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宏观研究 > 证券市场回顾与展望 > 正文
 

2004年金融运行分析与展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18日 17:33 中国网

  

(节选) 

2004年初以来,一系列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陆续得以实施,到第3季度,宏观调控已经初见成效,国内生产总值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第1~3季度经济增长9.5%,为1996年以来同期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农业和农民收入出现多年未有的好形势,工业生产增长幅度回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回落,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都有较快增长,财政收入增幅较
大,货币信贷增速逐步得到控制,整个国民经济正在向着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发展。

  

在经济运行向宏观调控预期目标发展的同时,对企业流动资金供求状况、固定资产投资趋势、物价水平的波动以及经济运行中的“瓶颈”制约等问题的判断成为厘清经济运行态势、把握宏观调控力度和节奏的关键。

  

一 货币信贷运行的基本情况

  

在货币金融方面,宏观调控政策效应逐渐显现,货币供应量和银行货币信贷投放增速下降并逐步向年初的调控目标靠拢,储蓄存款增长速度也出现了持续的少增。中央银行“量”、“价”手段并用,加大了对基础货币的调控,商业银行流动性平稳。银行间市场活跃,货币市场利率基本稳定。

  

(一)货币供应量M2增长速度从年初高位平稳回落

  

2004年1~4月份货币供应量M2增长速度较快,5月份以后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减缓。截止到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24.38万亿元,同比增长13.9%,增幅比上年同期低6.8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0.3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为9.04万亿元,同比增长13.7%,比上月末低1.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6.3个百分点。

  

由于“十一”黄金周前现金投放较多,9月份现金净投放1006亿元,同比多投放307亿元,当月末流通中现金M0的余额为2.05万亿元。近些年9月份都是现金季节性大投放的月份。

  

9月末,基础货币余额为5.32万亿元,同比增长14.4%,增幅比上月末下降1.5个百分点。9月份当月基础货币投放2019亿元,外汇占款投放占59%,由于财政存款下降投放的基础货币占26%;基础货币回笼452亿元,回笼的主要渠道是发行中央银行债券。到9月末,广义货币M2乘数4.59,比上月下降0.06,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二)存款增速放慢,储蓄存款增速持续下降

  

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并表的各项存款余额为24.79万亿元,同比增长15.2%,增幅同比下降5.9个百分点。其中,本外币并表的居民储蓄余额为12.24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增幅同比下降5.1个百分点;本外币并表的企业存款月末余额为8.52万亿元,同比增长14.8%,增幅比上年同期低7.1个百分点。

  

9月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3.5万亿元,同比增长15.8%。其中,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1.5万亿元,同比增长14.4%,比上年同期低5.5个百分点,增长幅度已经连续8个月回落。目前,人民币储蓄存款的增长幅度是2002年4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当月人民币各项存款新增2557亿元,同比少增2587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增加969亿元,同比少增664亿元;企业存款增加1572亿元,同比少增1300亿元,企业存款同比少增较多的主要原因是2004年国庆节长假前夕,企业工资、奖金发放较多,9月份工资性现金支出3012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发放361亿元,导致企业存款,尤其是活期存款同比少增较多;财政和机关团体存款减少406亿元,同比多减少396亿元。

  

(三)贷款增速逐步回落到调控目标之内

  

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本外币并表余额为18.46万亿元,同比增长13.7%,增幅比去年同期低10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0.8个百分点。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17.3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增幅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9.9个百分点。

  

前9个月累计人民币贷款增加17939亿元,同比少增6697亿元。其中9月份贷款增长出现回升势头。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502亿元,同比少增455亿元。从投向看,9月份新增短期贷款1148亿元,同比多增305亿元,是2004年4月份以来短期贷款同比增加最多的月份;新增中长期贷款1259亿元,同比少增499亿元。

  

9月末,外币贷款余额为1346亿美元,同比增长15.8%,比上月回落4.5个百分点。前9个月外币贷款累计新增158亿美元,同比少增80亿美元。9月份当月新增外币贷款2亿美元,同比少增46亿美元。

  

(四)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活跃,市场利率基本稳定

  

1~9月累计,全国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累计成交101541亿元人民币,日均交易量537.3亿元。其中9月份,我国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累计成交1.2万亿元,比上月增加1865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215亿元;9月份日均成交562亿元,日均成交比上月增长17.8%,比去年同期下降23.3%。

  

2004年以来,拆借市场利率基本平稳。9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2.3%,比上月低0.4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2.2%,比上月低0.1个百分点,利率小幅回落。

  

(五)外汇储备继续较快增加,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

  

