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拉动内需是产业梯次转移的关键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9日 13:54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评论员 熊仁宇

  2008年,在中国的外商似乎都在思考一个问题,走还是留?在这一年里,中国制造业借以席卷世界的成本优势遇到了严峻的考验,劳动力成本上升、税收优惠减少、人民币持续升值等等都是外资离开的理由。外企出逃的新闻也频频见之于报章,北有山东韩企"移情",南有江苏台资"别恋",中国这片曾经令人追逐的热土,如今也蠢动着被放逐的危险。

  从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上讲,一国的经济腾飞首先是利用劳动力的价格优势,然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劳动生产力水平,促进产业升级,逐步将低附加值的产业再转移出去。历史上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的发展都是沿着这一路径进行的。现在轮到了中国,中国已经连续四年保持劳动力工资两位数的增长,去年的增长速度更是排名全球第一,劳动力成本上涨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除此之外,税制改革和汇率政策进一步地降低了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与中国相比,邻近的越南、老挝甚至印度的生产成本更有竞争力。

  与日本、韩国等小国经济不同,中国作为大国发展外向型经济面临着普遍的区域、城乡发展脱节的问题。在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收敛于发达国家水平的同时,中部、西部地区却处于欠发展的状况。按照我国政府的期望,产业转移的方向不应是将低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南亚国家,而是沿着东部、中部、西部的路径在国内梯次转移,以平衡我国经济地图同时化解就业压力。但是转移的决定权并不在政府,资本特别是外资只能被利益所主导。现在与我国中西部地区争夺这些资本的无外乎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柬埔寨和南亚的印度。据媒体报道,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低15%~30%,印度也能低10%以上,管理人员的工资更是能低上一半。

  我国中西部的劳动力成本能否低于我们的竞争对手尚带疑问,即使真的能有一定竞争优势,物流成本却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我国现在所要从东部地区转移的产业大部分属于用于出口的制造业,"三来一补"是这一行业的主要形式。原料、产品两头在外的模式意味着较大的物流成本,在原油价格突破百元之后,物流成本面对着上行的压力。据专家估计,油价突破100美元,将令物流企业成本上升15%至20%。国际物流巨头当然不会坐视成本上涨,运费的提高在所难免。与海运成本相比,无论是公路运输还是内河航运都将大幅提高物流成本。东南亚国家的海港城市与我国中西部地区相比显然更具优势。

  我们认为,生产成本优势并不是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与东南亚抗衡的武器,真正的武器是中国的内需市场。全球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理论上蕴藏着世界上最大的购买能力。中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工资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虽然降低了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但另一方面却孕育了消费能力惊人的产品销售市场。随着物流成本进一步提高,销售地生产所带来的红利才是弥补我国劳动力工资上涨的有效手段,才是外资珍视的利益之所在。我们与东南亚国家竞争的真正的优势在于我们所拥有的市场和购买力。我们的地方政府与其在税收、土地政策上使出浑身解数讨好外资,不如将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消除启动内需的各种障碍。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