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民间金融也是生产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6日 18:01 经济观察报

  周春生

  “机会”是资源,而且是市场经济活动中非常宝贵的资源。正因为此,机会成本成了经济决策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有效的市场机制应当为市场参与者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而不是限制任何可能创造生产力的机会。民间金融就是这样一种机会创造的载体:为企业(特别是小型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也为社会大众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和获取高
收益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民间金融就是生产力。

  所谓民间金融,泛指个体、家庭、企业之间,在官方正式的金融体系外所进行的金融交易活动,包括民间借贷、民间互助会、地下钱庄、地下投资公司等。民间金融有着其特殊的作用,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随着温州民间金融试点的“破冰”,更多的民间金融试点正在开展。今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表示:“希望把民间金融纳入正常的轨道,放到明面上。”据央行对民间金融的调查显示,我国民间金融的规模大概在9500亿左右,占我国GDP的6.96%,贷款利率大多在12%左右,并且目前民间金融的风险状况良好,延期支付占21%,其中的大部分还是要归还的。

  民间金融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截至2004年,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全国GDP比重超过50%,提供了75%的就业机会。但受中小企业高风险、低知名度特征及现行金融体制的制约,融资难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限制着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和速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小企业几乎成了被“正规金融”遗忘的角落。

  事实上,在金融领域,尽管正规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地位不容置疑,但民间金融的辅助作用也不可低估。

  首先,民间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局面,从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由于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具有金额小、频率高、时间急的特点,因此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正规金融机构在体制上、信息上、成本上都不能与民间金融相抗衡。在体制上,正规金融机构受到行政等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并且借贷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即便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点遍布全国,体制上的制约使其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在信息上,正规金融机构与贷款人接触时经常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而民间金融具有“血缘”、“地缘”及“业缘”的特点,所以它与贷款人彼此之间相互了解,二者容易达成一致;在成本上,正规金融机构事前的信息搜寻成本和事后的管理成本都比民间金融高。所以,以上因素决定了目前民间金融在金融市场上的生命力,也决定了民间金融在当前经济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民间金融可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和投资选择。依据金融学中投资组合的基本理论,投资者可以选择的金融工具越多,面临的投资机会结合就越优,投资组合的效率也会越高。目前我国投资者的投资品种非常单一,正规金融产品目前可供选择的只有国债、

股票和银行存款。由于国债市场供给有限,股票市场规模小且尚不规范,所以大部分资金流入商业银行。一些投资者为了满足收益性的目的,把资金投入
房地产
市场进行投机,使得目前房地产价格升高,泡沫化严重。发展民间金融以丰富投资者的选择机会,缓解当前投资产品单一的问题,在中国更有其现实意义。

  当然,民间金融的风险也不可忽视。这主要和我们的法制建设与监管手段落后有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民间金融都被认为是洪水猛兽,谈起民间金融就是欺诈、高利贷、不合法,认为民间金融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事实上,民间金融的风险应该辩证的看待。目前大部分民间金融的风险状况不错。正如上面所提及的那样,民间金融具有“血缘”、“地缘”、“业缘”的特点,所以它具有很强的信用约束,特别是能够很好地防范道德风险,违约率很低。根据温州金融监管部门对民间信贷监控点的调查,民间金融不良信贷资金占比只有不到2%。当然有一些民间金融从事的是高风险活动,比如炒外汇、洗黑钱等。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绝大多数的民间金融是以放贷为主要业务,他们的风险比较小,是对我国正规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

  因此,民间金融也是生产力,是解决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手段。到了对待民间金融由堵塞转为疏导、采用因势利导的办法加以规范和利用的时候了。应对从事不同业务的民间金融分类发展、区别对待。对一些条件比较好的民间金融机构可以鼓励其进入正规金融。比如可以吸收民间资本参股信用社改革,甚至在银行法的框架下,允许组建民间的超小型股份制银行。另外,尽快建立健全与民间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民间金融发展提供必备的法律制度环境,把民间金融纳入正常的法律轨道。通过法律法规以规范、约束和保护正常的民间借贷行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