近年来我国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和资本回流继续推动外汇储备的增长。截止到2004年9月末,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5145亿美元,比上年末累计增加1113亿美元,同比多增136亿美元。9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8.2766元人民币,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

  

二 金融运行中几个热点问题的分析

  

在看到宏观调控效应逐步显现的同时,对宏观调控措施实施以来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新的变化应予以高度重视,以厘清经济运行态势、把握宏观调控力度和节奏。

  

(一)部分企业流动资金紧张是宏观调控政策见效的必然反映

  

伴随着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部分企业反映流动资金紧张的声音逐渐增强。从金融统计数据看,1~9月份,企业人民币存款累计新增75230亿元,同比增长14.9%,高于贷款增长幅度1.3个百分点。从目前企业存款和狭义货币M1增长情况看,企业资金水平总体正常。

  

对企业反映流动资金紧张要客观看待除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以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宏观调控政策见效的必然反映。企业流动资金紧张,主要是因为:(1)宏观调控措施实施以来,银行新增流动资金贷款增量扩张放缓,票据融资减少。这与商业银行贷款管理权限随着宏观调控的需要进行上收,对部分行业的企业只收不贷有关。(2)与企业流动资金被挪作他用的现象普遍密切相关。在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困难的情况下,由于企业投资项目不可能半途而废,因此,当前在一些投资重点控制行业(如水泥钢铁)的主要龙头企业,投资上新项目、保原有项目从而挤占流动资金维持投资的做法相当普遍,自然造成对银行短期贷款需求上升。(3)是企业存货和应收账款增加,占压了部分资金。9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产成品资金991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5%。企业应收账款净额21213亿元,同比增长16.7%。

  

(二)物价持续上涨对货币资金价格的冲击不容忽视

  

目前,物价上涨幅度令人关注。8月份物价上涨的翘尾因素为3.6个百分点,比上月减少0.8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为1.7个百分点,比上月增加0.8个百分点。9月份CPI同比增长5.2%;1~9月份累计增长4.1%,其中翘尾因素为66%,新增涨价因素达到了34%。人民银行监测的CGPI在9月份同比增长9.62%。可以说,在翘尾因素减小的情况下,新涨价因素是推动近期价格水平上扬的主要动力。近期涨价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肉禽蛋及其制品价格快速“补涨”、居住类商品价格涨幅较大、受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及钢材等主要生产资料产品价格“反弹”的影响,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幅度较高。另外,对不纳入CPI统计范围的商品房销售价格的快速上涨应高度重视。1~9月份,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为2777元/平方米,比去年同期上涨13%,其中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为2566元/平方米,同比上涨10.9%。

  

物价的持续上涨,已经对资金价格产生了较长时间的影响,虽然人民银行已经在2004年10月29日起对存、贷款利率进行了调整(一年期存款、贷款利率分别上调0.27个百分点),但9月份1年期储蓄存款实际利率(1年期储蓄存款名义利率扣除利息所得税率和当月CPI同比指数)和1年期贷款实际利率(1年期贷款名义利率扣除当月CGPI同比指数)依然为-3.35%和-4.04%,分别已经连续一年和11个月为负。

  

持续的实际负利率已经影响到经济运行的一些方面。一是对居民的资产结构产生明显影响。二是对全社会的投资行为产生影响,不利于控制依然高位的投资增长。三是有可能积聚房地产泡沫。下半年以来,股票市场行情持续下跌,居民投资股票、基金的热情减弱,如果实际负利率的情况持续并加剧,分流的储蓄存款继续大量流入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价格将继续上涨。

  

(三)中长期贷款增长仍然过快,与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增长间的反差较大?

  

9月末,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余额6.62万亿元,同比增长25.3%;人民币短期贷款加票据融资余额为9.79万亿元,同比增长7.9%,增幅与上月相同。中长期贷款增长速度高于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17个百分点,与上月基本相同,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增长与中长期贷款增长间的反差虽然在8、9月份有所控制,但二者之间的反差依然较大。

  

中长期贷款与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增长间的矛盾,一是进一步加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加大潜在的流动性风险;二是造成经济中实际所需的短期资金不足,影响实际经济的发展,使经济因流动资金不足可能出现大起大落;三是由于中长期贷款的期限一般较长(很多是8年或10年以上贷款),其不良贷款很难在1年内显现,不利于长远上控制不良贷款率;四是由于票据融资资金主要投向的是中小企业,票据融资的大幅下降会加大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四)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分流

  

