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陪餐制真有效吗

校长陪餐制真有效吗
2019年03月23日 01:06 经济观察网

刘远举

    近些年来,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备受舆论关注。不少人呼吁实施校长陪餐制。日本就有成功的先例。日本的学生餐既卫生又营养,其制度规定就包含:学生校餐由校长先试吃,班主任陪同。

新政终于来了。3月19日,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健委等三部委共同发布《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明确中小学幼儿园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

其实,校长陪餐制并非首次提出。早在2012年,教育部等15个部门印发《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等文件,规定为确保食品安全,学校负责人应陪餐,餐费自理。近年来,全国各地很多学校都实施了校长陪餐制。

校长陪餐制,有用吗?答案是肯定的——有。

陪餐有两个效应。接触效应与绑定效应。先说接触效应。校长陪餐,促进了校长接触学生餐,接触多了,发现问题的机会就多,就能及时纠正。

但是,这只是陪餐制度的机制之一,甚至并不是大家最期待的机制。大家最期待的,其实是绑定效应,是希望用“餐食不好威胁到校长本人的健康”来形成威慑,从而导向监督。

先讲一个典型的绑定效应。二战期间,美国将军巴顿在一份报告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牺牲的盟军战士中竟有一半是在跳伞时降落伞失灵摔死的。巴顿叫下属严查此事,但下属说已经向厂家反应好几次了,但厂家总有各种理由。巴顿一听很恼火,立即把厂长找来,让他背降落伞从高空跳下。巴顿说要不定期抽伞包让他跳,从此战士们再也没有因为降落伞失灵而死亡。这个故事,或许是杜撰的,却是典型的绑定效应的例子。

但是,稍加分析不难发现,在校园食品安全中,绑定机制其实是很弱的。

降落伞不好,是一种即刻而巨大的危险。但是,餐饮不是降落伞,没有即刻的、巨大的危险,这种利益冲突远远不够。校长未必对自己吃的饭菜多关心,就如校长可能吃街边的盒饭一样。利益冲突不够,自然也不会因为自身吃到坏的东西而冲冠一怒,和供应商撕破脸皮,然后把自己也拉下水承担责任。

而且,设置利益冲突,是为了破除勾结。校长与供应商或有勾结,但其实并不至于故意放纵劣质食材,这种勾结对校长得不偿失。实际上,真实情况是,校长只要发现了食材不好,肯定是要干涉的,不会冒自己职位风险来为供应商赚黑心钱。所以,绑定是树了一个稻草人的靶子(勾结),然后用并不有力的武器(校长吃了拉肚子)去打。

如此说来,试吃并不能形成绑定效应,仅仅只有一个接触效应。而接触效应,不能长期执行,最终会不了了之。

要校长陪餐制度,关键在于设置利益冲突。顺着这个思路,不难发现,“坏食品”产生的利益冲突,最大的损失者是学生以及家长,那么,有效的监督机制就应该、也必须把家长纳入进来。最关心孩子吃得是不是好、是不是健康的莫过于家长,最有监督热情的也莫过于家长。多所学校食品安全问题的曝光,家长都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提升校园食品安全水平不能光靠学校负责人的责任和良心,也不能靠绑定校长拉肚子的陪餐制度,而是要让家长来紧盯。

更深层次看,还有一个制度与人的问题。

我们只看到了日本非常好的校园餐饮制度,但是,却没有看到制度背后的人。日本人守约、有耻感文化、有公共性、道德水平更高,这才是日本校园餐饮的根本保障。

那么,人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公德源于公共性,在原子化的社会中,公德是无根之木。中国人缺乏各种组织化的社会关系,比如,一个举报老板黑心食材的员工,很难得到相关社会组织的支援。另一方面,中国人又处于各种严密的关系之中,各种组织、单位形成了一种稳定的结构。当缺乏社会化的网络来对抗这种结构时,人人随大流,做坏事被揭露的风险很小。

所以,解决校园的食品安全问题,短期的办法,是把家长的监督引入,家长有持续不断的动力去提升食品安全。长期来看,只有一个以社会公德、公共性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网络,才能使人摆脱原子化状态、摆脱稳态结构,在相互监督中,加大做恶的风险,加大自身的道德约束,从而提升个体道德。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来自于经济观察网)

降落伞 校长 巴顿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3-27 中创物流 603967 --
  • 03-21 三美股份 603379 32.43
  • 03-18 亚世光电 002952 31.14
  • 03-14 震安科技 300767 19.19
  • 03-14 永冠新材 603681 10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