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航空业竞争日益加剧,机票代理销售市场烽烟四起。在由机票串联起来的“食物链”中,正规的机票代理商和“黑代理”,即没有机票代理销售资格的经销商,不仅没有成为正邪势不两立的对立双方,反而在种种利益驱动下,成为携手合作的“伙伴”。
市场混乱 “黑代理”泛滥
如此匪夷所思的怪现象,凸现出当下混乱的机票代理销售市场,以及其监管的乏力和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在全国各大城市的机场出口、宾馆大厅以及繁华路段,人们常会收到由“黑代理”雇佣的大量人员发送的机票订购卡,上面标明的折扣经常低得让人难以置信。实际上,这种低折扣正是“黑代理”为吸引顾客购票所惯用的伎俩之一。据了解,在用低折扣引诱顾客订票后,“黑代理”便将这些散客集合起来,以团队的名义向正规代理商购票。因为团体票能够拿到更低的折扣,“黑代理”趁机赚取其中差价。但如果散客没有凑成团,他们承诺的折扣就不可能兑现。
张某今年国庆用在大街上接到的机票订购卡预订了一张从重庆至贵阳的7折机票,但票被送到机场时却变成了9折,而且还收取了20元送票费。张峰说:“直到那时我才明白,为什么代理点一再劝说我在机场拿票。只好自认倒霉了。”
不止是一些旅客上当受骗,民航部门也深受其害。近年来,对机票销售代理方面的投诉呈上升趋势,约占全民航旅客、货主投诉总件数的1/3。由于“黑代理”几乎都是几个人、几部电话组成的临时“游击队”,常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旦他们卖出的机票出了问题,乘客登机遇到麻烦,“黑代理”马上销声匿迹。民航贵阳售票处副经理彭敏说,“很多‘黑代理’打着我们的旗号,乘客登机遇到麻烦后,旅客就找到我们头上。”
各取所需“黑白”联手
记者调查了解到,贵州省在中国民航贵州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注册的机票代理商只有49家,但市场上的“黑代理”却超过200家。而重庆、四川、广州和北京等地的“黑代理”数量也无法具体统计。
根据民航管理部门的规定,要取得机票销售代理商资格需要经过严格审批,要有固定的独立经营场所、相应的注册资本、电信设备以及至少3名取得航空运输销售人员相应业务合格证书的从业人员等。那么,在严格的审批下,“黑代理”为何能如此泛滥呢?
实际上,正是本该与“黑代理”势不两立的正规机票代理商为其提供了“生存空间”。据了解,航空公司通常会对达到一定机票销售额度的正规代理商给予高额奖励,卖出的机票越多,得到的奖励就越多。有的正规代理商为拿到航空公司的奖励,便通过豢养“黑代理”来扩大其市场份额、增加销售额。我国航空管理体制2003年进行改革后,航空公司给予机票代理商的代理费由机票销售额的3%调高到6%以内,这无疑赋予了机票代理商追求更多销售量的利益驱动力。
对“黑代理”而言,严格的审批制度使他们必须要依靠正规代理商才能买到超低价机票,从差价中获利;而对正规代理商而言,虽然他们将机票的利润都让给了“黑代理”,但自己却可从航空公司获得奖金,“坐收名利”。
监管乏力 养“黑”成患
本应水火不容的“黑白”两代理之间的这种“暧昧”关系,严重损害了顾客的经济利益以及航空公司的声誉。然而,尽管如此,有关方面对“黑代理”的打击却总是“点到即止”。
据了解,航空公司的心态也十分矛盾。一方面,“黑代理”欺诈顾客造成投诉,严重损害了航空公司形象,增大了公司的运行成本;但另一方面,目前航空业竞争十分激烈,各大航空公司为争夺客源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因此对帮助他们占领市场的“黑代理”也很难痛下决心“赶尽杀绝”。
与此同时,对“黑代理”进行查证的难度也很大,即便查实,也没有任何依据可以对其进行处罚。包括民航管理、公安、工商和城管等部门,都缺乏管理和制裁“黑代理”的明确的法律依据。“我们目前的执法依据是1993年出台的《民用航空运输销售代理业管理规定》,‘黑代理’不在我们的管辖范围内,因此我们也很难对其进行处罚。”中国民航贵州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市场处陈天虎说。
据了解,目前行走在法律空白中的“黑代理”日益猖獗,在机票代理销售市场上甚至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许多诚信经营的正规机票代理商也因“黑代理”的大量存在而身陷困境,甚至不得不尴尬退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