2004年以来,储蓄存款增幅连续7个月下降。储蓄存款增长幅度由年初的20.5%降至9月末的14.44%,增长幅度比上年同期低5.5个百分点。前9个月,储蓄存款同比少增加2070亿元。目前,人民币储蓄存款的增长幅度是2002年4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居民储蓄存款增速持续下降,主要是在实际存款负利率的背景下,2004年以来储蓄存款的替代性金融产品的分流所致。前三季度投资基金规模净增加1506亿元,居民在凭证式国债方面的投资比上年同期增加815亿元。储蓄存款的持续分流已经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产生影响。

  

(五)财政存款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可能对2005年的宏观调控产生影响

  

2004年前8个月,累计实现财政收入20359亿元,财政支出17145亿元,收支相抵后,财政盈余为3214亿元,同比增长271%,是近些年来增收最多、增幅最大的一年。财政盈余的大幅度增长,是2004年以来金融机构财政性存款增加的主要原因。到2004年9月末,金融机构财政存款达到9551亿元,比年初增加3879亿元,余额同比增长51.8%。

  

由于财政在中央银行存款的上升会导致基础货币的回笼,是收缩货币的效果,而该存款的下降会导致基础货币的投放,是扩张货币的效果。2004年以来财政存款增加较多,加之财政存款的波动较大,对基础货币投放影响显著。统计数据表明,每年8~10月财政存款都是增加趋势,12月则大幅下降。大量财政资金集中每年最后一二个月支出,这个扩张效果会明显影响下一年,会形成投资“反弹”的巨大压力。中央银行应密切关注未来几个月内财政存款变动对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

  

三 未来货币信贷运行展望

  

2004年以来,世界经济继续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根据IMF的初步预测,预计2004年全球GDP的平均增长率将达4.9%,比2004年4月份的预测高0.3个百分点,为近3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但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节节上升,非石油类世界初级产品价格升高以及主要国家官方利率的上升将损害世界经济的增长。从国内政策环境考虑,中性财政政策提出,使2005年财政赤字的规模将大体维持在2004年3198亿元的水平。在考虑到这些外生变量的条件下,预测2004年GDP预计增长在9%左右,全年消费物价上涨4.2%左右;第四季度M2增长速度将有所回升,年末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约16%左右。第四季度新增贷款增幅将明显提高,逐步接近调控目标,全年新增贷款为2.5万亿元左右。

  

根据目前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利用金融规划方法预测,如果2005年没有大的政策变动和显著的外部冲击,在2005年我国GDP增长目标为8%左右,全年物价上涨幅度为2%~4%的调控目标下,货币流通速度维持近些年5.5%的平均下降速度,那么2005年合理的广义货币M2的增长速度在15%~17%之间。

  

针对上述情况,今后一段时间,宏观调控要继续保持一定的力度,中央银行应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有保有压、区别对待”调控策略落到实处,既要严格控制盲目重复建设,又要让那些“瓶颈”行业、有市场需求支持,防止货币信贷增幅继续下滑,能够解决就业的行业长足发展,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导下,促使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1)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尤其是公开市场操作,疏导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调控货币供应量,向社会提供合理的货币供给。

  

(2)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防止信贷“一刀切”,保证货币政策传导效果。2004年5月份以来商业银行普遍调整信贷政策,上收贷款权限,进入第三季度,商业银行贷款控制效果逐步显现。但商业银行贷款的过分紧缩使金融体系货币创造能力下降,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较低。目前,中央银行增加投放基础货币,但金融机构贷款的增加并不明显,货币供应量增速下降。中央银行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防止信贷“一刀切”,保证货币政策传导效果。

  

(3)密切关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关注财政存款变化对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在目前财政节余大幅增长的态势下,可以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力度,弥补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积欠,扩大社会保障覆盖的范围;增加财政对农业、教育的补贴;进行税制调整,落实取消农业税以及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的各项措施。

  

(4)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逐步发挥资金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使投资、消费主体行为和市场预期相互协调,提高货币政策灵活性。2004年以来,储蓄存款持续分流、中长期贷款增长长时间居高不下,经济主体投资冲动始终难以平息等表明,中央银行应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央行应对理顺资金价格、调整投资利益驱动取向以及发挥利率工具在资源配置和协调投资、消费主体行为及其市场预期等问题进行研究,充分发挥利率工具的杠杆作用,提高货币政策的灵活性。

  

(5)严格控制各地服务价格上调节奏,避免物价上涨过快。要采取有力手段制止房价大幅攀升。一方面,要通过适当提高贷款利率、加大炒房政策成本、减少拆迁规模等手段减少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经济适用住房和普通居民住宅的土地供应和贷款支持,增加合理的住宅供给。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服务、垄断行业价格上涨,减少物价上涨对低收入居民的影响。 (作者:王毅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