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其他市场 > 日股遭遇活力门丑闻 > 正文
 

活力门事件在日本引发加强监管争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6日 06:54 金时网·金融时报

  记者 袁蓉君

  日本“活力门”事件被曝光已经一周了。虽然对活力门公司的调查正在进行中,尚无法得知该公司造假的问题到底有多少、涉及面有多广,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活力门”事件已经引发了日本各界对加大证券监管机构权力和独立性的争论。同时,25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张季风认为,该事件对日本经济、金
融以及政治的影响均不会很大。

  在上周东京检察机关发现了日本网络公司活力门公司的问题并搜查了该公司办公室之后,日本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SESC)的职责便成为讨论和研究的话题。本周一活力门首席执行官和3位公司高管人员被捕,使日本各界呼吁加强金融监管机构的能力建设和独立性的声音此起彼伏,尽管迄今仍未提出什么具体建议。

  “我们有必要考虑在多个方面加强(

证券监督委员会)”,日本金融厅长官五味广文24日表示。当天,日本政府官员开始讨论扩大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以便更好地在上涨的股价吸引更多普通百姓进入股市时保护他们的利益。张季风对记者表示,日本在经历了“金融大爆炸”改革后,金融监管已经强化了不少。在战略上的强化已经完成了的今天,日本不会因为“活力门”事件而对监管架构进行大调整。当然,在某个领域,比如证券业,加强监管是完全有可能的。

  一般而言,SESC如果发现某个公司有问题,会将其移交给日本检察机关进行正式调查。但在活力门事件中,检察机关却率先采取了行动,这使日本的证券监管机构颇为尴尬。东京的检察官以怀疑其违反日本证券法为由逮捕了活力门高管。他们声称,活力门利用不当的会计手法并散布虚假信息以提高公司在2004年的市值。这些指控与几年前在美国发生的“安然”事件有惊人的相似。东京证券交易所24日将活力门归入需要特别监督的

股票类别,显示该交易所正在考虑将其摘牌。鉴于投资者仍在抛售活力门股票,交易所还宣布限制活力门股票的交易时间。24日活力门股票下跌了31%至每股176日元,比1周前的702日元大大缩水。

  很多批评家指出,日本监管机构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之间存在较大的权力差异。日本财政金融大臣与谢野馨22日在一个电视对话节目中以美国证交会为例,表示日本亟待加强监管能力。日本经济新闻本周发表文章呼吁紧急立法以重组日本SESC,将其改革成为一个与美国监管机构类似的更加独立的实体。

  毋庸置疑,作为市场监管者,SESC的能力在很多方面都不如SEC。在日本,金融厅为日本的市场制定规则,SESC作为金融厅的附属机构,其主要职责只是执行这些规则。而与日本大相径庭的是,美国的具有制定规则和执行规则的双重权力。在日本,SESC雇员主要监督企业、投资者活动,或股价操纵、内部交易、伪造声明等证券经纪业务。当他们认为拥有足够证据时,会对违规者发出警告或采取行政罚款等措施。但是,鉴于SESC的工作是在金融厅领导下进行的,金融厅负责监管整个金融业,这意味着它不是像SEC一样是独立的机构。日本有学者认为,如果要履行作为市场监管者的职责,SESC显然需要更大的独立性。

  固然,一个更庞大的SESC不会必然导致该委员会更加有效。在美国,不管拥有多少资源,SEC也不能避免像安然、世通这样的公司欺诈案。但是在日本,市场监管者的历史要短得多,很多人认为,为SESC争取更多的资源将是一个好的开端。目前SESC有307个职员,而SEC有雇员3865人。SESC透露,SESC原来计划在今年4月1日开始的下一财年增加62人,由于预算的限制,目前已经缩减至11人。

  除了对市场监管可能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外,“活力门”事件对日本经济、金融,乃至政治的影响都不会很大。

  因在去年9月的众议院选举中力邀“人气”颇高的活力门公司总裁堀江贵文加盟,为自民党壮大声势,现任首相小泉纯一郎23日在国会遭到了日本反对党的猛烈“围攻”。有些人担心,堀江出事会不会“拔出萝卜带出泥”,引发日本政坛的动荡。对此,张季风表示,这种担忧没有必要。首先是因为,堀江在选举中最终落败,未能当上国会议员,即使是选上了,作为下级议员,他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其次,堀江参选时的身份是无党派人士,与自民党、民主党都没有什么关系;第三,在经历了去年提前大选的风波以后,小泉的政治实力正处于旺头上,而反对党民主党目前的情况是一团糟。“如果是小泉直接将堀江扶植起来,并与他在经济存在利益关系,那么,‘活力门’事件将在日本政坛掀起轩然大波,但现在尚没有迹象表明他们之间有这种关系”,张季风如是说,并对目前一些媒体大肆炒作“活力门”事件不以为然。

  虽然目前尚不清楚活力门公司是如何造假的,但是,如果真的像日本媒体揭发的那样,活力门虚报数字推高股价,进而用高股价套购其他企业,这是很恶劣的。中国企业可以从中汲取的一点教训是:不管是网络公司还是金融企业,都应踏踏实实地搞好业务,绝对不能造假。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