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生活 > 正文
 

新社区邻里:脆弱的桥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6日 17:21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陈文雅 北京报道

  “从商业上来说,我们这次失败了,但从公益角度而言,这个活动是取得了很大成功的。”在充当了近半年奔波劳碌的“义工”角色之后,周娜从亦庄社区紫云曦老年合唱团的活动中全身而退。这期间,她发现了一个新大陆:认识了新社区对邻里交流以及社区文化活动的巨大需求。

  巨大的需求

  “中国人有句古话是‘远亲不如近邻’。小的时候,一家做了饭,可以端着挨家挨户让邻居们尝一尝。现在呢,老社区一个个拆了,房地产商开发的新社区一个个建起来,但是以往邻居们熟悉的面孔都失散了,那种亲密无间、有忙必帮的邻里氛围更是荡然无存。越是在这种环境下,人们越会怀念往昔的邻里关系。”

  身为中国文化信息协会组织联络部副主任,周娜最初发起成立紫云曦老年合唱团,不过是希望借机提升社区文化活动的人气,打响文化信息协会在亦庄的知名度,以便为其在亦庄的商业项目“文化艺术园”造势。

  这个行动的反响大大地出乎了她的意料。“简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她说。电话从北京城的各个区域打进来,甚至有住在奥体中心附近的居民。没过几天,一个规模达到一百多人的合唱团队伍就拉起了大旗。

  作为组织发起人的周娜,担纲了合唱团的授课教师、活动策划者、协调者等多重任务。合唱团每周三次排练,每次固定参加的人数约有七八十人,最高峰时有一百五十多名成员。它也不再单单是一个练歌的场地,在家里待着觉得孤单的老人们纷纷出动,聚集到会所里来。

  紫云曦合唱团团长郑集声向记者讲述了合唱团里的一些感人的故事。团里有一个特殊的非亦庄居民郑振东,他是丰台区小红门的农民,月收入不高,200元左右。因为特别喜欢唱歌,他便每次从小红门骑半小时自行车赶到亦庄去排练,风雨无阻。有一回团里组织去延庆演出和游玩,每个团员交180元钱,这笔费用对他来说有点昂贵,但他心里很想去。合唱团的其他成员看出了他的心事,在大家的赞助下,他满足了自己的愿望。在到达延庆他们下榻的宾馆之后,郑振东有些激动地对郑集声说:“我以前还从来没住过这么好的宾馆,合唱团待我不薄啊!”

  巨大的困惑

  合唱团的活动在越办越热闹的同时,却也越来越远地离开了周娜和她所在的文化信息协会的初衷。他们一开始的考虑是见好就收,转而开展声乐培训等方面的业务。“可是我一路走下去就发现,要撤出越来越难了,刚开始我一星期去一次,后来增加到两次,再后来亦庄搞了个社区文化节,老年合唱团要上节目,就要求我天天过去帮忙。最后,社区文化节闭幕式整台晚会,从授课到排练到选歌全是我一个扛着。”

  工作繁忙的周娜日渐感觉力不从心,但是看到老人们如此需要她,感到担子很沉的她只能每天在亦庄和工作单位之间来回跑。这段时间,她两头都出现险情,一边是单位认为她投入的精力太大,影响工作状态,另一边是老年合唱团这边经常迟到,有些团员不理解。硬撑到10月15日社区文化节闭幕那天,她最终下定了撤出的决心。

  “做公益性工作是为了起到好的社会效果,如果达不到这个目标,不如勒马。”她感到难过,因为合唱团是她辛辛苦苦孵出来的蛋,但等到蛋刚刚孵热,她就得走了,而最初设想的“文化艺术园”也因种种原因没有如愿以偿。

  不过,看到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的周娜并不甘心将成果就此丢弃,“我们会继续寻找机会的,毕竟我们的品牌影响力已经初步构建起来了。”

  周娜离开后,合唱团没有了指挥,其后续发展就面临着新的问题。“我们现在在社区里请到一个业主做新的指挥,每次需要支出200元的指挥报酬。这样一来,以后可能会提高会费。”郑集声说周娜现在的继任者是田野,在业界小有名气,“能以200元/2小时的价请到他已经很不容易了,他也是因为自己是这里的业主,主动自降身价的。

