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的海市蜃楼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1日 08:28 第一财经日报 | |||||||||
汪小意/文 我在2005年8月阿里巴巴和雅虎中国10亿美元并购案之后才看到这本《抢滩传媒的傻子们——解读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并购案》。美国人妮娜·蒙克著,王德伦译,中信出版社2005年8月推出中文第一版。
作为一名记者,在多次报道中国互联网业的大小新闻之后,才看到这本详细描写当年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并购案(应该是企业合并史上最大的失败案例)的书,真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时代华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的20年代末,还可以更远一点。大概没有多少人知道,时代华纳帝国的创始人亨利·卢斯和中国有缘。1898年,亨利·卢斯出生在山东蓬莱的一个美国传教士家庭,5岁就热衷于布道。那么,就比较容易解释,他为什么后来热衷于新闻了。 时代华纳从一本《时代》杂志开始,它后来却变得无比复杂。就在今天,时代华纳董事会正在为如何“处置”当年“吞并”时代华纳的美国在线而苦恼。这个“欺负”过时代华纳的新兴互联网企业在2001年1月10日通过换股方式和有70多年历史的时代华纳合并,当时,美国在线小得“还不到可以买啤酒”(《华尔街日报》语)。现在,美国在线的业务却成了时代华纳公司的包袱。 本书详细描写了美国新闻界捕捉、报道时代华纳—美国在线1630亿美元的惊天并购案的过程。这场巨额并购的所有财务手续在短短3天内完成,而分别服务于双方企业的财务顾问机构每家却赚到了6000万美元佣金。像这样的细节书中还有很多,都足以让今天在中国从事互联网及传媒业新闻报道的我们浮想联翩。 时代华纳经历了许多次大大小小的并购。当现代传媒的机会摆在了资本的面前,总是有各种力量推动着这种融合,直至建立起一个非理性的、过于庞大的传媒帝国。你会发现当一个传媒公司发展顺利时,就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什么都想要,而悲剧或许就隐藏在这种贪婪中。 由于并购众多,立于公司政治金字塔顶端的董事会和CEO不可避免地需要权谋。李文大概是本书着墨最多的一个人了。他在1972年加入时代公司(并购华纳公司成为时代华纳是1990年的事了),因为成功地创办了HBO,此后扶摇直上直至权力巅峰。2001年圣诞节前,屈居来自美国在线的凯斯之下的李文宣布辞职。 这个影响美国传媒业30年的巨子在退休后说:“我从来没哭过,但是现在我经常哭泣。” 读者可能会疑惑,这到底是一个大公司的历史,还是一个个具有古希腊神话英雄情结的大人物的历史。传媒业是一个影响公众的行业,但从卢斯开始到李文,每个人都在阐述自己的传媒理想,并将这种理想“凌驾”于公司业务之上。书中提及的每一个人,包括一些昙花一现的人及一些败军之将,他们对能够在一个影响公众的行业内获取权力都曾如此热衷。这大概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名利双收的行业。 作者妮娜·蒙克是《名利场》的高级编辑。在传媒业多年的工作经历使她能得到更多直观的信息,也使她能够把传媒业大人物描写得更加可信。里面每个人都善于作秀,在聚光灯下振振有词。 我印象颇深的一个细节是,李文曾在1994年12月14日向公众介绍了他的一个庞大计划:花30亿到50亿美元建立全能网(FSN)。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一家饭店舞厅的舞台上,李文当着500名观众,拿着遥控器,屏幕上根据他的指令,出现了史泰龙和莎朗·斯通主演的《炮弹专家》,然后不断切换,在FSN的网上商城上,甚至还可以购买邮票和棒球帽。不仅如此,李文还和在奥兰多的一个家庭演示了互动的纸牌游戏,这在当时确实是创举。 这个李文称之为“传播业的转折点”项目在3年后放弃。今天,我在中国公司身上看到了类似的冲动。盛大公司宣称要花费4.5亿美元在新的家庭娱乐业务上。尽管无法根据历史上的失败来断定此后的成败,但读到这样的细节,不能不让人横生喟叹。 我列举这样的细节只为了说明,传媒业是一个美丽的行当:建立起一个让人人感兴趣、人人肯付钱的商业性网络是巨大的诱惑。每个人在权力和财富的高位上都很容易受到这种“海市蜃楼”的召唤,然后纵身一跳。接下来的一幕或者是巨大的欢乐,也或是不绝的心酸。 但是,作为读者,能通过本书回顾时代、华纳传播、特纳传播、美国在线等企业是如何从无到有,又是如何结束和开始一个个新的“时代”,的确是一件很快意的事情。要知道,今天,我们无不在受到各种现代传媒的影响,包括你正在看你手上的这份报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