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治庸酝酿二次维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3日 10:21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杨磊 10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公布了《关于在全市掀起“责任风暴”、实施“治庸计划”、加强执行力建设的决定》。11月8日,深圳官方向外界全文公布《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促进改革工作机制加快体制创新的意见》。11月17日,深圳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将召开,一份名为《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将首次提交到审议。
可以说,在短时间内接连出台几份文件,体现了深圳市领导改革的决心和力度。而深圳是否要重祭“改革大旗”,如何迈出改革创新的步伐,是每个关心深圳的人都关注的。 深圳需要“探根追魂” 《中国经营报》:深圳在一年之内就出台了四份行政改革的文件,对比以往,这样的决心和力度是前所未有的。这四份文件出台的背后有何意味?深圳是否已经到了一个不改革不行的关节点上了? 傅小随:李鸿忠书记在上任的时候,表示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指出深圳要做好“特”字这篇文章,就必须转变观念,向改革创新要发展的资源,向改革创新要发展的空间。在早前的一次座谈会上,我针对前一段深圳的状态也谈到过,虽然深圳还没有“落魄”,因为经济发展还可以,但实际上有点“失魂”了。这个“魂”指的就是“改革创新”的魄力。有一种现象值得警示的是,很长时间以来深圳不敢闯不敢干,改革创新已经落后于别的地方。所以现在提“治庸”,“庸”指的是思想上的僵化,而“治庸”可以说首先治的是观念上的“庸”。 成建三:深圳长期以来是改革前沿,市场经济发育相对成熟,改革的基础好,改革难度要低一些。但2003年我们去深圳做课题的时候,发现深圳处在一种困惑当中。那种敢干敢闯的魄力很难能看得到,政府机制运转在局部会出现混乱甚至失灵的状态。“特区不特”以后政府该怎么走?当时深圳是迷惘期。如今深圳领导班子换届后出台这一系列的举措,相信背后是有着深刻思考的。触发改革的最直接动力则来自现实,这使决策层不得不考虑应对方法。 马敬仁: 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深圳的时候也提到,深圳是特别能创新的地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圳等经济特区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所以对于深圳的改革和如何创新,政府感觉有必要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于是便有了现在的这些文件的出台。 是尝试,不是突破 《中国经营报》:有一种观点认为,深圳第一次创业为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建立创造了宝贵经验,而深圳的再次创业应选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现在深圳是否就是按着这样的思路去进行改革的? 傅小随:我们现在所说的深圳行政改革还只是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主要是为政府在管理创新方面作新尝试。我个人认为其终极目的不是为了政治体制改革,但我们注意到十六大报告里明确指出要通过政府改革来逐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可以说这是一种趋势。 成建三:深圳历经多次机构改革但仍未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效率低下和官僚主义等现象仍很严重。我们在深圳调研的时候发现,深圳的公务员虽然可以说是素质很高,但执行力并不一定很强。如何解决政令不畅,使政府的决策能执行到位,有必要先从行政管理体制作为切入点。 马敬仁:政府方面的管理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改了某一方面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而且政治体制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我们不可能做颠覆性的、完全推翻过去的做法,不可能一下子全面到位,只能是一个改良和改进的思考。想好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而现在这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无疑是有效有序推进的一个过程。 “试验田”该播什么种? 《中国经营报》:有观点认为,深圳今日掀起这场旨在改变官场面貌的精神风暴,或许就是未来全省全国其他地区同样的蓝本。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如果这一系列的改革能获得成效的话,是否可作为“深圳样本”在全国推行? 马敬仁:为什么说深圳改革的示范效应这么大,因为深圳是改革开放最早发育的地区,而且深圳是个五脏俱全的城市,任何经济发达地区出现的问题在深圳都会碰上,所以示范的效果会比较明显。而且深圳在政府管理、行政改革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积累的历史遗留问题相对较少,这样改起来就比较容易。 至于能否作为“深圳样本”在全国推行,我们正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但是只有这种系列的改革真正取得成功的时候,才能谈得上“深圳经验”,现在总结还为时过早。 《中国经营报》:据了解,从今年初开始,国家调研组已经八次抵深,旨在了解深圳自主创新的经验。温总理今年两次巡视深圳,是不是同样蕴涵着中央对深圳再次做好“试验田”、“窗口”的期望?在面对着“特区不特”,没有任何特殊政策的情况下,深圳如何“创新”? 成建三:深圳经济特区的“特”,应该由过去优惠型的“特”,转向功能型的“特”。深圳的发展不能再依靠中央的优惠政策,而是要加强其“先行先试”的功能。此外,“经济特区”这块牌子如果不赋予其新的内涵,它不但不能给深圳城市发展带来多少好处,反而对深圳特区内外的城市整合、特区内外的一体化,对深圳作为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造成很大的障碍。 马敬仁:在“特区不特”的情况下路该如何走,这是深圳人的困惑。我们一直是试验田,以后还做不做这块试验田。如果要做试验田,应该怎样去做,这都是我们现在要思考的。改革开放的前25年,深圳确实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这种对外窗口作用、区域中心的辐射作用,可以说,确实已按照中央改革开放的精神落实了。应该说深圳就是中国改革开放25年的缩影,也可以说是一个精彩的微缩景观。 但是由于深圳的经济总量不断地增加,基数越来越大,相应的改革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深圳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地的一套管理方式方法、治理方式,进一步创新。 傅小随:“特区”这块牌子的新内涵,应该是从依靠“特殊政策”发展的地区转换成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创新的地区,改革创新才是深圳的灵魂。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