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摒弃文革思维 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公共辩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3日 09:46 东方早报

  早报美国特约撰稿人 薛涌

  最近展开的改革大讨论,与以往的讨论不同的是,由于有了互联网这样的公共平台,普通百姓积极投入,表现出了相当的参与意识。这是中国走向开放、民主社会的一步。

  在整个讨论中,大多数媒体,不管自己的立场如何,都刊登各种意见。然而令人不
解的是,一些过去有“自由派”声誉的学者和媒体,对有广泛参与的公共讨论不仅不欢迎,甚至试图以文革式的手法来封杀不同意见。

  以张维迎《理性思考中国改革》一文的刊载为例。该文打印出来竟达七页半之长;最近又发表他的长篇采访,辩称他不是“主流经济学家”。一人独占一家报纸的言论空间到了如此程度,还说自己不是“主流”,这本身就已经具有莫大的讽刺意义。但更值得一读的是这篇文章的编者按。引用如次:3月3日,本报发表张维迎署名文章《理性思考中国改革》……该文引起了积极的反响。但也有人表示,“普通人的直觉判断有可能比专家学者的实证数据和逻辑推理更接近于真相。”在一些网站的“网友评论”中,人们对该文的理性逻辑不予置评,而是继续断章取义,恣意谩骂围攻,非理性的狂欢和喧闹被发挥到了极致。事实上,在这些“声讨”张维迎、嘲弄“理性思考”的人中,除了自我加冕的“民意”代表和挥舞着意识形态大棒打击他人的人,更多的是一些缺乏历史知识的年轻人。他们不仅没有经历“三反五反”、“反右”、大饥荒、“文革”等一系列的荒诞与扭曲,即使对“改革”的来龙去脉,也并不十分了解,对当下改革中出现的种种复杂的、综合的问题,自然说不清是非与祸端,于是,“情绪发泄多于理性思考,直觉判断压过逻辑分析”。

  张维迎的文章引起了什么样的“积极反响”,人所共知。但是,说反对张维迎的人要么是“自我加冕的‘民意’代表和挥舞着意识形态大棒打击他人的人”,要么是“一些缺乏历史知识”、“没有经历‘三反五反’、‘反右’、大饥荒、‘文革’”、“即使对‘改革’的来龙去脉,也并不十分了解,对当下改革中出现的种种复杂的、综合的问题,自然说不清是非与祸端”的年轻人,则未免有些文革笔法了。许多批评张维迎的人,对“三反五反”、“反右”、大饥荒、“文革”等不仅有认识,甚至有记忆。恰恰是上引编者按这种“挥舞着意识形态大棒”的做法,让人想起了那个血腥的年代。我在“不理性的理想思考”一文中指出,人不是活在真空中,都有自己的利益。把自己的思想描述为超越个人利益的“公共理性”,把论辩对手的意见说成是由个人利益出发,这本身就是不理性。自由经济的宪政基础,实际上就是对这种纯粹的“公共理性”代言人的不信任,所以即使对民选的政治领袖,也有权力制衡的制度安排。

  左大培先生则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的“有限理性”说起,指出张对这些经济学的最新发展还很无知。特别是张一方面说民众只知道发泄情绪、没有理性,一方面又把自己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建立在“理性的经济人”的预设之上,显然不能自圆其说。这种批评是否有道理,大家可以见仁见智。但怎么能够把持有这些观点的人说成是“挥舞着意识形态大棒打击他人”呢?到底谁在“挥舞着意识形态大棒”?对于年轻的网友,这条编者按则以不值得理喻的口吻否定掉,干脆搞起“年龄歧视”来。不错,许多批评张维迎的网友是20多岁的年轻人,但当今经济改革的走向,涉及他们的切身利益。而且,未来二十年,中国主要必须依靠这些人来承担经济发展的重担。他们的劳动所创造的财富,是张维迎等“主流经济学家”日后养老的基本资源。谁有权力剥夺这一代人的发言权?在美国一个高中生可以当选市长。而在我们那些不堪回首的年代,你过了四十还是个“青年”,一有不同意见,仍被视为年幼无知,等等,等等。我作为张维迎的同代人,就是这么长大的。当时听这样的教训不耐烦时,心里曾暗暗发誓:等我长到了可以教训下一辈的年纪时,一定要对年轻人厚道些。然而,这条编者按似乎还坚守着几十年前的“主流”意识形态。

  更不可理解的是,在刊登张维迎的文章前,周其仁在该报发表文章,不指名地批评我的《中国不能永远为世界打工》。我打电话给该报编辑,指出周引用我的文章时曲解了我的意思,希望能作一个简短的回应,并随即寄去了稿子。但这样的要求被拒绝了。我当时满腹狐疑,但还是尊重他们的立场,把稿子送到别的报纸刊载。想不到过不了多久,一篇批评我批评周其仁的文章居然在该报刊出。这不禁让我想起文革时大批判的阵式:我们饱读了没完没了的批判稿,但被批判的人到底说了什么,我们从来看不到。

  任何媒体都有自己的立场。但是,坚持自己的立场并不等于无视不同意见。比如美国的《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乃至CNN、FOXNEWS等电视新闻网,虽然有自己的倾向,但都要从自己对手的阵营中请专栏作家或主持人,保持意见的基本平衡。用“主流经济学家”挂在嘴边的时髦话说,这就是避免“信息不对称”,这也是媒体保持自己信誉的基本手段。所以,我希望这则编者按的作者在教训没有经过“文革”的下一代的同时,自己也反省一下:自己是否还陷在文革心态中不能自拔?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29,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