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2005夏季用电形势严峻 > 正文
 

涨价为什么不能带来有效节约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7日 02:05 第一财经日报

  苏振华

  入夏以来,全国各地用电纷纷告急,经济发达地区普遍缺水、缺地、缺能源,这种现象几年来一直得不到缓解,长远来看必将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于是中央发出号召,从现在做起,在全国范围内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活动。

  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叫“节约”。简而言之,在实现既定目标时,能尽量少地耗费资源,这便是“节约”。比如一个人每顿的正常食量是一碗饭,硬撑着吃了两碗,那这第二碗就是浪费;如果现在为了响应节约的号召,勒紧裤腰带每顿只吃半碗饭,这应该不叫“节约”,而是“节欲”,“节欲”是起不到真正的节约效果的。由于中午没吃饱饭,下午无精打采,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这显然造成了新的浪费。所以,让资源的价值得到全部的体现才是真正的“节约”。

  资源的价值怎样才能得到全部的体现呢?经济学给出的回答是,充分竞争的市场里形成的价格能最有效地度量资源的价值。

  就相对人口数量而言,中国香港资源存量呈绝对的短缺,香港总面积仅1095平方公里,人口近700多万,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为什么香港没有天天嚷叫土地不够呢?前不久香港有一宗土地转让,转让价格高达每亩3亿多港元,如此高价购入,购买者一定会精打细算,怎可能让土地闲置浪费呢?若说浪费事实上是存在的,一定是因为对价格的无所谓,“崽卖爷田不心疼”,能够无偿使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当然是不用珍惜的。

  不错,从经济学的逻辑看来,资源短缺并不是要命的问题。当一种资源短缺到稀少,而人们又需要使用它的时候,其价格必定上升,需求量越大,价格上升得越厉害,而价格越高,则买得起这种资源的人就越少。为了不影响既定生活的需要,人们会去想方设法发现并使用这种资源的替代品。因此,现在资源供应紧张,必定是价格体系发生了紊乱。所谓短缺是相对而言的,衡量资源短缺,只有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上、需求大于供给才能清晰地说明这种短缺。

  这样看来,解决资源短缺的根本办法不仅在于提高人们的节约意识,更重要的是要让资源的价格能够在市场上真实地体现出来,以此约束人们的行为。这是不是说,现行的资源价格太低了,应该全面提高资源的供应价格呢?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就一贯持有此种见解。去年夏天电力供应紧张时,张教授建议应该提高电价;春运期间,很多人也认为火车的拥挤是因为票价定得太低。若按这种逻辑,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高度出发,下一步要发生的事便是全面涨价了。

  如此“涨价”是否合理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此,本文无意深究,本文要强调的是,无论合理与否,涨价客观上并不能实现节约的目标。假设现在米、面、油等物品的价格全线上涨了,如果居民的收入没有同步提高,则居民的生活水平必定全面下降,我们前面指出了,这种现象不能称之为是“节约”;如果居民的收入也同步提高,则消费状况不会有任何改变,普涨也就起不到节约的效果。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浪费必定是广泛发生在可以对资源随意使用而无须付出代价的公共空间。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浪费现象是“长明灯、长流水”,公共水房里的水是无主之水,自然难免“花自飘零水自流”。问题就出在产权上,理性的人是不会让自家厨房的水白白流走的。目前我国石油开采效率仅为20%左右,远远低于国际上平均约60%的开采率,要是开采效率能提高1%,可采储量就将新增10亿吨以上。造成开采效率低下固然有技术上的原因,但要是石油开采权清楚地界定到了具体的人头上(“制度变迁会带来技术变迁”——这是制度理论所揭示的一个深刻命题,如果产权制度改进了,技术也会随之进步),增加收益的激励机制必定刺激其所有者千方百计地提高开采效率,有助于提高效率的先进技术也必定会被创造出来,这种由“有恒产者有恒心”产生的激励效果胜过了任何说教。

  完善市场机制,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比诸如“倡导”、“号召”等感召更有效的途径,但不能把市场机制简单地理解为“涨价”本身。“市场”表面上是供求双方的交易,交易背后其实是权利的交换。完善市场机制,其要义在于完善市场主体的基本权利,只要资源的产权能得到清晰界定,任何人使用资源都必须按照市场原则付费,那么,凭市场的力量促成一个和谐的节约型社会,也就水到渠成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