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强调货币政策供给效应的时候到了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2日 12:45 华夏时报

  刘 伟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蔡志洲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研究员

  现实中我们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威胁,长期看,又面临着严重的通货紧缩的压力。中国从来没有过的宏观经济失衡,使得货币政策的效率递减。在目前的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应用得相当密集,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所没有的。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到了强调货币政策的供给效应的时候了。中国应该根据所面临的复杂局面,注重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综合应用,系统地治理当前的通胀。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货币政策的特殊性面临着一种特殊的失衡背景,对货币政策的方向选择甚至整个宏观总需求政策的方向选择都产生了严重的困扰。中国宏观经济失衡的特殊背景是中国宏观经济已经保持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一方面,持续高速增长使中国国力确实有所提高,另一方面,持续高速增长是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进行的,使得市场对经济的约束性以及市场的作用程度提高。这使得现在中国经济失衡与过去的情况大不相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市场化的深入使整个经济资源各个方面的配置纳入市场程度越来越高,市场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相对市场需求不足、相对过剩的矛盾开始突出。反映在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上,就是在现实中我们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威胁,可是从长期看,又面临着严重的通货紧缩的压力。这是中国从来没有过的宏观经济失衡。

  宏观调控存在两大矛盾

  出现通缩的主要标准通常有两个,一个是物价指数负增长,第二个是经济负增长。如果物价指数负增长和经济负增长这两个现象出现一个,可以认为是开始出现通缩的迹象了。而就中国而言,考虑到一篮子物价计算中的误差问题,通常把2%的物价上涨认为零增长。按照这个标准,从1998年到2007年这10年间,仅有2004年和2007年超过了这一标准,其他8年都处于物价低迷状态。即使把2007年偏高的消费价格指数加入以上的系列,从长期看,这一时期的平均指数仍然是属于通缩。物价水平下降是一个表象,通缩背后还有一系列的经济变化事实作为支撑。第一,消费品市场长期低迷,消费需求疲软,内需不足。第二,失业率在不断增长,1995年年末官方城镇登记失业率是2.9%,失业人口520万,而2007年年末官方城镇登记失业率达到4.1%;第三,产品过剩和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尖锐。近几年商务部多次调查显示,我国的消费品中供不应求的商品很少,而在投资品中,供不应求的商品所占的比重一般不超过10%。如此普遍和严重的过剩,是出现通缩衰退的重要表现。这三个经济客观事实印证了中国十年来的物价低迷,反映着中国长期和随时面临着进入通缩与衰退的危险和压力。

  但与此相对的是,中国在目前又面临着巨大的通货膨胀的压力。从厂商来看,上游产品(投资品:煤、电、运、油;重要的生产资料:建材、钢材、铝材等)的价格这几年一直涨得很快,这意味着下游产品的成本已经涨高了。而现在大多数下游产品的实际价格没有上涨,不是因为没有成本推动(成本推动的压力已经很大了),而是因为市场需求疲软,下游产品卖不出去。但只要市场需求有所浮动,生产成本就能马上体现到价格中。2007年的猪肉和食品价格的上涨就是这一矛盾的鲜明反映。从社会发展来看,由于中国的体制及社会发展阶段等一系列的原因,中国经济中大量的真实成本和费用是以隐蔽形式存在的,没有计入现实的价格。对资源的过度使用、对环境的破坏、对基础设施的超前折旧,这都是成本,实际上是要付出代价的,应当计入到现在的价格中。但由于体制和社会发展阶段上的原因,这些成本并没有计入到现在产品的价格中,而是把这些费用留给了将来。将来再用的时候要弥补现在的损失,这就增大了成本。所以等到市场条件发生变化时,这些成本都会体现出来。

 [1] [2] [3] [下一页]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