  开发商的探索

  “传统伦理被城市化开发破坏了,东方式文化理念和西方式居住形态之间出现了巨大的裂缝。”桑海,一篇最近在网上广为流传的文章《安家在北京——一个新移民在北京的安家故事》的作者,是亦庄格林小镇的活跃分子之一。他对城市化进程中居住形式改变带来的问题深有体会,他认为,按西方形态建立起来的居住模式,没能把西方式的人际关系一块搬过来,“西方人的相处模式是见面很有礼貌,互相之间都会打招呼,但是内心深处的交往不多;而中国人的性格决定了陌生人之间的冷漠会表现在脸上。现在把一些本来不相干的人硬凑到一块儿,自然会生出很多问题。”

  如何在一个全新的社区,让完全陌生的业主们增进交流、和谐共处,成为继“居者有其屋”口号之后,中国城市化的下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桑海所在的格林小镇,是一个不安分的社区,那儿有一群爱折腾的业主,和一个不甘心只卖房子的开发商——金地集团。双方“一拍即合”,戏剧社、合唱团、法语班、出版沙龙、义卖……2003年业主们入住后,小区自发组织的活动几乎从未停歇过。在去年夏天,格林小镇为资助王二小故乡的贫困小学,组织了义卖活动,原来打算筹款2000元,因为拍卖现场的二百多名业主表现踊跃,不少物品的单项拍卖价就超过了2000元,最后筹得3万元善款。“怎么捐成了个大问题”,桑海笑称。

  和其他很多新社区相似,格林小镇的业主们最初开始熟络起来,是因为三个契机:开发商办了几个嘉年华酒会这样的活动,方便业主认识;网上的业主论坛给业主提供了交流的虚拟空间;业主和开发商在延期交房、暖气不热、煤气不通等维权问题上的交涉,增进了业主间的团结精神。

  问题在于,很多新社区的业主交流只是热闹一时——开发商的活动在业主全部入住后即没了下文;网上的论坛在业主的新生活日常化之后归于沉寂;维权问题的解决使得业主失去了继续抱团的动力……

  格林小镇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们的社区活动长期地坚持了下去。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除了业主自己有折腾精神外,开发商也付出了一些努力。”桑海说。他将金地的做法评价为“理想主义”——“从理论上讲,开发商只要房子卖完了就不用再投入了,可贵的是金地还在投入,也就是说,开发商所做的超越了卖房子本身,他们确实是想做一个好的品牌。”

  在格林小镇业主组织的很多活动中,都会出现金地的身影。“除了免费提供会所作场地以外,像圣诞晚会、戏剧社这些活动,都有他们的赞助。”桑海认为,虽然现在很多别的开发商也争着搞类似的活动,但大多数仅限于楼盘尚未售罄时,其商业目的很明显。

  其实,金地也并不能免于这种商业味道。金地的瘦谷接受采访时表示,“产品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产品本身,一个是售后服务,开发商有义务提供这些。在美国,房地产品牌的重复购买率是很高的,但中国还没达到这个水平,但据我们的统计,金地的重复购买率也在不断提高。”只不过,相对而言,金地的商业味道显得更为成熟一些。

  那么,除了业主、公益性或商业性组织、开发商,政府是不是也应该为构建一个新的社区文化空间做些什么?负责承办文化节活动的北京奥乐文化经纪有限公司执行总监郭小辉表示,亦庄十月份的社区文化活动之所以能集聚那么多人气,一大原因可能是三四年来居住氛围逐渐浓厚的亦庄一直未开展此类活动,居民都憋得慌了。郭小辉认为,政府在这方面值得投入更多经费和精力,并应该让此类活动形成完善的平台,如引进专业服务公司的参与、将活动扎下深根,等等。

  “‘

和谐社会’的概念,意味着政府开始在经济发展问题之外,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切入口。”桑海提出自己对宏观政策取向的见解。而一个城市社会和谐的基础,就是城市基层组织——社区关系的和谐。在美国,三万六千多座大小教堂维系着邻里之间的情感交流,而处在城市化进程和经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如何解答这个全新的而又重大的命题,恐怕仍得求助于“摸着石子过河”的探索精神。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