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中国GDP增长与宏观调控 > 正文
 

宏观调控不是简单紧缩和全面紧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6日 06:24 第一财经日报

  据初步统计,2004年中国GDP比上年增长9.5%,但经济增长方式还相当粗放,经济运行总体上绷得比较紧

  本报记者 杨茜 实习记者 王雁杰 发自北京

  昨天(2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4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主要数据:2004年全年国
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比上年增长9.5%,创8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最高。粮食生产扭转了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回落。宏观调控有保有压

  回首2004年,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连用了“很不平凡”、“惊心动魄”、“有惊无险”来形容。

  去年年初,中国经济面临两大难题:一是经历了连续5年粮食减产后,出现了粮价猛涨的形势;二是投资规模过大,投资增长在一季度达到43%,生产资料价格也上涨得很快,通货膨胀的阴影出现。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曾把上述两种情况同时出现称为“两碰头”。

  “如果2004年不实行宏观调控,发展下去全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会比现在快得多,但严重的通货膨胀也可能发生了,经济出现大起大落。”李德水说,“但是,由于及时、果断、有力地采取宏观调控措施,避免了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

  “这一轮宏观调控是有保有压的,不是简单的紧缩,更不是全面的紧缩。”李德水解释说,9.5%的增长率更多归功于农业,尤其是粮食在第四季度的增长。“秋粮占粮食生产比重较大,占全国全年粮食总量的60%,秋粮增长10.35%,就反映在了四季度的数字里。”

  对于有外电评论“中国经济正在实现软着陆”,李德水认为,不要把9.5%就当成形势大好,“我们不能单独就9.5%这个数字来论高低、论好坏,要看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他表示,如果从经济增长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是相当粗放,当前的煤电油运供应还是比较紧张的,经济运行总体上绷得比较紧。

  据透露,国家统计局已计划在统计公报中设置一个“卫星账户”,专列出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在环境、资源方面所付出的代价。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反弹

  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李德水虽然用“有所回落”来描述2004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但他更两度强调“要特别防止固定资产投资的反弹”。他指出,2005年要把好土地和信贷管理两个闸门,“特别要防止固定资产投资的反弹,要着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

  在谈到“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时,李德水再次表示,“当前特别要防止固定资产投资的反弹,我们绝不应该盲目地去追求增长速度,而要更加注重增长的效益和质量、结构。”

  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0073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增速比上年回落了1.9个百分点。从一季度的43%逐步降低到上半年的28.6%,前三季度的27.7%。

  对此,有外电评论称,中国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在整个GDP中的比例为51%,这一数字甚至远远高于上世纪90年代末韩国和泰国等投资过度的亚洲经济体的比例。粮食问题重大转机

  对于一度困扰2004年中国经济的粮食问题,李德水则用“重大转机”四个字来概括。

  数据显示,2004年全年粮食总产量4695亿公斤,比上年增产388亿元,增长9.0%。“重大转机”主要体现在“扭转了1999年以来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粮食单产和当年粮食增产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李德水表示,粮食产量的危机并未全面解除。“我们去年粮食生产虽然大幅度增长,但是说明还有两个问题,一是粮食总量跟消费量相比仍然还有缺口,二是粮食结构还有一些问题,玉米的产量较多,而大米,特别是粳米还不是很充裕,结构上还有一些问题。”

  从今年的情况来看,不可预测性因素仍将左右着2005年的中国农业。

  “2004年是近10年来气候最好的一年,这是粮食增产的最大因素。”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党委书记孔祥智昨天分析说,农业气象预测显示,2005年将是农业“灾害年”。按照农业气象的规律来看,农业表现为“一丰一平一欠”的周期规律。总的来说,2005年的气候“不可能像2004年那样风调雨顺”。

  孔祥智还进一步分析说,近1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形势不是很好,粮食产量的历史最高水平是在1997年。因此2004年的粮食增产更多是“恢复性增长”。在他看来,我国粮食产量至少得达到4900亿公斤才可能不存在缺口。不仅如此,我国的粮食结构仍需要进一步的调整。

  此外,政策也是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农业作为支柱产业,一定要靠政策。”孔祥智表示,今年国家将采取减免18个省、59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农业税,减免特产税、增加农业补贴等一系列措施。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年春运
中国女将征战百年澳网
关注2005考研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第12届中歌榜揭晓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慈禧曾孙口述实录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