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宏观研究 > 证券市场回顾与展望 > 正文
 

05年宏观调控政策选择和经济增长多方案测算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18日 17:16 中国网

范剑平 祝宝良 王远鸿

(节选)

在宏观调控和经济内在扩张动力共同作用下,2004年国民经济在高速运行中实现了平稳、协调发展。从运行态势看,国民经济仍处于2002年下半年开始的新一轮扩张周期中,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一批高增长“产业族群”投资自主性增长惯性较大,城市化发展加快,国际制造业向我国转移方兴未艾。2005年,在经济增长内在活力增强、国际经济环境保持稳定的背景下,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预计GDP实际增长8.8%左右。但由于价格指标的滞后性特点,2005年居民消费价
格总水平的上涨压力仍然较大。为了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增长,做好2005年的经济工作,不仅要在短期调控政策层面上实行“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要加大制度层面上的改革力度,建立遏制体制性投资膨胀的长效机制。在调控方式上应更加注重适时微调,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方面的独特功能;稳健的货币政策操作中更多运用利率等经济调控手段,引导金融机构自主控制信贷规模和速度。

一 宏观调控取得初步成效

2004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内在活力在2003年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进一步增强,内需外需同步大幅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但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表现更加突出,固定资产投资惯性冲高,货币信贷无序扩张,煤电油运供求关系更加紧张,物价上涨速度加快。为防止新一轮经济增长出现“大起大落”,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了“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宏观调控政策,出台了一系列土地管理、产业政策、货币信贷等方面措施。第二季度以来,经济形势出现一系列转折性变化,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开始初步显现。

1.农业生产出现转机,三次产业发展趋于协调

2003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降低农业税税率、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环境等社会发展项目的投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我国粮食生产扭转了自1999年以来连续5年减产的局面,夏收增产25亿公斤,秋粮丰收在望,全年粮食总产量有望突破4550亿公斤,比上年增长5.6%。上半年,第一产业增长4.9%,同比增幅提高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8.0%,同比增幅提高2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增长11.5%,同比增幅回落0.1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增速明显加快,三次产业的发展趋于协调。

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

2004年第一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7.8%,创近年投资增速新高。面对这种形势,中央政府提高了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加强信贷投放管理,全面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这些新出台的政策措施对投资过快增长起到有效抑制作用。1~8月,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2186亿元,同比增长30.3%,增幅比第一季度回落17.5个百分点。钢铁、水泥、有色等重点控制行业投资增速大幅回落。城镇新开工项目第一季度同比增长31%,1~8月份仅增长7.4%,回落了23.6个百分点。随着投资降温,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涨幅回落,生产资料价格同比增幅从4月份的最高值16%降至8月份13.7%。但固定资产投资在建规模仍然较大,投资品价格绝对水平从7月份开始又出现回升。

3.消费需求稳步上扬

2004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7%,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16.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同比加快8.4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增收形势最好的一年。随着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消费品零售额增幅逐月加快,1~8月份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9%,比去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剔除物价因素,消费需求实际增长9.7%,比去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投资增速放慢而消费加快表明,投资与消费不协调的状况得到初步扭转。

4.货币信贷增速明显回落

2003年下半年,在调整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窗口指导等政策引导下,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的势头曾经有所收敛。但2004年第一季度,贷款增速明显“反弹”,第一季度贷款累计增加9131亿元,同比多增加596亿元;全年新增贷款2.6万亿元的年度指标第一季度已经使用35.12%。3月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20.1%,增幅比上年末高1.4个百分点。

为了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中央加强了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通过再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提高了过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全面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要求商业银行依据产业政策调整贷款投向。在政策引导下,从5月份开始,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长偏快的态势明显改变,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大幅回调,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速度从4月份的19.1%,降至8月份的13.6%;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增长速度从4月份的20%,降至8月份的15.1%;M1和M2连续三个月双双降至17%的调控目标以下。

二 当前经济发展值得关注的问题

宏观调控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经济运行中旧有的突出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并出现了一些必须引起高度关注的新问题。

1.能源和运输“瓶颈”制约没有明显缓解

目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煤电油运紧张局面短期内难以缓解,上半年原油进口增长39.3%,成品油进口56.6%;6月份全路请车满足率仅35%左右,比去年同期下降16个百分点;目前全社会煤炭库存已下降到2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第三季度电力供应缺口可能超过3000万千瓦。产生能源和运输“瓶颈”约束的原因:一是前几年这些部门投资不足,近两年经济加快,“瓶颈”问题显现;二是消费结构升级引致重化工业发展增长加快,能源运输需求大幅增加;三是电煤价格机制没有理顺,导致电煤紧张,部分发电能力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要缓解交通能源的供需矛盾,一方面必须加大电源电网、大型煤炭基地、铁路、港口等的方面的投资力度,增加供给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需求管理,特别要理顺价格机制,从利益机制上调节需求。

