁守民

  最近证券市场可谓“利好”频出,《证券公司集合理财管理办法》出台、保险资金获准入市、QFII家族添丁等等。但是,市场仍然未能表现出应有的敏感性,令许多市场和关心市场的人士颇感蹊跷,各种分析文章亦频见各大财经媒体。诚然,我们的市场的确存在各种各样甚至更深层的问题和障碍需要认识和解决。我们可以责难证监部门,可以指责市场框
架的设计者,可以抱怨政府。但是,似乎我们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在重振市场的过程中,投资银行(即证券公司)也是一个及其关键甚至至关重要的因素,证券监管部门这次大规模清理券商就是最有力的佐证,说明我们的管理层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我们知道,在全球任何一个资本市场,投资银行都担当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创造市场、挖掘投资机会、担任融资中介、服务辅导实业项目和企业、提供管理、经营、财务和战略方面的咨询等等。但是,回顾十几年来我们市场发展的历史,我们的券商作用发挥的怎么样呢?我们的1000多家上市公司业绩薄如片纸、质量低下,问题、“地雷”此起彼伏,市场行情大起大落,广大投资人大面积“套牢”,市场怨声载道,难道我们的投资银行没有责任?曾几何时,券商是多么令人羡慕的职业,所谓“奖金丰入”、所谓“一次行情养三年”,圈内人士无不为此津津乐道、光采奕奕、群情激昂甚而至于为此冲昏了头脑。短短几年,有多少券商倒下或者遭兼并,从上海的万国、深圳的君安,到近年的南方、华夏,直到最近券商危机更是大面积爆发。何其如此?难道除了抱怨和责难政府,我们的投资银行就不能自觉规范地主动做点什么?这些年来,我们的券商层面一直呈“一管就死 一放就乱”的局面。可以说,我们的企业需要证券市场、我们的社会资本需要证券市场、我们的国家需要证券市场、我们的民族需要证券市场,我们的社会经济已经离不开证券市场,我们的政府、我们的管理层、我们的百姓没有谁不希望证券市场好起来。这些年来,全体国民一直寄厚望于券商。可是,我们的券商做的如何呢?

  第一,不仅是我们的法律,就是任何一个资本市场,对操纵(MANIPULAION)价格的现象都是明令禁止的。然而,曾经每一次大的行情不是券商联手大手笔对倒拉抬股价为先锋、唱主角?这几乎已成了市场心照不宣的公开秘密,券商的自营部门几乎成了操纵和对倒拉抬股价的大本营。所谓强者横强,只要有了资金实力就可以玩弄股价于鼓掌之中了,殊不知单靠资金推动的市场是没有生命力的,何谈理性投资?所谓研究、调研形同虚设、几乎成了联手上市公司创造坐庄炒做题材的代名词。这也难怪,我们的市场容量有限、流通股规模小,难于大资金运作。那么,我们的券商规模是不是发展的太快而脱离市场实际了呢?曾经,我们羡慕欧美投资银行商的规模和实力,国内投资银行纷纷增资扩股,讲求规模效应和规模成本,向大规模、超大规模方向发展。于是,注册资本20亿、40亿甚至80亿的券商出现了,经营规模(包括经纪业务的营业部数量)迅速扩张。按照金融企业惯常的资产负债率水平,这样的券商的资产规模起码在200亿、400亿和800亿。可是,我们的市场容量在哪里呢?可以说,这样的规模,一家券商的实力就足以带动和影响指数或行情的涨跌起落,何况我们上市企业的管理、经营和财务决策又是那么差!不坐庄、不操纵股票价格,靠与市场闲散资金玩博弈的游戏获利,自营业务当然没有出路。于是,每一次行情下来,总有无数的闲散资金被高位“套牢”。久而久之、周而复始,市场便怨声载道了。这种券商规模和市场发展的错位和扭曲,加之券商业务本身构成和业务内容发展的不匹配、不均衡,常常使大量装修豪华的营业网点成为累赘,尤其在频繁的行情“牛熊”转换和漫漫“熊”途中这些营业部往往成了留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只能强撑硬挺。

