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调控产能过剩不能总由民企买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0日 12:06 中国经营报

    作者: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傅勇

  宏观经济的风吹草动总是牵动着各方的神经,即便是可用“高增长、低通胀”作为完美结语的2005年也丝毫没有让人“省心”。在最近的短短一周内,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先后释放强烈信号:从明年开始,推动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调整将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命题。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产能过剩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产能过剩或许会成为相关行业兼并重组、产业整合的催化剂。这种看法本身值得考量。因为市场有效调节的基础是市场机制的完善。而我们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企业产能过剩,一方面生产仍在疯狂扩张,这表明当前的产能过剩在根子上就不能用市场行为来很好地解释。

  以钢铁行业为例,目前该行业生产能力已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与此相对应,据统计,

钢材价格自今年4月份开始呈下滑之势,部分建筑用钢材价格已接近或低于生产成本;前十个月,钢铁行业利润增幅已同比大举回落52.2个百分点,一些企业生产经营颇为艰难。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建、拟建的钢铁生产能力亦已分别达到7000万吨和8000万吨。类似反常现象是不少领域的现状。

  考虑到产能过剩背后的人为推力,及其对宏观稳定、金融等可能带来的重大影响,市场调节耗时而成本高昂,采取相应的调控手段无疑是应时之举。

  近日,从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的讲话中,可以预期两个方面的措施将被采取。其一,完善行业规划政策,加强与金融、土地、环保、安全监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提高准入门槛,甚至对一些行业,如

钢铁业原则上不办理相关手续。其二,依据法律法规,淘汰落后产能,依法关闭一批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企业。考虑到该部门在调控中的独特角色,我们应该认为这是体现未来产业导向的权威观点。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我们应该期望这些手段继续收到显著的效果。然而,笔者不免有些担心:这些行政色彩浓厚的政策措施很可能通过“一刀切”的方式对一些有效率的企业造成损害。规模较小的企业显然是首当其冲的对象。虽然,在那些广受关注的发生产能过剩的行业,规模经济特征明显,但在一定时期和特定的条件下,仍然存在“小的是美好的”可能。另外,从前一轮

宏观调控的情况来看,民营企业的利益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实际上,在进入这些行政垄断势力较强的领域之前,民营企业已经等待了很长的时间。

  总之,宏观调控是重要的,但是谁应该承担以及谁在承担宏观调控的成本在某种程度上更为重要。而在这一方面,社会各界和相关部门应该投入更多的思考。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26,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