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改革仍须大修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2日 15:07 经济观察报

  李利明

  在18日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坦陈: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我们认为,面对困难,尤须多谈改革,通过改革来解决问题。因为,当前面临的诸多困难,正是改革不彻底的结果。

  面对去年11.4%的GDP增长率和4.8%的CPI指数,防过热和防通胀成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在美国经济不景气和能源资源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外部环境下,实现“双防”的困难相当大。然而,如果我们回顾既往,实际上从2004年上半年开始,几个宏观经济主管部门就着手于宏观调控,但是几年下来经济过热的势头越发明显,而通货膨胀水平也越来越高。其根源无非两点——汇率制度改革不够到位;继续依靠传统的宏观调控方式,特别是越来越依靠行政手段进行调控,而没有考虑在全球化背景下政府调控经济方式的改革。

  当前的经济困难仅仅是需要改革的表现之一,改革的动力不足已经成为中国面临的一大问题。在遇到现实的困难时,一些肩负重任的机构和部门并不是想着通过制度和体制的改革来解决,而是考虑通过对现有制度和规则的“完善”来解决。其潜台词是:基本制度和体制方面我们已经不需要改革,只需要在一些技术性问题上面进行细枝末节的修补就可以了。

  分析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表象掩盖了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一些人中,自满的情绪开始弥漫,他们心满意足了,认为已经不再需要进行大的改革了——现在这样刚刚好;另一方面,由于进入深水区的改革将更多地触及深层次的体制问题,将更多地触及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巨大利益,因而遭遇的抵抗和阻力将越来越大,改革越来越难以推动,或者改革的初衷与结果相距甚大。换句话说,改革改到自己头上,所谓动力自不免一泄而空。

  改革的实质是利益调整,通过减轻或者消除部分的既得利益来实现整体福利的改进。我们所知的改革是,我们不可能在不改变现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让大多数人获益,必须由改变这些东西而改善整体福利。而那些心满意足者、抵制改革者口中所谓的 “完善”,则意味着我们应该“知进退”了,应该懂得回避某些禁忌。而我们恰恰认为,那些东西不能回避,也无从回避。目前我们的制度和体制,无论是行政管理体制还是具体的经济制度,还有不少计划经济的残余存在,远远谈不上完善,并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并不可能仅仅通过细枝末节的修补就能够达到理想的状态,还需要通过改革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并且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从制度到技术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改革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只有通过不断改革、不断打破既得利益,才能保持经济的长久活力和竞争力。

  始于2004年初的国有银行改革曾让我们看到了改革的力量所在。与宏观调控成效不大相比,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化解了巨大的金融风险。回想国有银行改革之初的巨大历史包袱和财政困境、改革过程中的 “外汇储备注资是否合适”、“国有银行贱卖论”等种种激烈争议,倍知改革难度和阻力之大,但是一度被认为在技术上已经破产的中国三家国有银行,现在成为全球上市银行市值前三强的事实,证明了改革的实实在在的成功。

  如今,与改革初期的“摸着石头过河”相比,中国改革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已经明确,那就是建设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具体而言,在中国早已成为WTO的一员,贸易依存度高达65%背景下,应该多多地比照一下,看看我们还有哪些规则和“潜规则”与WTO的精神不相容,并以此为基准进行改革。改革改了三十年,停顿下来无出路。须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现阶段的改革,乃至今后仍将不断追求日新又日新的长远年头里,我们需要的还不是“裱糊匠”,而仍是“大修工”。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