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文波:为保卫徐工而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9日 16:26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 |||||||||
证券时报记者 刘幼萍 借股改一周年之际,三一举办了媒体见面会。面对全国各地数十家媒体,向文波重申了两个观点:徐工不能被外资控股;徐工不能被贱卖。至于徐工由谁收购,甚至是否由三一收购都不重要。向文波称:我打的是徐工保卫战。
向文波认为,徐工不能由外资控股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外资再有钱也不能出让徐工控股权,就像美国人不让中石油收购美国石油公司一样。因为徐工并购案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产业安全问题。现在凯雷收购徐工不仅仅是徐工被贱卖,而是大甩卖。他认为他的第二个目已经达到。三一提出愿出价四亿美元收购徐工后,凯雷还要竞价。“我为国家多赚了1.45亿美元。” 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的 “徐工一会儿说三一没有提交方案,一会儿又说三一报价太低。事实上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的,倒是徐工在说谎。” 向文波说,关于与徐工合作一事,他查看了有关资料。2003年5月徐工董事长王民等访问三一,三一得知徐工有改制愿望。2003年8月25日,向文波和三一实际控制人梁稳根等与徐工高管见面。不久三一成立有关机构,聘请华欧国际作为中介机构,向徐工提出合作意向书。 至于出价太低,也不是事实。一是徐工并购的改制方案最初是多家参与的方案,不是85%独家绝对控股的方案。二是从商务谈判角度来讲,任何一项交易都会有一个出价和要价的过程。向文波认为,凯雷收购徐工肯定也不是一次性报价。 为什么徐工不愿被三一收购,他不得而知。但他认为把徐工核心管理团队的稳定即团队的利益作为改制的条件是不妥的。再者,即使外资收购了徐工,徐工的国际化思路还得靠徐工自己。 向文波质疑徐工去年业绩有压低价格配合被收购之嫌。徐工科技(资讯 行情 论坛)2004年净利润将近6500万元,2005年则亏损1.29亿元。“这种业绩是徐工科技历史上没有的,也是与我们认识的徐工科技太不一样的。”向文波不明白,本来三一竞争的对象是凯雷,凯雷没吭声,倒是徐工和他过不去。 为什么发表博客? 向文波表示,开始上博客是今年2月份的事。当时只是写写感想,回顾股改一周年。当得知徐工被外资收购、并且价格只有20亿元时,他就思考当时三一被徐工拒之门外,现在如果三一以高于凯雷的价格,能否收购徐工呢?这也是6月8日向文波发表的文章———《3亿美元,三一能否收购徐工》的原始想法。他说,他发表这篇文章的根本出发点是:作为同一行业的竞争伙伴,他太了解徐工在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了,出于责任,他认为徐工不能被外资控股,徐工不能被贱卖。至于三一能否收购徐工是退而求次的问题。后来事态发生了变化,徐工做出种种反应,他只好在博客上接二连三地做出回应。 向文波说,尽管他上博客惹了一些麻烦,但如果他能阻止徐工被外资收购,那么,他上博客也不后悔。 如果三一能够收购徐工 徐工改制尚未尘埃落地,向文波希望三一能够如愿。向文波说,“凯雷是工程机械业的外行,它如果能经营好徐工,三一更能做到。” 他的思路是,首先依靠徐工的员工和管理团队;其次对三一和徐工进行整合,包括市场网络、技术整合、生产制造、产品整合等,以提高两家公司的效率;第三致力于徐工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其竞争力;四是向徐工导入三一的市场机制。 在向文波看来,资金不是问题。他在多个场合已对此做出了解释。市场谣传三一收购徐工是为了拖跨徐工,三一阻止外资收购徐工是自己逃避市场竞争,向文波不认同:作为民企,三一是不会拿几十亿元收购了企业再拖跨它。三一一开始就与国际大企业竞争并生存下来,是不会害怕竞争的。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