  第二,委托理财或者说资产管理业务。按理说,所谓委托理财,实际就是因信任和委托代理投资的关系,是一个券商与客户信任和自愿的行为和市场过程。券商资产管理的市场竞争力和客户吸引力是来自于券商的投资技术和能力,来自于券商金融资产的综合管理能力。应该说,具有优秀投资能力的券商对于急于寻找投资渠道和增值手段的客户来说是“朝南坐”的,大批客户是会主动“找上门”来的。但是,一,本来我们的市场容量和质量就十分有限,可供选择和运作的合格的金融工具不多;二来我们的券商的投资能力、技术和综合的金融资产管理能力在哪里呢?习以为常的坐庄和操纵股价行为和思维惯性怎么能够形成优秀的投资管理能力和过硬的投资技术?于是,券商委托理财大面积出问题就不足为怪了。还有,关于客户保证金这一块,按笔者有限的理解,券商作为金融类企业,客户交易保证金(属有息资产)本来是可以作为券商短期或者中长期综合期限的拆入金融资产(现金或托管有价证券)使用的(否则,券商资产负债表中除自有资本外的那可以达到90%比例的负债资产哪里来呢?)。作为金融企业,如果谨慎和合理进行资产负债安排是不应该出问题或少出问题的。结果,由于券商超现实地追求规模效应和规模效益,这一块成了券商经常性的问题发生地和监管的难点,无谓地加重了监管层的负担。

  第三,我们常说的投资银行业务,应该是券商业务的核心。我们在指责上市国内1000多家上市企业质量的时候,是否想过哪一家不是经过券商的手推荐上市的呢?目前国内券商的投资银行业务直白地说只有企业股票和债券的发行和承销业务,参与收购兼并的业务几乎是空白,更不用提投资银行的其他业务,这当然同国内企业所有权转让的市场化程度有关。但是,仅就股票和债券的推荐和承销业务而言,国内券商经过广泛寻找、精心挑选、培育、辅导和推荐上市的高质量或有好的前景前途的项目或企业又有几家?偶尔有之也是“瞎猫碰上死老鼠”,经过培育而成长起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的上市公司几乎没有。我们常常批评上市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现金分红很少,那么,我们的券商什么时候真正为投资者着想,为企业募集资金项目作过细致认真的财务评价,有过项目未来现金流的预测和包括股利政策在内的现金流结构和期限安排和预算?我们知道,企业公开发行股票的动机一般有:(一)为项目或企业发展融资;(二)股权公众化,以广泛树立企业的品牌和形象,扩大企业影响(可以说这一点同广告效应差不多);(三)股权即企业所有权普遍的公众化,以取得更广泛的公众的认同和支持。毫无疑问,任何企业的股东都会对企业倍加关心。我们说,优秀的企业往往不希望公开发行股票以使股权过于分散而不易控制(即容易被收购),也不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分享企业丰厚的利润,从而更倾向于债务融资;而有些企业则希望股权分散,喜欢以尽少的股份持有比例取得企业的控制权;有些企业则就是因为资金困难而公开发行股票融资,也无可厚非。企业的这些融资偏好不一而足。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企业的所谓“股权分置”即股权的流动性非流动性并存对于投资银行和投资者利益来说并无大碍,尽管股权分置存在很多弊端如容易发生内部人控制、大股东挪用甚至非法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等问题。而企业的这些融资偏好也许正是投资银行的难点所在,因此,劝说优秀的企业公众化或者目光独具、寻找和培育有前景的项目或企业,对于确为市场和投资人负责的投资银行家来说,着实是一种挑战。但是,我们的投资银行什么时候真正为市场和投资人着想过?什么时候为企业的资本结构、资本成本作过细致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为基础作出恰当的融资结构安排和融资预算?什么时候不是千方百计逮到一个项目,又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文过饰非、包装作出财务数据,推荐上市,圈到钱,拿到承销费就算结束?这样的财务数据根本就与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不相符,有时甚至大相径庭、南辕北辙。以这样的财务数据作为分析和投资的依据不是天方夜谭、笑话一桩?这样的企业股票除了作为靠资金推动型的轮番炒作的一个符号,还有什么用?

