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政府应为资本市场注入信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9日 16:25 中国经营报

  马光远

  在救市呼声和指数暴跌的二重奏中,尽管新基金的发行紧锣密鼓,但中国股市还是在近日走出了“5·30”以来最惨淡的行情。中国太保中煤能源中海集运等相继破发,市场公认的上证3500点生命线一触即溃。如果从去年10月24日最高点算起,上证跌幅已近50%,理论上,股市无疑已近崩盘。

  市场的非理性暴跌凸显了投资者对A股市场脆弱的信心,一方面源于中国经济面临的内外双重考验;另一方面源于对未来股市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这已不是简单的靠增加资金供应来解决。在非理性下跌的过程中,政府既未像美联储一样高调“救市”,亦未向投资者释放充分的正面信息。这会使投资者误读政府对市场化调控的善意,反以为政府对此听之任之,甚至是刻意为之。这是投资者信心逐渐崩溃的关键。因此,政府紧急启动危机应对预案,采取有力的“反恐”措施安抚市场的恐慌情绪,为市场重新注入信心,恢复市场理性,已迫在眉睫。

  毫无疑问,由于忌惮把“救市”与“政策市”混为一谈,政府已经错过了救市的最佳时期,政策的边际效应已经大打折扣,立竿见影的做法是对当前中国资本市场一些不合理的制度进行彻底“清理”。我们看到,中国股市最近的暴跌和一些公司的巨量再融资以及大小非解禁引发的恐慌有着必然的联系。有关方面对再融资的缄默和大小非解禁压力的应对失当,反映了有关方面在基础制度方面建设的不足,这种“制度缺失”显然不能依靠市场自身来调节。在规则残缺的情况下,证监会应及时对股市的异常暴跌进行解读,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甚至果断出手对再融资、大小非解禁等引发市场动荡的行为进行强力规范,履行其稳定市场的职责。

  对于再融资,管理层必须“从快、从重”出台规范措施,避免上市公司合法恶意圈钱。对于今年高达5万亿元之巨的“大小非”减持,则需要考验管理层的智慧,必须紧急拿出应对方案。股改支付对价之后,“大小非”获得了合法的流通权,直接限制其流通是破坏法治之举,但我们也应看到,让非流通股完全通过交易市场进行流通,任何一个资本市场都没有先例。 “大小非”成本低廉,当前无论以何种价格转让都属暴利,没有任何理由不加速减持,而且,在当前货币政策非常紧的情况下,很多企业面临资金饥渴,通过减持“大小非”成了这些企业弥补资金缺口的最好选择。货币紧缩政策对资本市场的这种间接影响虽是我们始料不及的,但须应对有方。

  显然,如何规范“大小非”减持,避免对市场造成的过度冲击,并非是证监会层面所能妥善解决的问题。建议由国务院高层牵头,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在短期内对大小非减持进行合理规范。证监会则应加快建立大宗交易制度和柜台交易市场,并通过将国有股直接划转社保等措施,避免股改行情完全演化为减持行情。同时,应将印花税直接划转建立投资者权益保护基金,在大盘非理性暴跌之际进行直接干预,实际上,这也是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正常的干预措施。

  美国次级债危机原本给了中国资本市场极好的崛起机会,但由于两国应急措施的差异而使形势逆转,中国资本市场反而成为本次金融危机的最大买单者。这足以说明我们尚缺乏完善的处理金融危机的应急机制,亡羊补牢,对于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资本市场,为时未晚。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