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叶檀:天然气行业市场化是个画饼充饥的伪命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1日 01:24 每日经济新闻

  叶檀 每经评论员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天然气国际峰会2005”论坛上,中国三大石油巨头一致表示,国内天然气价格过低,不利于天然气的开发与供需平衡。

  这样的呼吁我们并不陌生,前些时日国际成品油价格高涨时,国内三大石油巨头在
获取高额利润的同时,一再强调,国内成品油定价必须走市场之路,与国际接轨。只是因为近来国际市场成品油价格下跌,这些巨头们才偃旗息鼓。

  同日还有另一则消息,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副局长吴贵辉透露,天然气上游开采、中游管道建设和下游市场整个产业链都将对外开放,鼓励外资来华投资。中国也将在“立足国内、适度引进国外资源”的原则下,适度进口海外天然气资源。这表明了中国政府在天然气行业打破垄断的态度。

  但开放市场知易行难。天然气与石油是重要的伴生产品,在我国其控制权仍为三大巨头所把持。从天然气产量增长情况看,2004年全国天然气产量408亿立方米,中石油产量占全国天然气产量的70%。

  作为重要的基础资源,由于勘探开采投入巨大以及管道运输的自然垄断,后来者很难参与竞争。我国的油气开采既然已经划地为界,西气东输等主线管道的相继建设成功,行业内的基本垄断架构已经形成。就连拥有巨资的世界石油巨头也知难而退———壳牌和

优尼科退出东海天然气项目,壳牌、埃克森-美孚以及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退出西气东输项目———天然气行业的对外合作项目尚且有限,遑论民资进入。

  可见,市场化虽然动听,在近几年内只能是一个画饼充饥的伪命题。

  市场化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定价机制的市场化。与国际市场价格相比,国内天然气价格确实偏低:来自发改委的数据显示,目前原油、天然气和发电用煤之间的比价关系,国内约为1∶0.24∶0.17,而国际市场约为1∶0.6∶0.20。数据背后的大背景是,随着

能源结构的调整与管道建设的完成,我国天然气需求快速增长,供应缺口不断扩大。天然气生产与销售商面对的是一个有着无限增长潜力的市场。在国际天然气市场上既然存在“亚洲溢价”,行业垄断者觊觎“中国溢价”自然在商业情理之中。

  我国目前的天然气定价实行的是政府指导价,其定价机制为:国家计委制定计划内天然气井口销售价格和计划外井口销售指导价格,供应商可在指导价上下10%范围内浮动计划外售气价格;天然气输送费的制定以成本加适当利润为原则,目的要保证不低于12%的内部收益率,天然气输送费用必须经发改委批准;净化费由天然气生产商制定,也须经发改委批准。

  可见,天然气的供应商享有一定程度的定价自由,但他们需要的是全部的定价自由,换句话来说,即实现定价的市场化。事实上,这些巨头在政府定价体制下也曾有黄金岁月,1997年、1998年我国气价比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高出一至三倍。还应该提及的是,国际上根据天然气进口比例的不同,价格相差悬殊。通常天然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在制定价格时的策略以低价销售为主,以培育市场需求,使天然气定价最终自然走向市场化。看来,天然气行业的市场化能够尽快落实的只有定价市场化,而在现阶段,所谓定价市场化就是涨价的代名词。关键的问题不是涨价或降价,而是实行真正的市场化。如果有关部门能力推市场化,真正嘉惠国内民众,则功莫大焉。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5,9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