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中国的成长不应成为美国的烦恼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2日 18:14 21世纪经济报道

  Albert Keidel

  无可否认,中国目前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并且在积极购买全球资产。我们也意识到,中国的经济规模将会赶超美国。

  但是,这种情形并不会像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在近期内就能变成现实——中国经
济规模赶超美国将最早发生于2040年,甚至2050年。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应努力试图阻挠中国获取美国资产和进入美国市场,当前应该与中国一起共同努力,建立一个高度集约化和高度灵活性的国际体系,从而使中国能够继续高速发展的步伐,也让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能够分享到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潜在收益。

  然而从目前的情形看来,华盛顿的政策界大多不赞同这种观点。IBM公司将其旗下的个人电脑业务转售给中国公司,中国也曾经准备收购美国的家电巨头Maytag(美泰)公司和优尼科Unocal石油公司,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关于

中国经济崛起的忧虑进一步夸大。

  另外一些担忧则集中在中国目前所拥有的7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且其中大部分用于买进美国国债。

  其实,跟中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威胁比起来,这些担忧更多的是出于我们自身的经济所面临的问题,这些挑战大多仅限于国内范围之内。

  在当今世界,由于争夺紧缺

能源而引发日益严重的外交危机,甚至导致军事摩擦,而中国极有可能成功崛起,所以有人认为美国应当阻挠中国在目前情形下进一步发展壮大。

  但是这样的话,我们将会冒险重新回到19世纪末期的全球化模式——全球主要大国不惜牺牲别国的利益来努力拓展自身的势力范围,美国也将竭力阻止中国获得矿产资源、先进技术和信息资源。在历史上,这种模式曾直接导致战争的发生。但是当前的模式并非建立在殖民统治的基础之上,而是以势力范围为依托。通过经济封锁和排外保护手段来维持早已过时的价格优势,无论是对于美国的民众、工业还是能源消费者来说,都只会导致破坏性的报复措施和军事紧张。

  我们应当通过市场机制,特别是价格机制来吸收中国发展所带来的活力,这是我们当前的权宜之计。中国对于紧缺日用品的急迫需求将不可避免地抬高全球商品的价格。然而,高涨的价格也会引发一系列有益于人类进步的发展——开发利用新能源,加快研制可替代性能源,节能领域的突破进展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所有民族都共同面对同样的变化,而各民族之间的竞争将决定谁能从飞速发展的生产力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基础设施投资体现了以市场为导向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迅猛发展,随之而产生的是对公共交通、办公空间、住房、水源和废物处理需求的急速增长。但是基础设施建设急需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还比较低,目前仅达到人均1000美元,因而税收和国家财政收入还不宽裕。中国为解决资金短缺,采取的途径是通过向银行和其他保证金抵押机构筹措所需资金,并由政府出面担保用国家未来的税收和财政收入偿还这些贷款。美国的自由市场金融家们却将这种政策举措视为一种灾难。其实,这种措施正是通用的东亚模式,日本、韩国、台湾和新加坡都曾在短期内采取过此类举措。

  美国并不注重评估中国所面临的挑战,而是很自然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国内政治领域。中国去年的贸易总顺差(与全球范围的贸易伙伴)仅占美国同期贸易逆差的8%,与其形成对比的是,欧元区、日本及除日本和中国以外的亚洲所占份额分别达到26%,21%和19%。新加坡和印尼这两个姐妹国家去年的贸易顺差之和也超过了中国。但是却没有人指责这些国家造成“全球不平衡”。中国却成为饱受攻击的对象。

  由此产生的结果是,中国被赋予外汇储备来源的形象,当中国竞标收购优尼科Unocal石油公司时,这种观点也歪曲了人们的看法。有位议员甚至发出此类疑问,即优尼科收购案是否意味着中国已朝着武力控制中东的主要油田和控制世界油价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真正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并不是中国收购美国公司的打算,而是类似耸人听闻的托辞。

  面对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崛起,美国的权宜之策便是在共享的贸易原则和规程基础上积极欢迎中国的发展。与之同时,面对着中国的发展所带来的种种机遇和挑战,如果美国也努力想提高其本国生产力和增加劳动者收入,那么必须加速其国内的结构调整。

  (本文作者系前美国

财政部东亚国家办公室的副主任。后加入卡内基基金会,重点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宏观经济政策、地区发展及扶贫策略等问题。本文由LATWP授权刊发,本报记者丁若翻译。本报保留中文版权)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