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民企走出去要一步一个脚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5日 06:48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记者 赵晓霞

  当前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生力军。同时,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已成为我国政府决策层的共识。但如何走出去?怎样才走得好、走得远?成了此次“两会”上的热点话题。

  “小帆船”应对“大海”  

  ——需要时间考验

  “中国民营企业现在已经有国际化资源配置的要求和需要,正处在一个企业自身国际化发展的战略需要的阶段。”全国政协委员、传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冠巨谈到目前民营企业发展状况时说,“中国民营企业的思考也到了这一阶段,而且开始尝试进入国际化的布局,发展势头很好。”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分析报告(2006年度)》中的分析也证实了这种势头。预计2007年后,将有更多的民营企业在海外建立营销基地,扩大加工基地。同时,一些企业还将建立研发基地、资源基地、融资基地和人才基地,部分基地将建在发达国家。

  对这种发展势头,徐冠巨还有一种“冷思考”,“企业的设想和企业实际上是否有能力进入这个阶段,目前还处在一种碰撞之中”。在他看来,要做到真正的国际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的企业成长历程毕竟很短,一只小帆船要进入大海,那里的浪有多大,水有多深,我们还不清楚,能否适应,需要时间的考验,同时,这也是挑战。”

  徐冠巨认为,中国企业的通常思维是“由小做大”,即先是地域性、区域性、全国性,最后才是在世界范围内去考虑,“中国市场大是促成这种思维的一个原因。”徐冠巨说,这和国外的一些企业从开始就有全球性的视野不同,因此,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而其间的差异也是我们企业走向海外必须考虑的因素。

  “盲区”与“误区”并存

  ——需要政策援手

  全国政协委员、科瑞集团董事长郑跃文认为,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在“走出去”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在加工业和制造业领域显示出了比较优势,形成了较强的国际

竞争力

  然而,虽然国家鼓励民企到境外投资发展,但我国现行政策体系主要是针对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管理,在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管理上形成了一定的“盲区”和“误区”。概念上,民营企业已被涵盖其中,可实际上民营企业缺乏畅通的对外投资渠道,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和保护。

  郑跃文指出,当前有必要基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的五项原则,加快政府专业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与制度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经营。政府对企业既要管理,也要服务。他建议,对于民营企业用自有资金开展境外投资,应简化审批程序,用备案制代替审批制,并放宽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的行业准入。同时,根据企业性质和资金来源,完善并简化相应的审批程序,提供信息服务、配套优惠政策。

  “在国外做企业风险很大,企业家大多不敢倾家荡产地去做,所以需要几个企业联合投资,应该允许‘走出去’的企业建立产业基金,由专门机构来做基金投资。”郑跃文说。

  从“家里”到“外面”

  ——需要量力而行

  委员们分析民企“走出去”的困难、挑战,出发点和目的无非是让民营企业顺利走出去。对现在一些企业的做法,徐冠巨很赞同,“他们非常务实,量力而行,稳扎稳打,秉承了中国企业一步一个脚印的优良传统。”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工商联副会长王祥林对“走出去”就非常谨慎。他的企业所开发的产品技术含量很高,“我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市场前景应该没问题。”王祥林说。事实也确实如此。他的企业在国外销售的很多产品都是销售商看中后主动找上门来的。但现在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销售并不乐观,虽然销售到20多个国家,但量并不大。“在海外的价格太高了,我8毛的价钱给销售商,他转手至少卖到1.5美元。当地人不大能接受。”有预期的市场前景,海外销售量却不高,面对这种差距,王祥林说,“现在还不打算投更大的资金去海外发展,要待企业的资金等各方面条件成熟一些,再去考虑。”

  在王祥林看来,民营企业要参与海外市场竞争并取得成功,首先要保证产品质量,树立企业诚信,这是关键,“不保证质量会很糟糕”。

  徐冠巨认为,外国企业到中国来投资,成功的例子大多是“本土化”做得比较好的,我们也应该借鉴他们的经验,“家里毕竟是家里,外面毕竟是外面,但中国企业的生存能力是比较强的。”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