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宪容:目前国内的CPI编制方法真是科学的吗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3日 06:43 每日经济新闻 | |||||||||
易宪容 最近外国投资银行高盛就中国官方公布的消费数据提出两个方面的质疑:一是中国官方的消费数据没有显示出中国居民消费形态的快速转变;二是这些消费数据的覆盖面不够全面,数据未包含居民服务性支出。因此,用这些消费数据来判断中国的经济形势容易受误导,如认为居民的消费率占GDP的比重过低、居民的零售消费增长没有周期性等。
对于高盛的质疑,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负责人3月30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CPI的编制方法是科学的,数据也是可靠的。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居民对消费品价格变化感觉与政府部门统计数据存在很大背离,就在于住房是投资品而不是消费品,因此,住房价格上涨不能反映到CPI中。居民为什么会有消费价格上涨的感受,往往是因为有的人将居民生活负担轻重的感受与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相比,将居民收入水平或支出水平的高低与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相比,将不属于CPI统计范围内的商品或服务价格变动与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相比,这些都是不科学的。 这一答复看似有理,其实失之粗糙。民众的感觉真是不能够与官方的统计数据统一吗?目前国内CPI的统计真是科学的吗? 居民真实感受可能一次不真实,也可能一些人的感受不真实,但不可能居民全部感受或所有人的感受都不真实。退一步说,如果民众的感觉与官方数据差异如此之大,不也同样反证了官方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存在真实性与科学性的问题吗? 官方发言人还说,官方的CPI编制系统从1950年就开始,无论是从经验上来说还是历史数据上来说,都有相当的科学性。但是,把不同经济体制下的数据进行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其连续性的意义不大。即使是以改革开放后的1978年为界,在1978年到2005年近30年的时间里,整个经济制度、经济条件、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变化的现实经济生活面前,官方的CPI数据编制的滞后已是不争的事实。 官方数字统计不把住房作为消费而是作为投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规定,个人的住房消费是指当住房用于居民居住时,租住的,其租金计入承租人的消费支出;还有,自住的,比照相应市场(租金)价格,以虚拟房租形式计入房屋所有人的最终消费。也就是说,目前国内居民购买房子是投资而不是最终消费,居民的住房最终消费仅是指居民所支付的房租,而且这种房租国家统计局是无法计算出来的(特别是对于计划体制下所分的房子来说),或计算出来也不反映真实居民消费(如2004年居住类消费仅733元)。目前与居民居住服务相关的消费早就占居民消费很大的比重,如果统计不把这种消费反映在数据中,特别是权数过低,看上去居住类消费增长不小,但它对CPI的贡献率有限。 如果假定官方的CPI编制是科学的、数据质量很高,那么为什么迟迟无法做到将CPI编制过程与程序、样本的取得、不同消费品的权数等公开化、透明化呢?CPI编制不公开、不透明,既不利国家与企业的经济决策,也剥夺了广大民众与研究者的知情权。 我们的统计数据强调与国际惯例接轨,那么,为什么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CPI编制却迟迟无法反映?比如,目前城市居民消费比重较大的教育消费、医疗保健消费、住房消费等都无法反映在编制中。在发达国家,这些方面CPI权数与类型随经济生活的变化而随时调整,以免与现实经济生活脱节。不能够反映现实经济生活指数编制,其对经济生活的解释力如此之弱,这样的数据能够说是科学的吗?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