2.信贷紧缩中贷款结构不符合宏观调控意向

金融调控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部分地区也出现了“一刀切”的紧缩信贷现象。信贷投放结构与宏观调控的意图也存在一定矛盾。2004年1~8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5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5945亿元。从贷款的期限结构来看,1~8月对贷款少增贡献最大的是票据融资,其次是短期贷款,两者合计少增5557亿元。而中长期贷款同比仅少增386亿元。

短期贷款主要用于当前生产,票据融资属于中小企业常用的融资方式。由于银行信贷收紧,中小企业资金更趋紧张,民间金融又趋活跃,民间借贷利率很高。从企业存款数据看,企业存款正由第一季度的同比多增“逆转”为第二季度的同比少增。第一季度企业存款同比多增284亿元,而第二季度则同比少增848亿元;到8月份,企业存款进一步下降。企业存款往往被用来衡量企业的资金充裕状况,企业存款增幅的大幅下滑表明了企业资金正变得越来越缺乏。如果下半年货币信贷继续保持目前的增速,由于货币信贷对经济增长具有半年至一年的滞后影响,2005年年初,经济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回落。

3.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的不良后果开始显现

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产成品资金9772亿元,同比增长20.5%,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9.1个百分点。企业应收账款净额20823亿元,同比增长16.6%,为近3年来的最高水平,“三角债”现象“死灰复燃”。1~8月份钢铁行业利润增幅比1~7月份回落9.3个百分点,有色金属行业回落8个百分点;建材行业回落22.7个百分点。如果库存和企业应收账款继续增大,将加剧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状况,降低企业的盈利水平,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并对银行的信贷质量产生威胁。

三 2005年经济增长的多方案测算

展望2005年,世界经济由强劲回升转向平稳增长,国际初级产品价格稳中趋升。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预测,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比2004年降低0.5~1个百分点,世界贸易增长率将降低1.5~3个百分点。

我国2002年开始的本轮经济增长周期是中周期与短周期的扩张期相互叠加的结果。从中周期趋势性因素看,推动经济扩张的主要有四大动力:一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既包括了城镇居民住、行条件的全面改善,也包括大量农民向市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二是由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的产业升级,汽车、住房、通信以及旅游这样一些新型消费具有产业关联效应,非常重要的明显特征就是出现了高增长产业“族群”,这是来自国民经济内生增长的表现。三是城市化加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和城市人口增加的消费市场需求。四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产业格局的调整,国际的产业、资本纷纷向中国转移,中国成为海外投资者的乐土、世界投资第一大国。这些中期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将持续10~20年,2005年四大动力仍将保持强势,城市化步伐会进一步加快,消费结构仍处在升级期,汽车、住宅等消费热点尽管在经过爆发式增长之后,其增长势头可能会有所减弱,但向上拉力不会逆转。受利益驱动和大市场的诱惑,国际产业资本向中国转移的步伐不会停顿,因此,经济稳定增长的中期需求动力仍在。

我国的4~5年一轮的短周期仍然带有明显的政府换届等政治周期特征,短期的政绩冲动使投资需求周期性膨胀。从短周期因素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以来,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的行为有所收敛,经济偏离潜在增长率的扩张势头逐步减弱。但作为先行指标的生产资料价格仍保持较高上涨幅度,巨大在建规模使投资惯性运行势能较大,即使从短周期看,经济增长的自发运行仍处在扩张期,宏观调控只是压抑了其增长幅度,但并没有改变其趋势。由于信贷收缩等宏观调控政策的滞后影响在2005年将更加充分显现,经济增长率将呈逐季回落之势,但在中周期趋势性因素的影响下,自发扩张惯性仍然可使经济在接近潜在增长率水平的区间运行,只要把握好调控政策力度,不会出现经济明显下滑。

总体看,200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比2004年略为偏紧。考虑国内外经济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特别是充分考虑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物价稳定、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等政策目标需要,我们测算了2005年不同的环境和政策力度下国民经济高、中、低三个不同增长前景。

