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通们的MIX生活派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2日 13:01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姚博海 实习记者 银 霞 在老北京的街道胡同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因为不同原因爱上了北京。无论是在南锣鼓巷还是五道口,你都能看到他们和老北京一样侃着大山,聊着京韵。在他们眼中,这个城市的发展如同正在上演的一部记录片,他们不仅是看客或游客,而且是主角,每个人都在这部片子里演绎着有着不同外表却越来越中国化内核的角色。 老胡同的混血文化 “我的品牌会超越GUCCI,PRADA,因为它们是独一无二的。”在南锣鼓巷的61号,Dominic Johnson Hill把自己对北京的印象刻在了T恤上,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品牌。很多人都说英国人严谨,但Hill是新一代的英国人,他们这一代喜爱时尚与个性,他也成为了第一个将英国流行的street culture(马路文化)带入北京城的人。“这家店刚开始生意并不好,那时的北京人买东西是看价钱和面子,不过现在不同了,越来越多的青年们追求自己的个性,他们喜欢自由,喜欢自己的ID。” Dominic是这一带有名的侃爷,已经来到中国15年的他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中国通。为此他还起了一个很有特色的中文名——江森海。“我来中国的时候是1993年,很喜欢当时的江泽民主席,特别想买他戴的那种眼镜,所以就取了‘江’这个姓。” 除了中文名字有特色,江森海的“创可贴8”也是这一带有名的地理坐标。在江森海的“创可贴8”里,摆满了各种各样你熟悉却又无从找寻的东西。红金鱼的脸盆、铁皮保温瓶、嵌着大红花的钟表,总之已经被老百姓淘汰了的“古董”,在这里都能瞧见。 每天一大早,当南锣鼓巷的夜店都还沉睡在朝阳下的时候,江森海就已经和邻居大妈把店打理好,然后挎上相机开始了一天的北京记录。“北京城变化太快,光用眼睛去看已经不行了,我每天都用新的眼光去审视这个城市,这种感觉在其他地方是没有的。”因为江森海的记录,如今的“创可贴8”里挂满了充满北京文化符号的T恤。诸如“农民工是最可爱的人,他们不应被我们遗忘”,“妇女也能当英雄”,“收药,电话……”“宫爆鸡丁”等极具特色的T恤都是卖得最火的。“尽管像‘收药’这类东西是不好的,但是我把它印在衣服上就是一种黑色幽默,大家不必因为不好的东西而去回避它,在笑一笑的同时去把这个问题引起社会关注不是更好吗?” 要开武馆的英国“厨师” 在北京,胡同里的餐厅绝对是一大特色,Will和他的葡萄院儿就在雍和宫斜对面一个曲径通幽的胡同里,稍不留神就会错过,当你已经准备放弃寻找的时候,它却突然出现在你眼前。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种探险后获得的满足感油然而生。很多人来这里是奔着Will的厨艺,考过英国厨师证的他做得一手特色英国家庭餐,地中海PIZZA就是他的杰作:“我敢保证,在北京绝对吃不到第二家胡同风味的PIZZA。” Will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迷,他有一个很特别的中文名字叫卫涛榕。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呢?Will一肚子委屈。原来他有一个很有气魄的名字叫岳威,但Will的中国妻子是研究姓名学的高手,她感觉Will的名字杀气太重,于是就起了现在这个名字,说这是连算命先生都佩服的满分名字。不过Will对改名的事耿耿于怀:“一般跟别人介绍时,我就说我姓卫,卫生纸的卫。”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