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衡:谨防外资并购中国企业陷入双重标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3日 10:41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 |||||||||
某种意义上讲,将外资挡在门外就意味着拒绝突破“金融升级关” 本刊特约研究员 周子衡/文 正当由全国工商联《关于建立国家经济安全体系的建议》的提案掀起如何对待跨国并购的争论告一个段落的时候,随着徐工改制问题又风波再起,“警惕经济安全、国家利益受
事实上,同样的情形也曾在欧洲上演。几年前,英国的沃达丰公司恶意收购德国企业,引发了欧洲大陆的激烈讨论。2005年,中海油失手优尼科等一系列中国公司海外收购计划受阻,国内舆论也颇感挫折与不平。无论成败,跨国并购恰似体育竞技,总会激发出或强或弱的民族主义的“杂音”甚或弥漫着丝丝的“敌意” 中国的产业组织体系产生于计划体制,脱胎于行政部门,官僚色彩浓厚,惯于操控行政权力资源,拙于在资本链条上角力。就企业部门自身而言,如果出了国门,便以市场公平竞争为号召实施最为大胆的海外并购;坐进家门,便从国家战略安全的高度来认识与应对外资并购,如此便会陷入“双重标准”的陷阱。 产业发展要求突破“金融升级关” 中国奉行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近28年,工业增长极为迅猛,进、出口贸易均已位列全球三甲。依靠的是:企业与政府部门的政策纽带,以及企业与金融部门的项目纽带二者的拉动。然而,单凭工、贸两条腿支撑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系的庞大身躯是极为脆弱的,中国经济体系必须强化其金融资本力量,以支持产业资本或商业资本站稳脚跟。 这就要求企业部门熟稔政策推手和项目推手外,尚须强化“金融推手”的功夫。 在国内首当其冲探索“金融推手”的功夫的是德隆、科龙等企业。它们虽有一系列工贸佳绩,却在“金融推手”中只身犯险,冲撞法网,兵败如山倒。资本大鳄更热衷于财务并购而非产业并购;况且身为民营企业,在政治角力占了很大比重的中国并购中败北就显得不是那么难以理解了。 显然,单凭企业部门的角力是不够的,还需要金融部门积极参与到产业并购中来,其途径有二:银行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问题在于:中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两条渠道都不通畅。目前,股权分置改革尚未完成,股市交投并不活跃,债券市场也受到低利率水平的约束;而银行信贷方面情况也没有好多少,根据央行去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货币流动性(M1/M2 )明显下降。今年1月,货币流动性进一步下降。主要原因是,银行体系的信贷增长放缓,居民存款增长较快。除此之外,国家强力平抑房价、车市竞价激烈、医疗与教育支出持续攀升,使得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受限。这些反过来刺激了居民储蓄激增,今年2月末,居民储蓄跃升为15.12万亿元。应当说,中国经济体系事实上遭遇到了金融瓶颈! 金融资本发展受阻,产业资本扩张的后劲就明显放缓,产业组织并购调整遭遇到了“金融卡位”。这在以往见诸于中小企业,现蔓延到大型企业,中国产业组织的资本升级全部面临金融资本短缺的压力。由此,经济社会就需要更为客观、更为清醒地看待外资并购中国企业。 某种意义上讲,将外资挡在门外就意味着拒绝突破“金融升级关”。 “双重标准”陷阱? 在今年全国工商联一份名为《关于建立国家经济安全体系的建议》的提案中曾指出:“跨国并购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重要特征,是企业和国家经济走向全球舞台的必经之路。但是,在跨国公司扩大占有其他国家市场时,往往使被并购企业所在国经济受到很大冲击,甚至会威胁一国经济安全。” 全国政协委员、时任国家统计局局长的李德水在接受采访时说,“跨国公司近年来大举并购我国发展潜力较大的行业龙头企业,而且要求必须绝对控股,以此达到消灭和控制我国的民族品牌的目的”,所以要“谨慎对待垄断性跨国并购”。 这之后更是有人提出了要给外资并购中国企业设限说。 谨慎是对的,但是,外资在国内一些行业的并购步伐是否真的到了正在威胁国家利益、经济安全?外资垄断性并购是否真的已经来临?国人是否陷入了步出国门,要求市场公平竞争;走进家门,便要求从国家战略安全的高度来认识与应对外资并购的“双重标准”的陷阱呢? 担忧能否阻止外资并购前行? 从统计数据来看,今年外资收购并不是特别密集,过去两年远胜现在,比如啤酒业。之所以今年一石击起千层浪,主要原因是并购对象转变为能吸引公众眼球的上市公司。 除此之外,今年初正式颁布并于3月1日起实施的《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明确了外资可通过具有一定规模的中长期战略性并购,投资于已完成股改的上市公司和股改后新上市公司的A股股份。这一股改的配套措施,为外资通过资本市场并购企业提供了方便,也因此有了外资垄断行业威胁国家利益、经济安全之忧。 但是,担忧能否阻碍外资并购快速前进的步伐? 鉴于,中国产业资本升级为金融资本的步伐不停,外资并购的步伐就不会停。那么,经济社会在如何看待外资并购中国企业这个问题上,应当更为积极地看待外资并购中国企业,更为客观地认识中外经济体系的金融落差,更为清醒地把握相对工贸增长所出现的金融短缺的现实状况。惟其如此,才能把握与顺应我们所处的这个经济时代的主流,将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大局纳入到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之中去。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