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易宪容:不要意识形态化 外资既非毒丸也非仙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1日 01:44 每日经济新闻

  最近,外资进入国内金融机构已经成为引人关注的一件大事。无论是外资进入国内银行,还是参股券商,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进入之深都前所未有,引发的争议极大。

  其中,美国银行宣布以25亿美元购买建行9%股份;新加坡的淡马锡控股以31亿美元购买中国银行10%股权,苏格兰皇家银行投资31亿美元购入中国银行10%股份;工行则把10%股份以约31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高盛集团旗下的投资基金、安联集团和美国运通公司;而农业
银行也在与意大利、法国的银行进行谈判。此外,股份制银行,如华夏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谈判也紧锣密鼓。在证券公司方面,先有中金国际、现有美林证券有意华安证券,瑞银买壳北京证券,海际大和证券有大和证券血统等,外国资本纷纷进入国内证券公司已成大势。

  国内金融业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的目的,不仅着眼于改变目前中国金融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机制、内部

审计、信贷文化及风险评估技术与观念,根本上是想改变目前国内金融业基本格局,形成有效的金融市场竞争。但是,国外的金融机构是为获利而来,如果我们一厢情愿地把外国的金融机构设定为国内金融业的改造者就大错特错了,这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

  对于国内金融机构大量引入战略投资者,目前市场存在误解:一是认为外国投资者对国内的快速扩张会危及国内金融体系的未来发展;二是大量向战略投资者出让股权是廉价出售国有资产。在讨论这些问题之前,要弄清楚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国内金融机构现有的“体质”与业已发生的变化。

  国内金融机构的脆弱性是不争的事实。根源是什么?就是产权界定不清,股权结构单一,而这样的股权结构不仅导致整个国内金融机构运作无效率,也导致了风险极高的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业融资格局。

  通过引入外国投资者来调整国内金融机构的股权结构,是国内金融机构市场化最为重要的一步。如果这一步不能够迈出,国内金融机构特别是国内银行业既无发展机会,也不可能获得股市认可。无可讳言,在股份制改造之前,国内银行体系极为脆弱,一些银行从技术上而言已处于破产状态,丧失了在资本市场融资的前提。目前对国内银行业的改造步骤,即在政府帮助下进行财务重组,并引入战略投资者来增强国内银行业的“体质”,改进其治理结构及经营方式,是一条最为现实的道路。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更为重要的一面,即外资进入国内金融机构提供了一种隐性担保,与政府信用担保同样重要。有了国际知名金融机构的示范,当这家国有银行上市时,其他投资者也就会尾随而入,在资本市场尤其是国际资本市场上可以卖得一个好价钱。

  交通银行上市的例子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如果不是汇丰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进入交行,

交行上市既卖不到现有的好价钱,上市后被市场看好也并不容易。可以说,国际大金融机构的担保性进入,对国内金融机构在世界市场的信誉影响相当大。

  当然,国内金融机构上市并非万能仙丹,但毫无疑问,经过股份制改造后的国内金融机构将给国内金融业带来深刻的变革。如果还纠缠于意识形态,中国金融业要走出目前的困境是不可能的。

  作者:易宪容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1,6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