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宏观研究 > 证券市场回顾与展望 > 正文
 

04至05年经济形势及完善财政宏观调控建议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18日 17:31 中国网

 

一 2004年前三个季度财政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及全年预测

 

2004年以来,在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新一轮重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作用下,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在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加快的带动下,外贸出口高速增长;在居民
收入水平显著改善的情况下,消费保持了平稳增势。第一季度,经济运行中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局部过热、货币信贷增长过快、煤电油运紧张及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不健康因素。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土地政策四管齐下,并取得阶段性成效。目前,固定资产增幅降中趋稳,货币信贷增幅回落、粮食生产出现转机,工业生产稳定增长,消费和出口增势良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

  

在此基础上,财政运行情况良好,表现出以下特点:

  

1.财政收入增长较快,表现出较好的顺周期性

  

1~9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增长26.2%。其中,中央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0.3%;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1.0%。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来源于我国经济周期的变化,是经济增速加快、经济效益提高的结果,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能源原材料以及进口产品价格上涨过大等局部经济偏热因素也有推动作用。另外,出口退税不可比因素也有一定的影响。

  

从全年走势看,随着出口退税不可比因素的消退及经济运行由扩张逐步平稳回落,全国财政收入增幅将呈现前高后低态势。分季度看,第一季度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3.4%,第二季度增长28.1%,第三季度增长16.9%,出现明显的前高后缓。其主要原因是:当年出口退税进度逐步加快(第一季度出口退税比去年同期少退197亿元,第二季度同比少退94亿元,第三季度同比多退520.28亿元);随着进口增幅回落的进口环节税收增幅逐步下降;宏观调控效应逐渐体现(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过热领域降温,相关税收收入增幅也有所下降)。

  

2.主要税种贡献较大,财政收入结构稳定

  

进口环节税收、国内流转税和所得税等主体税种成为拉动全国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反映了我国财政收入结构已较为稳定;而各主体税种的不同表现,则反映了2004年经济增长的特点。1~9月份,进口环节税收比去年同期增长29.9%,主要来源于进口的扩张;其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19.46%,超过了其在财政总收入存量中的比重,说明进口扩张是2004年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国内流转税同比增长23.6%,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的较快增长;其贡献率为46.38%,与其在财政收入中的地位基本相符。所得税同比增长29.91%,体现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其贡献率为23.39%,高于其在财政收入存量中的比重,说明经济效益提高是2004年财政收入较快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动因。1~9月份,三大税种合计对财政收入增量的贡献达89.23%,与它们在财政收入中地位一致,说明了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结构。

  

3.财政支出结构优化,体现了公共财政和宏观调控的要求

  

1~9月份,全国财政支出增长12.3%。其中,中央财政支出增长8.5%;地方财政支出增长14.0%。教育、社会保障、“三农”等重点支出得到保障,体现了公共财政的要求。1~9月份,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增长13.4%,其中,教育支出增长14.0%;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20.1%;农林水气等部门支出增长23.8%。同时,基本建设支出进度得到合理控制,体现了宏观调控的要求,1~9月份财政基本建设支出仅增长4.1%,减少了对投资过快增长的刺激。

  

展望全年,世界经济增长加速,国内经济增长动力依然旺盛,煤电油运的局面有所缓解,宏观调控保持稳健,第四季度我国国民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初步预计:全年GDP增长在9.0%以上。随着翘尾因素的逐步消退,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可望有所回落,全年涨幅在4.0%左右。就财政而言,后几个月影响财政收入增长的因素也比较多。随着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进一步显现,过热行业对税收贡献会进一步减弱,增值税转型试点,支持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免征、降低农业税政策的到位,出口退税进度加快等,都将影响全年财政收入的增长,财政收入增速将继续呈现前高后低态势。预计全年全国财政收入将增长15%左右。

  

二 2004年财政调控的主要措施

  

2004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适度调整和完善财政政策,主动服务大局,取得了良好效果。

