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隽:要复兴一座城市,绝对不是神话

罗隽:要复兴一座城市,绝对不是神话
2019年04月20日 01:41 中国经营报

  罗隽:要复兴一座城市,绝对不是神话

  罗隽

  从很多年前开始,当我们(编按:指本专题另一位作者何晓昕)刚刚到达欧洲的时候,就心里特别震撼,我去的是英国,英国为什么这么漂亮?每一座城市都非常有特色,呈现了千城万面之美。

  回到中国,经过这么多实际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工作,我就在思考,为什么过去40年改革开放,特别是近30年改革开放,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我个人有个总结,基本上是失败的。

  为什么会出现“千城一面”,乱象丛生的局势?这不是我说的,是高层领导公开说的,也应该是政府方面对我们国家过去40年城镇建设的综合评论。我在想,欧洲几百年、上千年的经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能不能在我们现代化的进程当中,中国的城市化当中,能够像欧洲一样积极保留我们的文化传统,就像高层领导近几年来在各种场合都提到的“只有历史和文化才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在我们刚出版的这本新书《时光之魅》中,关于“德国”那一节里,提到一个著名的人物温克尔曼,他被誉为“西方现代艺术史之父”。他研究古希腊艺术史的时候写过一篇论文,其中有句名言流传至今:“高贵的单纯,静默的伟大”。这也是我崇尚的美学观。在新书封面上,有一张我自己写的钢笔画,那是一个代表西方整个文化和建筑师根基的符号,所以,我们就把这个符号用到封面上去了。

  我们其实很早就不把自己定义为建筑师。首先,我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文化学者,有没有达到我现在不敢肯定,但这是我的追求。因为只有作为一个文化学者,你的写作才具有更广泛的意义。一个文化学者要具有哪些品质呢?我认为有三点:第一个品质是热爱学习,一定要谦虚,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第二个品质,你要思考,看书不是被动的,今天也到场的顾老(顾孟潮,中国建筑学会教授级高级建筑师)曾经对我说,看书要“站着看”,我特别同意他的观点。所以,我看每本书的时候一定会思考。最后一个品质,你是不是一个知识分子就看你是不是具有批判意识,我相信我自己是具有这三个品质的。

  什么是好的建筑师呢?一个好的设计,是具有社会学意义的设计;好的建筑,一定要具有社会功能;一个项目,不光城市还有单体建筑。我自己一直这样努力。当然,好的建筑在形式和空间上,也应该是带给人美感的。

  对于我们来说,历史建筑和城镇保护只是一个写作视角和理论视角。谈到对中国城镇化的指导,我们必须从这个角度建构,为什么几百年、上千年过去了,欧洲城市依然能够有文化的延续,能够做到千城万面之美。我们希望读者是从欧洲城市文明建设和城市文化构建的层次去读这本书,从这些理论和案例当中都可以得到类似的升华,这是我刚才引用顾老说的一句话“站着读书”。

  在这本书中,我们非常详细地介绍了欧洲意、法、英德这四个国家的建筑历史和城镇保护历程,还有理论构建,以及一些关键人物。这本书从文艺复兴时代开始,一直写到了21世纪的今天。为什么从文艺复兴开始?因为欧洲历史建筑保护历程,实际就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

  意大利、法国,当然是他们开头的。文艺复兴由意大利萌芽,法国是从国家层面,最早立法保护历史建筑的国家,他们从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开始之后。法国大革命有一点像我们国家的文化大革命,它把很多的古迹采用打砸抢的方式全给破坏了。

  我们国家现在也谈“特色小镇”,前几年谈的声音比较高一点,近期逐渐降下来了。我个人认为,“特色小镇”就是个伪命题。在我的记忆当中,中国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小镇,都是特色小镇,现在到世界各国走,只要是小镇,每个都有各自的特色,每个都是特色小镇。而中国有个倾向,刚开始的时候,房地产开发商结合政府,又想把特色小镇建设做成一个“房地产运动”。这种倾向,我个人认为是非常错误的。

  城市和建筑业界都知道了一条秘诀,要建设、修复一座小镇,就必须要有“故事”。法国有一座小镇,传说在中世纪时,有位圣女玛利·玛德琳的遗骨,被一个生人带到镇上,葬在教堂的地下,于是这个教堂成为中世纪朝圣的起点,就像印度的释迦牟尼遗骸埋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会成为圣地一样。

  这个玛德琳传说是耶稣的情人,后来法国妓女们把她视为保护神,从中世纪以后就有很多人来到这里朝圣。17世纪、18世纪之后,这个地方就衰落了。到19世纪,法国现代最著名的修复之父勒·杜克把这个教堂修复了,从此该小镇又得以复兴。有些自信的建筑师会认为,一个项目就能复兴一座镇子,能复兴一座城市,这绝对不是神话。

  再一个就是博物馆的例子,我想举新书的“德国篇”里提到的柏林博物馆岛。通过这个例子想告诉大家,建筑师能够做什么。柏林博物馆岛修建了德国第一栋博物馆,时代背景是受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运动潮流影响到了德国,普罗大众要建设公共博物的呼声特别高涨,德国皇家撑不住这种人民的呼声,只好答应要建第一座博物馆。

  当时皇家建筑师辛克尔是个非常有智慧的人,开头故意拖延博物馆的建设,准备在岛上找一个老房子做改造。碰巧法国卢浮宫已经对大众开放了,德国人也要有面向大众的博物馆。在民众呼喊之下,辛克尔把博物馆选址放到了皇家花园正对面,这也是当时的皇宫。辛克尔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把博物馆所在的城市中心,作为一个以科学、艺术、教育功能为主的,面向大众的城市中心,与皇权对峙。

  从他所画的博物馆内景透视图可以看到,画个人放在那儿,又并不是人的比例尺度,是想告诉大家,这个博物馆已经是大众的博物馆,而不是皇家的博物馆。接下来陆陆续续的,都按照他的构想建设,他还有一个更长远恢弘的规划布局。

  这个岛上的博物馆建出来之后,变成欧洲博物馆的样板,因为它也采用了许多新的设计理念。这个博物馆很快变成欧洲博物馆的样板,因为它也采用了许多新的建设设计。

  我相信,任何一座城市都有终极的目标,就是要塑造城镇的“文化身份”。如果你塑造了城市的文化身份,那么这个城市就成功了,一定会持续永久。

  本文系本报记者谭洪安根据2018年底由三联书店举办的《时光之魅 欧洲四国的建筑和城镇保护》新书发布会上,作者的现场演讲稿整理,已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责任编辑:李锋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5-10 泉峰汽车 603982 9.79
  • 04-24 日丰股份 002953 --
  • 04-23 有友食品 603697 --
  • 04-17 运达股份 300772 6.52
  • 04-17 中创物流 603967 15.32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