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地为牢导致重复建设 天然气行业急需统一规划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5日 10:52 中国产经新闻 | |||||||||
CIEN记者朱力 北京报道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副局长吴贵辉近日透露,中国天然气行业将全面对外开放,上游开采、中游管道建设和下游市场整个产业链都将对外开放,鼓励外资来华投资。 但这不可避免遇到的一个问题是,竞争的无序。作为能源供给的重要选择,一个“
三强争相上马 “建管道就是为了卖自己产的气” 这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并早已习惯了的中国石油工业生产方式 成为日渐高涨的中国天然气市场竞争的法则。在这一规则的支撑下,西气东输、LNG、东海气田都在使劲往里挤。 在西气东输领域,中石油仍然是当仁不让的霸主。“谁投资,谁使用”,成了中石油在管道天然气行业的一条铁律。西气东输管线全长约4000公里,计划年输气量120亿立方米,是中国最长的天然气输气管道。这样一来,中石化和中海油只能另辟蹊径。 在急速扩张的天然气市场中,中石油不可避免地与中海油和中石化的LNG展开了全面交锋。就在西气东输全线商业运营的第二天,其主要目标市场——上海就面临竞争对手的争夺。中海油LNG项目的供气规模远远超出中石油西气东输对上海的供气量。 “我们在上海、浙江、江苏等地拓展LNG项目,并不是与中石油的西气东输过不去。当然,仅从企业自身的角度而言,肯定存在着一定的竞争。”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新闻发言人刘俊山向记者这样描述二者的关系。 LNG如果赶在这些项目投产前送气的话,“中石油”到嘴的肉,就要飞走了。于是,在西气东输项目全线运营之后,中石油终于腾出了手,将更多的气力放在了LNG项目上。 中石化采集于东海气田的天然气也是中石油“西气”的竞争对手之一。从这些看似杂乱的历史,原本的天然气之福,定将演变为一场天然气之乱。 气源不足引发“气荒” 就在3家公司都在热烈争夺最后的黄金一公里时,不少人士站出来泼冷水。 “天然气运营的自然垄断特性,导致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手段失灵。”国家计委能源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兴珊认为,“无序竞争的结果,可能出现像眼前的‘电荒’一样出现‘气荒’,导致市场主体缺位。” 中石油集团石油经济信息研究中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也对这种做法表示担忧,尽管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急迫地希望上马天然气项目,但是一窝蜂上项目带来的一种可能的忧虑是气源的落实。只有同时获得西气东输、LNG和东海气田的气源,才能确保供气需求,也能在不同气源之间有所选择。 油刚倒进锅里,燃气灶突然熄灭。这样的事情,对刚从湖北恩施州土桥坝回到金凤苑家里做饭的张女士而言,过去从来没发生过。同一天下午,住在宣恩县城的袁大娘不得不加上一件外套,对于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来说,寒冷让她难以忍受。这是发生在今年1月20日的事。 种种迹象表明,全州供气危机已经到来。但是,为何全州境内铺设了约400千米长输管线、400千米城区管道、500千米庭院管网,利川、恩施、宣恩、咸丰等县市相继开通天然气,还会出现天然气供应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恩施天然气管网的惟一气源点——建南气矿开发的气井少、集气设备落后、输气管径小,加之只能启动1套脱硫装置,即使满负荷工作,生产能力也只能达到18万立方米,根本无法满足恩施、万州、建南镇3个管网每日20万立方米的需求。“一个饼子几个人分,结果谁都吃不饱。”有人这样形象地比喻。 建立竞争规则迫在眉睫 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认为,国家对天然气发展必须统筹规划,有所协调,从用户、目标市场、价格等方面全盘统筹,健全管理体系和法规,避免出现恶性竞争。 不少专家认为,国家有必要成立一个完整的天然气产业管理体系,国家应在石油天然气行业建立起公平、稳定的永久性综合管理体制。考虑到上游和下游领域的构成不同,所需的监管及其程序也不同,因此,可分设永久性的上游和下游监管委员会。 针对目前现行石油工业体制,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提出了名为《关于在石油天然气产业中打破垄断、引进竞争机制的建议》的提案。建议取消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的政府职能,建立过渡性的政府监管机构,对天然气市场准入、定价等进行监管;引进竞争机制,打破南北分治局面;在《反垄断法》及相关法律没有出台之前,建立公正处理垄断企业与其他企业纠纷的过渡性的法规和行政裁决机制等,同时加快制定《石油天然气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