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原创互动 > 正文
 

孙红伟:再谈宏观调控下民营融资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2日 15:56 新浪财经

  孙红伟/文

  近日,与一成功朋友交流,其曰:多年来打拼,最有意义也最有价值的当算自己拥有了创造财富的能力,即使现在一无所有,假以时间,一样可以成功,而且由于经验的积累,还能减少许多遗憾……受此启发,我深为感慨,不觉想起了最近一直缠绕于耳间的融资难,特别是此轮宏观调控下的民营融资难。

  由于做金融行业多年,免不了经常和各类企业家打交道,前两年在国外,后来转战国内,对于民营企业家的草根生涯,感触颇深,既对他们二十年来的风雨历程感到钦佩,又为粗放型的发展思路无比担忧,最让我眼花缭乱而又痛惜的德隆更加深了我的忧虑。记得几年前,刚从国外回来,几国内好友聚会,一朋友以国内通之态度对我谆谆教导:不要考虑得太多,中国遍地能成功,随便抓个机会就能成大事……而从其他国内朋友坚定而自信的眼神中我读到了与国外经验与知识完全不同的东西,而后来他们的迅速崛起好像真的验证了他们的中国式逻辑,我迷茫……然后事情并没有结束,两年后传出了他们大量倒闭的消息……

  中国企业怎么了?我在深思。在这样一个人的力量被加倍放大的国度,我们只能从经营者身上找答案,大量的中国的企业家不讲战略,很少思考3年以后的事情;没有风险意识,并没有做好足够抗压的思想准备;而且不甘寂寞,人云亦云,盲目多元化……于是有了我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的几句谏言……

  诚然,此次宏观调控政府沿袭了以前的老基调,动用了行政手段进行干预,没有充分尊重市场,但也应充分看到此轮调控政府的明显进步,事前调控的特点显著,极大地克服了滞后和不彻底带来的危害,而我们的民营企业一味地将责任推向政府,是否有推诿泄愤之嫌呢?

  中国的企业,更多地把心思关注在“技”上,比如:关系,机会,资金的大量投入……而如果我们本身没有过硬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对于所处行业的认真研究和领悟,市场的把握,利润率的计算等“道”,试问:我们的企业可以永续么?即使没有宏观调控,它可能也是短命的,这可能是中国企业5年大限宿命论的最佳求证了!

  资本确实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它的杠杆和复利已经和正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奇,但如果偏离了它的形成及运作原理,离开它赖以生存的根基,不计成本的盲目融资,缺乏考虑地错误输血,那它带给我们的一定是遗憾和痛惜!

  三株,巨人,德隆……太多的教训值得反思,太多的经验值得学习,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企业,也带来什么样的政策,盲目地调整政策与环境非但不利于我们企业的成长,还会造成更大层面的社会浪费。坚定“实业为虎,资本是翼”,适时前瞻的战略,稳健得体的执行,“事前成功”的心态与智慧……相信我们的企业家一定会走出融资的瓶颈,拨开资本的迷雾,把握正确的航舵,努力前行!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2@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173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