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假如凯雷收购永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 04:14 中国青年报

  赵冰

  凯雷收购徐工和国美收购永乐成为今夏也可能是今年最受关注的并购话题,但二者的命运却大相径庭,一个还处于水深火热的胶着中,一个已经开启了庆祝的香槟。两起并购案就像两部风格迥异的电影,让人无法不对其中缘由进行深刻反思。

  拉锯战与闪电战——从交易过程来看,国美收购永乐是快刀斩乱麻,虽然遇到了一些小的抵抗,但基本上都属于交易双方的讨价还价策略,从媒体得到消息到最终成交也不过一个月不到的时间。而凯雷收购徐工则没有那么幸运,即便从2005年10月双方签订股权买卖协议到现在也已9个月的时间。闪电战体现了资本市场的效率,而拉锯战则吞噬着企业的活力。不可想象徐工在这样的环境下是否还能保持本应该具有的活力和状态。

  拉锯战对企业,对国家,对买方,对卖方都没有好处,但谁也不敢承担给拉锯战画上句号的责任。徐工集团、省政府、

商务部,谁都在对国资负责,谁都无力负责。这些巨大的资产对国资管理部门来说,是它的,又不是它的;是我们全体国民的,但我们全体国民又对它无能为力。

  价格拷问的烈火清风——两个案例的一个鲜明对比是:对于徐工案,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价格,而价格问题更是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讨论。虽然很多对价值的评估方法还值得商榷,对徐工价值的各种指责甚至是口诛笔伐一直不绝于耳。徐工和凯雷乃至国资部门都被置于烈火中。而在永乐案中虽然大家也关心价格问题,但舆论对于该价格却出奇的平静。

  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来说,政府应该在批准或否决某项交易之间作出选择,正如联想收购IBMPC业务时美国政府的所为一样。价格从来就是企业乃至股东自身的事,政府没有能力也毫无必要对价格作出判断。但是徐工的国有性质使得问题复杂起来。众所周知,国资转让的底线是净资产,但价格高于净资产是否就意味着不流失呢?显然不是。在真正的所有者缺位的情况下,无论徐工以什么价格出售,恐怕操刀者都难以洗脱“贱卖”的罪名。

  商业并购与国企难题——永乐案是一场典型的商业并购,在这个交易里不管是永乐还是陈晓都不是失败者,他们得到了他们希望得到的,并且以自己认为适当的价格,至少这是他们利益最大化的结果。这就是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范例,也是

资本市场的真正意义。而以徐工案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却由于代理制度的问题而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配置。一个是没有失败者的合作,而另一个可能会演变成没有成功者的战争。

  国有资本正常流转的出路在于两个方面:科学的价值评估和严格的信息披露。只有依靠科学的价值评估,才可能得出国有资产的公允价值范围。也只有通过严格的信息披露才能保证阳光下的交易。为了保证个体股东利益不受侵害,资本市场必然以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作为保证。而在国资领域,徐工和凯雷以保密协议作为保持沉默的理由,但是这对于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责任的国资部门显然是不适用的,他们理应对交易作出说明和对问题作出解答。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