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融资再热 外资投行中国收获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4日 13:55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郭宏超 北京报道 准备9月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工商银行上周应该大受鼓舞,他们的伙伴和对手中国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上周四成功在香港上市,并在当日恒指下跌的情况下保持了上升的势头。 虽然全球股市最近走势很动荡,但中资概念似乎依然可以信赖。
天津港(资讯 行情 论坛)首日认购178倍,散户认购1700倍;中行的70倍认购,都成为最近市场中的热门话题。而这似乎只是今年海外上市高潮的开始,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中信银行、浦发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中电通信、延长油田、达进精电……他们都在准备海外上市。 “中国企业海外融资从2004年有大规模的增长,到2005年又有非常高的增长,而我们认为今年新股发行额度将再次达到新高。”摩根大通中国区主席及行政总裁李小加说。 对于外资投行,这是他们中国投行业务一个飞快运转的黄金时期。 外资投行的盛宴 一个半月前出现的一幕让很多人还记忆犹新。 4月27日,摩根大通在嘉里中心的中国证券论坛吸引了1200多人,由于同一天摩根大通承销的中海油(资讯 行情 论坛)在香港进行股票配售,摩根大通顺便在论坛入口处设立了中海油配售认购台,结果,有趣的一幕出现了:那天早上前来参会的很多机构代表,开始在会场外面排队购买股票,结果很多投资者会议都没参加,而中海油19.83亿美元的配售股却卖掉了一多半。 “估计今年年底我们将达到发行股票的空前最高,从笔数和发行规模来说都能达到历史新高。”李小加说。摩根大通承认,今年的发行额将会是过去十五年所有年度发行额的总和。 事实上,这种趋势从2004年就开始了。对于大多数在中国做业务的华尔街人士来讲,2004年称得上中国企业海外IPO的翻身之年。无论是上市公司数量、募集资金额,还是上市公司的覆盖面,2004年都要远超前一年。尤其是互联网公司,在沉寂近3年之后,2004年又爆发出一轮新的高潮。 据英国金融分析机构Dealogic的数据统计,2004年中国企业境外IPO承销业务中,高盛、摩根士丹利、中金、美林、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德意志银行毫无悬念地分列外资投行前几位。高盛以15.77%的市场份额在年度中国企业境外IPO市场上名列第一。数据显示,排名前十位的巨头已经占据87.08%的市场空间。2004年IPO的总额度达到了211亿美元,2005年达到了267亿美元。 而今年开局的前四个月,IPO融资额度已经达到了69亿美元,上周上市的中行融资额更高达97亿美元。众所周知,由于中国上市规则和窗口的问题,每年的中国公司海外IPO的高潮期都集中在9-11月这三个月里。相比而言,现在似乎还是个“淡季”。 李小加也坦言,今年强劲的势头势不可当,尤其是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香港上市必将让今年海外融资创历史新高。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本报,在大势很好的情况下,各家投资银行都会很好,每个公司今年做的都不错,都储备了大量的项目。 从统计数据来看,到目前为止,今年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股本及可转债发行业务上前五名分别被摩根大通、花旗、瑞士信贷、高盛、摩根士丹利占据着,业务家数分别是8家、6家、6家、6家、7家。 同时,今年整体发行市场份额非常强劲,摩根大通承认,他们自己作为账簿管理人所做的项目非常大,非常好,非常多!中海油20亿美金的配售,闪电配售一天内做完,而中国铝业(资讯 行情 论坛)6亿美金大规模的配售也已经完成。今年至今,摩根大通投行业务的融资额达到了43.62亿元。 外资投行业的确迎来了其在中国开拓业务的最好时期。全球性投资银行三巨头——美林、摩根士丹利与高盛均把在华策略重心放于投资银行业务,并配置了精兵强将。 摩根士丹利从花旗银行挖回一直从事投资银行业的孙玮担任董事总经理兼中国区首席执行官。而高盛的中国业务团队本地化程度已非常高,5位董事总经理均来自内地: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学家的胡祖六从事政府公关与财务顾问业务;来自中金公司的蔡金勇关注跨国并购与能源等行业公司的海外融资;获得哥伦比亚商学院 MBA学位的唐葵出任高盛亚洲(日本除外)电信、媒体与科技(TMT)业务主管;而资历最深的王学明与徐子望则负责大宗股票、债券发行与并购交易。摩根大通在挖来李晶之后,近日再把美林集团董事总经理兼中国及香港资本市场及融资部的业务主管吴绳祖(Kester Ng) 聘请来出任其亚太区(日本除外)股本资本市场联席主管。 海外上市再掀高潮 在5月23日开始的北京科技周期间,德国、英国、新加坡等海外证券交易所纷纷到中国来游说中国公司,新加坡交易所一位负责人直言,这两年中国企业去新加坡上市的数量大增。新加坡交易所为了进一步开拓中国业务,4月1日宣布委任黄良颖担任上市部主任。 据黄良颖透露,2004、2005年分别有34和25家中国大陆企业新上市,占当年IPO总数的41%和37%。今年前4个月,有9家中国大陆企业新上市,占同期22家新上市企业的41%。5月至今,又有5家中国大陆企业成功在新加坡交易所挂牌,使得目前在新加坡交易所挂牌上市的中国大陆企业增长到103家, 使其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公司总数(711家)的比例超过14%。 “到年底回过头看的话,今年可能是以银行为主导的大规模的股市年。”李小加说。但他也承认虽然银行股的上市对今年的融资额度有重大影响,但是总体的融资形式相当好。 一位外资投行的人士说,中国市场今年,甚至在未来几年里都将是以IPO为主导,银行大概是最后一个大型行业完成全部上市。我们可能进入到下一轮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新阶段的时候,已上市的中国公司怎么进一步的民营化、公司化、私有化。将来还会有更多的是以增发等形式出现。 一份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的海外融资的公司包括了电信、科技、金融、房地产、运输、石油天然气、矿冶、消费保健品等行业。海外上市的公司行业越来越丰富。 当然,香港是国内企业首选的国际集资平台,在2005年大中华区IPO项目上,香港市场占据了96%的融资份额。 普华永道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在2005年,香港市场的融资总额是246.9亿美元,上海和深圳两市的融资额仅仅7.1亿美元。报告中还指出,随着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规则和指引的公布,将会进一步加强香港市场的吸引力。 “虽然随着国内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完成,融资再次启动,很多人对于境内IPO市场充满信心,同时因为国家政策支持等多种原因,境内市场开始复苏,尤其是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可能在根本上改变过去近3年的颓势,从而认为2006年将是一个转折之年,但是这并没有能真正改变国内企业海外融资的趋势。”中银国际的一位人士坦言。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