  

1.积极深化农村税费和粮食补贴改革,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一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在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的基础上,减免农业税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力度也较大。已有8个省份免征或基本免征农业税,12个省份降低或自主降低农业税税率3个百分点,11个省份降低农业税税率1个百分点,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二是全面推开粮食直补工作。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预计资金总额可达116亿元。此外,还向13个粮食主产区拨付了良种补贴。三是认真落实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政策。对磷酸二铵销售和进口进行补贴、尿素生产企业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政策。另外,还进一步清理规范涉农收费,并安排资金支持禽流感防治。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粮食生产的恢复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2.适当把握财政投资的方向、力度和进度,有效减缓投资增长过快势头

  

2004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未雨绸缪,果断科学决策,中央预算安排国债项目资金比上年减少300亿元。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和中央宏观调控的要求,一方面,按照“五个统筹”要求,积极主动配合有关部门调整了国债项目资金使用结构,资金主要用于农林水、生态、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及卫生、教育等重点项目;另一方面也适当放缓了国债项目资金安排进度和基本建设支出进度。

  

3.稳步推进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有效促进外贸发展

  

在保证出口退税的正常需要、确保“新账不欠”之外,还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历史遗留的出口退税陈欠问题。目前,归还往年陈欠已进入收尾阶段,当年出口退税进度也逐步加快,第一季度退税62.86亿元,第二季度退税395.59亿元,第三季度退税达1121.59亿元。新的出口退税机制运行良好,出口退税陈欠的归还和退税进度的加快,增加了出口企业的资金,有效促进了外贸发展和出口的增长。

  

4.大力支持就业、社会保障及国有企业改革等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是认真做好“两个确保”、低保工作,落实中央关于就业和再就业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增加公共卫生支出,支持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及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设,支持吉林黑龙江两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二是积极主动地支持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支持促进加快铁路体制改革,支持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进行财务重组和改制上市,落实支持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两家保险公司上市的所得税返还政策,对部分地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等。三是认真落实了支持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各项财税政策措施。

  

三 2005年财政经济形势展望及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2005年经济运行总体趋向稳定

  

2005年,我国经济运行环境中有利因素较多,国民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总体趋好,主要经济体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经济预期也趋好。一些国际机构的调查研究显示,全球经济信心指数创下十年来新高。总体来看,2005年全球各地经济将会持续增长。当然,世界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值得关注,特别是地缘政治形势变化、石油价格的飙升、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美国双高赤字等。

  

从国内经济运行情况看,2005年经济运行的环境总体稳定。表现在:经济自主增长力量依然活跃,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仍有较大活力,特别是投资体制改革方案的落实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增值税转型试点的开展,将增添民营经济的活力;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发展仍有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宏观调控体系的完善也将为经济稳步增长提供保障。

  

考虑以上因素分析,2005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初步预计,GDP增长在8%左右,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将在宏观调控的作用下继续回落,但考虑到投资体制改革和增值税转型的影响,全年增幅仍将在16%左右的较高水平;消费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在10%左右;进口随国内经济的降温有所下降,在2004年形成的高基数上,增幅将在20%左右;出口将保持平稳增长,增幅预计在23%左右,全年将保持顺差。物价的涨幅会随粮食供求关系的变化趋于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在3.0%左右。

  

2.当前经济运行中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虽然经济运行总体趋于稳定,但其中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物价上涨压力依然存在。目前涨价的主要因素在于粮食和能源,但由于它们是其他产品的主要基础投入品,即使其自身价格趋于稳定,但其作为激发因子向下游产品传递的反馈效应不容忽视,未来物价上涨的压力依然较大。另外,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飙升也加大了未来物价上涨的压力。二是企业流动资金吃紧开始出现。银行信贷增幅持续7个月回落,特别是短期贷款回落幅度更大,而企业产成品资金增加明显(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同比增长20.5%,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9.1个百分点),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局面开始显现。三是体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存在“反弹”的可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下降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行政措施特别是停止土地审批,目前要素市场没有根本改观,反映资金、土地、自然资源实际成本的定价机制还没有建立完善,固定资产还有“反弹”的可能。特别是在前8个月全国商品房售价同比上升13.5%的驱动下,房地产投资增幅还有可能回升。

