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的钱怎样为人民谋福利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2日 12:46 华夏时报
本报评论员 任孟山 3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我想讲一个公共财政的问题,这是很少涉及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温总理大致表达了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我们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使公共财政更好地进行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好地改善民生和改善生态环境。第二,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第三,在这5年,我要下决心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让人民的钱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层面较多,关涉利益广泛而复杂。但是,如果从最简单且最容易实现的层面讲,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不妨从公开预算开始。在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表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改革预算制度,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既然要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首先应该做的是,要让人民知道“人民的钱”是怎样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的,要让人民知道“人民的钱”都是花到了哪些与人民利益相关的地方。 也许有人会说,财政部提交的关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中,并非没有提到这些内容,比如: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各项支出合计5625亿元,增加1307亿元,增长30.3%;教育支出1561.76亿元,增长45.1%;医疗卫生支出831.58亿元,增长25.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61.61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4.2%;加快建立健全廉租住房制度,中央财政安排资金68亿元,增加17亿元……似乎这些数字就可以表明预算已经公开了,但情况显然并非如此。 按照“强化预算监督”的说法,这样以亿元作单位的预算报告,实在让人无法监督,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这些钱到底是怎么花的,其中涉及的各种支出比例各占多少。如果从纵向的历史角度讲,这些数字的公开已经进步了,因为原来的预算报告都是要加密级的,不能随便向公众展示,即使是人大代表也不过是在开会的时候让你看看,随后就收回了。但是,我们显然不能以这样的眼光来看待并评价改革结果,假若如此,我们会一直沉浸在所谓进步的喜悦中。因此,必须以“人民能不能满意”的标准来评价改革结果,只有大项没有小项的预算报告,只有最终数字公布没有公开辩论过程的预算报告,当然无法“让人民满意”。 实事求是地讲,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政府的财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以上数字的展示表明中国正从建设型财政转向民生型财政。这是一种极重要的理念转换,与转变政府职能,迈向服务型政府紧密相关。因为,中国原来的公共财政有着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促进经济建设,比如为了做大做强国企,就为亏损的国企买单,将它们的呆坏账一笔勾销。现在看来这种状态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当下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矛盾是公共品短缺。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经济的总量是提升了,公共品的数量却没有得到相应提升,这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提高造成了很大障碍,而且成了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短板”,解决的迫切性日渐增强。我们不是说公共财政不能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而是说公共财政已经完成了阶段性的历史任务,现在到了必须转身面向公共品建设的时候了,需要用大量的财力补上历史欠账。而我们的国家现在也并非没有这样的财力:2007年的财政收入超过5万亿元,全国财政比年度预算超收723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超收4168亿元。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