1.中方案:GDP增长8.8%

如果世界经济由强劲回升转向平稳增长,石油价格稳中趋降。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2005年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减至600亿元,财政预算内建设投资比2004年增加200亿元,政府投资进一步向经济社会发展中薄弱环节倾斜。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微调,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维持在17%,新增贷款规模3万亿元。在上述条件下,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8.8%,增长幅度比2004年回落0.5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连续四年保持在8%~10%的潜在增长区间。基于投资周期和增长惯性的考虑,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名义增长率达到20%左右(实际增长率约15%左右),比2004年降低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幅预计达到12.4%左右,实际增长率(9.5%左右)与2004年持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高。受世界经济增长和基数等因素影响,出口增幅回落到21%左右,中国强劲增长的内需将使进口总额增长23%左右,全年贸易出现60亿美元的逆差。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左右,涨幅与2004年持平。新增就业900万人,登记失业率上升0.2百分点,达到4.5%。第一产业增长3.5%,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快于GDP 2个百分点,达到10.8%,其中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增长11.1%,第三产业增长7.8%。

这一方案的特点是兼顾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质量,在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同时,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下降,货币供应量平稳增长,较好地保持了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景气的持续性。

2.高方案:GDP增长9.4%

高方案与中方案相比,要求世界经济形势好于2004年,石油价格大幅度降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加宽松,建设国债保持1000亿元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维持在19%左右。在上述条件下,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仍然较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达到25%,投资对经济增长仍然保持较大的贡献率。由于经济景气度较高,收入增加较快和消费者预期改善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达到14%以上,但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进一步上扬,上涨率达到5%左右。出口增长22%,经济高增长使资源性产品进口的需求大幅上升,进口增幅达25%,对外贸易逆差达到116亿美元。

这一方案的特点是经济景气在高位继续上升,投资需求带动消费需求进一步回暖,就业压力减轻,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偏松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多数经济资源得到较充分利用的同时,能源、交通等“瓶颈”约束进一步加剧,并增大下一阶段通货膨胀压力。

3.低方案:GDP增长8.3%

低方案与中方案相比,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上突发事件使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国内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紧缩力度明显加大,建设国债减少到400亿元,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回落到1998~2002年平均增长15%的水平。在上述条件下,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比2004年下降1个百分点。投资新开工项目明显减少,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名义增长15%左右,增幅比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率下滑到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1%,比上年回落1.8个百分点;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20%和21%,对外贸易基本保持平衡。由于经济景气有所回落,煤电油运紧张状况明显缓解,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左右。

这一方案的特点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在煤电油运的约束条件下趋向平衡,投资降温有利于改善投资增长质量,有利于降低不良贷款率,但经济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就业压力更加突出。

综合看,我们倾向于争取实施中方案,这是在现有资源和体制条件下,主要依靠扩大国内需求,积极利用国际资源,有利于进一步延展经济扩张期,并兼顾宏观调控四大目标的方案,实施起来政策难度和风险较小。

四 2005年宏观调控应重点考虑的几个问题

2005年宏观调控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比较复杂,但总体来看,促成经济自主增长的健康因素多为中长期趋势性因素,而促成投资过度膨胀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从根源上看也是长期存在的旧体制因素,因此,做好2005年的经济工作,必须“远近兼顾、标本兼治”,不仅要在短期调控政策层面上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要加大制度层面上的改革力度,一方面建立遏制体制性投资膨胀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坚决破除各种障碍,让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经济活动充分发挥潜能。

1.落实投资体制改革有关措施,建立起有利于投资稳定增长的制度环境

宏观调控政策层面的各项措施(特别是总量政策类经济手段)对市场周期性投资膨胀的治理较为有效,而体制性投资膨胀的治理则更多需要通过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来实现。国务院在这一轮宏观调控的关键时刻及时出台了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有关决定,抓住了宏观调控中诸多矛盾的关键,为巩固宏观调控成果、实现标本兼治奠定了基础。2005年,引导投资需求健康增长,遏制低水平投资扩张,必须落实投资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向社会各类投资主体明示新的投资领域行为规则。

一要及时出台政府在企业投资核准环节中对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核准的具体操作细则。

二要及时出台规范企业投资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帮助企业及时获得相关信息。政府相关部门要向企业宣传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城市规划等法律法规中与企业投资相关的内容,投资主管部门要出台更加完善、更具可操作性的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特别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内容是一旦企业违法将承担什么样的法律后果,在执法环节上要避免执法力度时紧时松的现象。

三要及时清理和废止限制社会投资的过时政策和法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但有些行政部门仍然在执行与《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相违背的部门条例,2005年要集中开展有关清理和废止限制社会投资的过时政策和法规的行为,由国务院督查。