  

四 完善财政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2005年经济运行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宏观调控的任务依然很重。需要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措施,在稳定经济运行的同时,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作为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和深化体制改革的动力和契机,着力建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就财政政策而言,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宏观调控的需要,适时适度调整方向和内容,完善财政宏观调控功能。

  

考虑到我国经济冷热并存,既有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苗头,又仍潜伏着通货紧缩的可能趋势;既有某些投资过热的地区和行业,也有需要大力加强的诸多薄弱区域和环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公共财政职能中既有“越位”需要退出,又有“不到位”和“缺位”需要加强。财政政策转向既要适时,又要适度,核心是趋向中性,重在稳健,着力协调,放眼长远。其主要目标是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大局,服从服务于中央宏观调控大局,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既要防止通货膨胀的苗头继续扩大,又要防止通货紧缩的趋势重新出现。

  

1.在总量调控上,增量平衡,稳定财政赤字规模

  

考虑到转型期财政支付改革成本、支持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任务相当繁重,财政政策需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力度,保证国债重大建设项目收尾,有必要继续保持一定规模的财政赤字;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经济自主增长能力明显增强,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已初步建立,财政实力显著提高,财政赤字规模不宜继续扩大。今后一段时期,财政赤字规模可维持在目前的水平上。随着GDP的增长,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会不断下降。在积极做大经济蛋糕,增加财政收入的同时,要合理控制财政支出的过快增长,努力实现维持赤字规模不变的动态增量平衡。

  

2.在建设国债上,注重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一是适当调减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加快长期建设国债投资和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的并轨步伐,在现有财政赤字规模不扩大的情况下,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逐步增加到一定规模,相应逐步减少直至不发行用于上项目的长期建设国债。二是优化国债项目资金投向。国债资金从一般性竞争领域全面退出,转向公共领域。国债项目投资从拉动经济增长转向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协调发展,体现“五个统筹”的要求。

  

3.在支出结构上,有保有控,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区别对待、调整结构的调控方针,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既要减少对过热领域的投入,同时又要加强对薄弱领域的支持,推动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优化。一是贯彻“多予、少取、放活”方针,通过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政策,以及国债投资向农村倾斜,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大力支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逐步让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农村,促进城乡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二是在加快社会保障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基础上,财政支出向社会保障、再就业、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倾斜,并相应调整收入分配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并改善居民心理预期扩大消费。三是全面落实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优惠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和民族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四是切实采取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发展;积极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支持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实现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4.在制度保障上,着眼长远,推进各项改革

  

(1)推进税制改革。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积极推进税制改革,创造有利于市场主体自主发展、竞争力增强的宽松环境,体现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一是要认真做好增值税转型在东北地区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完善改革方案。二是要贯彻国民待遇原则,积极做好统一内外资企业税制的准备工作。三是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扣除额,逐步推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四是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大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五是进一步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发挥税收的产业调节功能,优化经济结构。

  

(2)推进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一是加快政府预算收支科目和政府财政统计体系改革,建立起政府债务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提高政府财政的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二是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加大将预算外资金逐步纳入预算管理的工作力度,继续完善政府间财政关系,提高预算的调控功能。三是继续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督和绩效审计,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四是逐步实行国债余额管理,丰富国债发行品种,增强国债的流动性,完善国债的金融调控功能。

  

(3)支持收入分配、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制度和体制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完善和规范公务员工资、各项津贴和补贴以及住房等制度,加强对教育体制改革的支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和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等措施,改善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协调城乡、区域发展,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的长效机制。 (作者:汪义达 骆晓强 单位:财政部综合司)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