  第四,研究业务。我们券商的研究业务(研发中心或者研究所),有行业和上市公司研究,有宏观经济研究,有投资策略研究亦或市场和金融工具金融创新研究等等。有些主张和重视深度的行业研究,姑且不说深度的行业研究在现实的市场条件下对券商和市场有多大用处,就是对上市公司的评价和价值分析在虚拟财务数据充斥市场的条件下也是徒劳,最多可以作为投资决策的心理安慰和心理托词。大多数研究报告就是由缺乏足够实际工作经验的年轻的研究员东抄西凑,拼凑起来的,根本缺乏实际的切身感受和深入的思考。我们的研究业务,说的白一点,就是为公司搭搭架子,打打品牌、造造声势用的。有多少确有实际用场和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又有多少研究部门确实能够成为公司经营、创新和发展的智囊的?有些根本就是徒有虚名、形同虚设。

  第五,人的因素。目前显现出来的券商的大面积危机,有多少不是同人的因素直接相关的?(一)那么多机构亏损和面临危机,毫无疑问,就是同“人”的经营管理能力、同“人”的综合素质,同“人”的思想水平、道德素质,同“人”的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同“人”的境界、眼光、能力和素质直接相关,随着危机的逐渐暴露,符合要求的人才短缺已经捉襟见肘。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在企业国有、业务扶持和交易狂热的背景下自然锻炼不出过硬的人才来。(二)近几年来,褚家机构相继出事,如万国、君安、南方等,除狂热冲动和法律意识淡漠外,不是由于内部人际关系紧张或者其他我们所谓的“人力资源”风险造成的?(三)这些年来,在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当中,可以说,证券行业的人员流动性最大,也最频繁。这种情况,除了证券行业本身所容易造成的人心浮躁、行为狂热因素外,就是同证券行业“暴利”及其导致的所谓“强者横强”的理念有关,或者同某些以“唯我独尊”和维护“强硬”和“独裁”地位的行业不正常竞争因素有关。姑且不论“国家、社会、企业亦或个人的发展需以稳定为前提”这样的大道理,难道高的流动率就真的能保持人才的优秀性吗?况且企业和员工个人彼此都或长或短都需要一个环境和岗位的适应过程才能真正使员工发挥作用,企业更迭员工的时间和财务成本是显而易见的。当然,这些成本在行业上升时期或者对于一些大企业而言可以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这样高的流动性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和后果对于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声誉则是有百弊而无一益的。而且,流动越频繁,企业所面临的潜在的“人力资源风险”或者带来企业损失的可能性越大。

  第六,品牌建设。我们知道,品牌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年来,国内投资银行在纷纷扩大规模的同时,有多少能够同那些欧美同行同台竞技至少能够深得国内市场信赖和享有良好声誉的券商呢?我们说,真正的品牌不是靠媒体捧出来的,不是吹出来,也不是靠那些空洞乏力和脱离现实需要的研究报告和研究机构打品牌打出来的,是靠看得见的实力实干出来的。真正的品牌靠的是投资银行卓越的投资能力和投资技术、靠的是务实而又确有实际参考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智囊、靠的是确实有能培育投资者的研究咨询服务实力的经纪业务、靠的是灵活运作和确保低风险稳健增长的资产管理能力、靠的确为资本和企业着想和负责的出色的投资银行业务点滴累积形成的。

  我们说投资银行是证券市场乃至资本市场的核心,是因为她通过她的一系列业务和功能在法律的框架内承担着造市(MARKETMAKER)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一)创造一级市场,发挥发明和创新高质量和不同特点的、可供交易的各种金融工具和交易方式的作用;(二)创造二级市场,发挥保持市场稳定和流动性的作用;(三)为资本提供中介、咨询和经纪服务业务;(四)为企业和资本提供经营、财务、评价、管理和战略咨询服务;(五)接受资本信任委托管理资产,化解和分解风险;(六)创造和递延信用。反过来看我们的投资银行,尽管我们的市场存在很多不足甚至缺陷,仔细分析,不用说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违规和风险此起彼伏,就是连基本的功能也完全失去了活力和创新能力,业务简单而一不一趋,处处在证监部门的管理和扶持之下。离开政府的扶持便显然甚至完全处于瘫痪状态,甚而以至于出现了国内投资银行是否可以取消的疑问。这不奇怪,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自觉自律,做“四有”新人,要学习、上进和培养创新能力,不听话或者不自觉的孩子自然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眼睛和管教,自然也就失去了活力和创新能力。目前条件下,我们在分析、逐渐修正市场缺陷,建议完善和发展市场,甚至指责和抱怨政府的同时,投资银行是不是也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一些重振市场的责任和使命呢?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2@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173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美国总统大选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拉登最新录像曝光
阿拉法特病情严重
央行9年来首次加息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中国足球改革风暴
万张精彩家装美图欣赏
购房装修答疑集锦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