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要闻 > 央行拯救券商 > 正文
 

多方角力南方证券死而不僵 方案难产建银生退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3日 16:23 中国经营报

  7月19日,央行批复建银投资发放100亿元的金融债券。业界猜测,这100亿元可能就是建银投资所称的“政策上的支持”。但这一点未得到建银投资办公室综合处负责人的认可。

  作者:李苑立

  早在今年5月份就传言将重组南方证券的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建
银投资”),7月18日却出现在华夏证券的重组方案中,并可能成为中信建银证券公司(华夏证券重组后的名称)的第二大股东。

  拿到券商牌照后,建银投资还会重组南方证券吗?前期传言南方证券于7月份之前完成人事调整进入重组阶段,现在似乎已经停滞不前。而最新的消息显示,入驻南方证券多时的接管组成员中,已有部分人员萌生退意。

  南方证券死而不僵

  据为南方证券作全面审计的深圳天健信德会计师事务所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如果依照资产负债率看,南方证券是一条资不抵债的“死虫”。但被接管后,其运行依然有条不紊,在南方证券能否通过重组存续下去的背后,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多方力量始终在暗中“角力”。

  支持南方证券存续下去的最大理由是开户股民众多,最高峰达10万余人。若南方证券破产,对整个行业、对社会都有很大的冲击。而南方证券的员工告诉记者,原计划7月份要完成的人事调整已经搁浅。

  深圳一家券商中知情人士透露,建银投资接手南证重组放缓的原因之一是“买卖双方”在重组方案上存在分歧。一种说法是重组后南方证券将更名为“中国国际证券公司”,注册地点将选择在北京,但深圳方面认为名称上最好保留 “南方”二字,注册地应在深圳。

  天健信德的李江会计师认为,地方性券商最初都是由政府出资组建的,南方证券也不例外。据悉,南方证券的单位编制为副厅级,其管理层人事任命由深圳市政府决定,再上报给中国证监会。地方政府之所以牢牢抓住券商管理权不放,很大的原因在于地方券商是利税大户。2000年,南方证券上缴给当地的税收超过1亿元,远远超过深圳的许多大型国有企业。

  除了税收之外,地方证券公司的吸纳资金功能更被当地政府看好。据透露,南方证券在行政接管前的保证金总额预计在1000亿元左右,而日常交易动用的资金量一般只占到总量50%,其他的资金均存在当地的银行,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巨额的流动资金,这等于是一家中小型银行。在重组方案的设定中,政府想要继续抓牢南方证券的心态可想而知。

  建银举棋不定

  早在4月30日,就有消息称建银投资将接手南方证券,但至今未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建银投资办公室综合处一位人士对此事的答复是还在等上面的政策。作为中央汇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建银投资的任何一笔投资都必须征求汇金公司的意见,另外重组券商大量不良资产,对去年才成立的建银投资来说也是头一遭,在没有实际操作经验的前提下,希望能得到政策上的支持。

  7月19日,央行批复建银投资发放100亿元的金融债券。业界猜测,这100亿元可能就是建银投资所称的“政策上的支持”。但这一点未得到建银投资办公室综合处负责人的认可。

  但南方证券研究所人士认为,通过重组华夏证券的案例可以看出,建银投资作为投资性股东进入,不控股且适时可以退出的模式,显然受到央行与证监会的基本认可。这就意味着在重组南方证券问题上,建银投资可能需要找合作伙伴来共同重组,或者重组方案中仿照华夏证券的做法,将优质资产剥离,成立新的证券公司,再将不良资产组合成另外一家公司,这家公司的债务主要由南方证券老股东承担。这显然是给南方证券二十余家老股东们出了一道难题。

  从中国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抽调到南方证券接管组负责再注资的专业人士分析认为,传言中首批获得注资的券商数量在5家左右,具体操作方式由地方政府协调建银投资与相应券商进行,很有可能采取资金换股权的方式进行重组。而深圳市方面认为,按照处理金融机构问题的惯例,人民银行提供再贷款的回收率一般在1%左右,人民银行有发行货币的职能,其80多亿元贷款不能等同于财政拨款,希望建银直接注资而不用还贷前期的部分注资。

  接管组退意萌生?

  南方证券接管组不良资产处置的相关人士透露,接管组在具体方案上花了很大的功夫,为保持南方证券股权结构稳定提出多种方案,如将交易所席位、经纪业务、承销业务等资格及核心团队接过来成立一家新的“南方证券公司”,将不良资产及债务转成股份出售等。同时为启动新南方证券业务,提出几种融资方案,如向券商提供流动性资金、发行短期融资券、股票质押贷款等等。

  但这些方案几经研讨,都没有得到最后明确的肯定,由于涉及部门庞杂,存在的变数较多,加上接管时间一再延期,多少令接管组成员产生挫败感。目前已经有消息称部分接管组成员已经萌生退意,部分主要负责人已经很少在南方证券露面,希望能回到原单位。原来规定在接管期内不允许公司员工离职,这一规定也已开始松动,部分骨干员工陆续离开。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