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民营银行猜想 > 正文
 

新旧交替中民营银行风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1日 10:36 《全球财经观察》

  中国民营银行在真正意义上的探索才刚刚开始,重重隐患让这个新生的婴儿并不比那些负重已久的国有银行们步履更轻松,民营银行面临的当务之急,一是防止大股东的关联交易,二是让金融家掌管银行业

  文|崔忠亚

  徐滇庆,这位参与了中国民营银行从设计到推动的过程的专业人士说,中国民营银行在真正意义上的探索才刚刚开始,重重隐患让这个新生的婴儿并不比那些负重已久的国有银行们来得轻松。

  《全球财经观察》:浙商银行终告成立,现有的股权高度分散的架构是您和有关方面当初设计的样子吗?

  徐滇庆:在我们的民营银行设计中包括几种方案,浙商银行只是符合其中一个方案,即股权相对高度分散、没有一个可以高度控制银行的股东。如果股权过度分散,容易造成管理层内部人控制。如果一股独大,又有可能产生关联贷款。

  《全球财经观察》:产权关系明晰的民营银行还会有内部人控制这个问题吗?

  徐滇庆:现代金融市场越来越复杂,金融衍生工具越来越多,银行管理层实际上掌握着“内在权力”。他们甚至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改变银行内部的利益分配。国际上许多银行对其高层管理人员采取了“股票期权”激励制度。银行的行长和高层管理人员只要达到一定的业绩就可以取得预期的股份。这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经营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界限。

  《全球财经观察》:在中国,民营银行在创建初期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徐滇庆:根据中国金融改革的进程和金融行业的现状判断,开放民营银行初期,最大的风险并不在于“内部人控制”,而是关联贷款。根据调查,在有意进入金融行业的民营企业家当中,大部分人不了解金融行业的规律、规则,有些人存在着误解,认为办银行就是为自己的企业解决融资困难。他们没有认识到这就是关联贷款,或者即使认识到这是关联贷款,也没有认识到它的严重性。

  《全球财经观察》:这是不是说我们的企业还没有弄明白民营银行的真正意义?

  徐滇庆:他们的误解是有情可原的,迄今为止,民营经济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已经超过了65%。可是民营企业得到的银行信贷只有30%左右。尽管高层再三强调要增加为中小企业贷款,可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依然如故。民营企业家对此有切肤之痛。当他们有机会进入金融领域的时候很自然地产生这样的冲动。

  《全球财经观察》:在制订民营银行试点方案时,参加试点的民营企业家纷纷保证在民营银行成立的前三年内,所有大股东都不从银行贷款。这种承诺不是可以保证民营银行避免关联贷款风险吗?

  徐滇庆:市场风险无处不在,在正常经营情况下,民营企业家肯定会恪守承诺。但是,一旦企业遇到了风险,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是否还能恪守承诺就难说了。如果这家企业拥有对某家民营银行的控股权,就很可能铤而走险,违规贷款。关联贷款的变异繁杂,很难防范。要让金融家在银行中占据主导地位。职业金融家的切身利益和银行的长期稳定发展联系在一起,而和银行股东当中任何一家企业都没有产权关联;职业金融家向整个董事会和金融监管部门负责,而不必依赖某家企业。

  《全球财经观察》:既然已经有了一套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办法,为什么还要让政府介入民营银行?

  徐滇庆:在中国还没有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政府介入的好处比坏处大。政府在银行中有10%-15%的股份在目前是根据国情做出的最佳选择。但这不是让政府主导。

  《全球财经观察》:但在浙商银行组建过程中,董事长和行长都是政府官员。

  徐滇庆:我们当然希望由民间资本自由选择高管。关键是中国缺乏一个金融人才市场,只能通过上级部门甄别选择银行高管。民营银行因为机制上独立,可以自己来做选择高管的事。培养金融家队伍将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国金融改革最迫切的任务。

  《全球财经观察》:为什么不让现在这些企业家来做?他们对参与民营银行的经营管理很有兴趣。

  徐滇庆:民营银行应该由民营金融家而不是民营企业家来操作。企业家运作的是自己的或者是董事会的资产。首要的经营目标是争取股东、管理层和员工利益最大化。金融家运作的资产,除了股东自有资产之外,绝大部分都是民众的存款,承担着很大的社会责任。挑选企业家和金融家的竞争市场也不一样。

    相关报道:

   私人资本 拒绝温州金融改革


    (一)金融改革实验中的温州私人资本


  (二)私人资本拒绝金融体系吗

  (三)浙商行 旧体制痕迹下的新生儿


  (五)浙江民间信贷顶替金融机构


  爱问(iAsk.com)民营银行 相关网页约126,179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