四要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对遏制体制性投资膨胀是一剂猛药,必须及时出台具体的政府投资责任追究法规,增强政府投资相关人员的责任性。

财税制度改革要配合投资体制改革。由于2005年投资扩张的惯性力较大,可在总结东北经验的基础上2006年在全国全面推出增值税转型改革,2005年宣布这一税制改革的决定,部分企业从投资成本着想会减少2005年新开工项目,推迟到2006年开工,从而减轻2005年投资扩张压力和投资体制转型初期的工作压力。

2.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继续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

积极财政政策已实行7年,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9100亿元,成效显著。考虑到2005年国际经济环境仍然比较有利,国内自主性增长能力较强,物价上涨压力较大等因素,并考虑到尚有相当规模的国债项目没有完工,还有一些重大工程或项目需要国债支持,在2004年较大的结转规模的前提下,建议2005年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缩小到600亿元,财政预算内的基本建设投资比2004年增加200亿元。

要调整国债资金与财政资金的支出方向,更多、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解决财政“越位”和“缺位”并存的扭曲状况。国债资金和财政支出要严格控制新上项目,而把重点放在支持在建项目的尽快建成投产,发挥效益上。同时,对有利于技术升级和优化部门结构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主导产业以及对于社会总体发展需要的公共产品和部分准公共产品中形成“瓶颈”制约的基础设施项目,如港口、铁路、电力、资源勘探等依靠地方财政又难以解决的项目继续提供支持。国债资金应重点向完善社会保障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生态环境建设和国土整治、加快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方面倾斜。一些重大项目可以考虑由国债项目足额安排或与预算内资金结合安排,不再要求银行配套贷款,减少国债投资带动系数和投资过热的压力。

3.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优化信贷结构

从2004年1~8月份的货币信贷数据看,货币信贷增长率出现大幅回落,考虑到全年物价的增长,目前的货币信贷的实际增长率已经偏低。如果新增贷款这种急剧回落的趋势今后进一步持续下去的话,很可能会造成许多已开工项目停建,银行已贷出的款项将可能难以收回,进而形成新的不良资产。为此,2005年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根据经济金融运行的变化适时加以完善,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调控目标应在16%~17%左右。2005年,应根据金融体系流动性状况,灵活调节公开市场对冲操作,保证金融机构正常的支付清算和合理的贷款资金需求,加强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和再贴现管理,注意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合理控制货币信贷总量,新增贷款规模达到3万亿元。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区别对待,调整结构”的方针,既要防止部分行业严厉禁止项目的“反弹”,又要防止经济活动中正常资金需求的不到位,切实纠正某些“一刀切”的现象。及时为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提供正常流动资金贷款,切实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煤电油运、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助学等方面的贷款支持,认真及时总结消费信贷实践经验,规范发展消费信贷,促进投资与消费的均衡发展。

4.适度上调存贷款利率水平,更大程度地发挥利率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2004年,货币调控主要运用了管住信贷规模的手段,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确保了全年货币信贷目标的实现。但是,管住信贷规模和稳定利率水平的做法,也产生了一些问题。首先,继续沿用和强化计划经济时代信贷管制的方法进行宏观调控,可能造成市场利率水平的严重扭曲,妨碍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其次,由于融资成本很低,利率过低刺激投资需求和个人置业需求的过度扩张,不利于从根本上控制投资的过快增长和防止经济大起大落。第三,由于信贷管制和低储蓄利率,造成居民储蓄存款增幅不断回落、民间集资和“资金体外循环”明显加剧,加大了新的金融风险产生的可能。第四,2004年物价水平在4%左右,2005年也将在这个水平,1年期居民储蓄存款利率为1.98%,考虑利息税因素,居民实际拿到的存款利率只有1.584%,利率水平大大低于今明两年的通货膨胀水平,实际利率为负对广大居民有失公平,同时,对社会资金的流动也产生了逆向调节作用。

因此,2005年,在以数量调节为主要特征的货币信贷调控取得初步效果之后,为了巩固宏观调控成果,货币调控方式应该加大向价格调节方式的转变,要放松信贷管制,灵活运用利率手段,更大程度地发挥利率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一方面,可以适当提高货币信贷规模,同时,为了防止投资、信贷增长重新出现“反弹”,实行逆向对冲操作而适当提高贷款利率。另一方面,为了改变储蓄存款负利率的状况,相应提高居民储蓄存款利率。同时,进一步推进利率的市场化及利率管制的放松。由于目前贷款利率管制已经有相当程度的放松,可以考虑放松对银行存款利率的严格管制。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